近期,首都书画院公众号自媒体发了题为《用不而心态写出心中的慈悲与欢喜——金熙长自作诗联书法》,介绍当代一位隐士隐居十八年来,创作的让人耳目一新的书法作品后,在书坛引起人们对书法艺术美学的再度认识与反思。
当代著名隐士书家金熙长,浙江台州人,原在深圳生活工作30多年,曾被评为“深圳市文明市民标兵”及“深圳突出贡献奖”等称号。
方正字库《方正字迹-金熙长标题体》隆重上线。
(隐士书家金熙长)
金熙长心标象外,志结霞门。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体悟到“不而”之笔法与心境。具体说就是,写字时,不求工而工至,不求拙而拙成;修行时,不求功而功彰,不求德而德立。融通百家而不拘泥于百家,而心与笔皆出自然。
金熙长用仙家书风写道家经典,用禅意笔法演绎佛学名著。据介绍,其书学主张草从篆化、楷从隶出,用笔有“不”有“而”,沉着而痛快,立意亦不求讨好、生拙中有率真,作品自然高古伟岸、稚趣盎然。可谓是一笔写破三千年,将美学中最难表现的“慈悲与欢喜”,在其翰墨中和谐统一。
细品其作,如闻琳琅振响,如见山岳吞烟,荡涤心灵,远离庸俗,在当今书坛吹来一股脱俗的山林之风。
金熙长,一位极具仙风道骨且心思沉稳的书法名家。多年来,他皈依儒释道精神,旨在以浩浩落落之怀,书写正大光明之概!而这种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的浩然心得,不仅是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作品中,同时也更是在无形中构建了他的书法气象,实现了从笔墨功夫到心灵境界的自我升华!所谓“由技入道”,正当如是也!
常言道,品高者韵自胜焉。金熙长先生一身文人风采,于笔墨间自然也是文质相符,耀质含章。并且他的书法作品,也大多都是以自撰诗文为题材,此般修为,实堪非凡!欣赏其书作,书中字体可见是胎息于篆法,并参融于行草意气,所以每每执笔,都是既有雄健之古雅,又有峭拔之飞动,碑帖根基可谓深厚!尤其一些笔法转折处,更是曲线伸展,寸劲独到,实乃行间疏密见照应起伏,分均点画时正变巧拙!
隐士悟道归真意,笔墨仙风谓自然。当今书坛从不缺执笔挥毫者,而真正缺少的,则正是像金熙长先生这般潜心悟道的正派书法家。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金熙长先生以儒释道心学观照翰墨,又能在笔墨间化碑帖为己用,终成一派自家风范!如此也难怪世人常称其书法为“金熙长体”!弘道书坛立正气,不为功利驱毫端,毫无疑问,这般境界对于当今书法艺术的创作来说,也必然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
心宽天地轻,万物道中静。立心如古井,年月过无声。
(附《张氏家训》文:古人谓观砚以世计,墨以年计,笔以日计,动静之分也。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须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
为了以翰墨展现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人格及高古诗境”,作者尝试用笔苍茫,生拙野逸,结字奇古,不求讨好,尽量每个字的写法皆有异于时俗,书风与诗风相一致。
附:陈寅恪原玉《忆故居》
渺渺钟声出远方,
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
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
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
且认他乡作故乡。
金龙,字熙长,号常福居士,浙江台州人。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及深圳大学书法教师,深圳市书协发起人之一。出版以情性、家风、劝善为主题的著作《人生第一步》《家风》《太上感应篇金注》及书法作品集《心经六体书》《书斋楹联书法集》等多部,曾在国内多地举办巡展。
金熙长先生从商鼎入门,取法汉魏摩崖,尤擅长章草及榜书魏楷,于2015年冬发表《瘗鹤铭临考并书写全文173字》,是当今中国第一个提出用真阳笔法写仙家之碑《瘗鹤铭》《许长史》《姚伯多》等碑的隐士书法家。
先生凭其学识及四十多年的研习,在各大媒体及微信视频号《金龙书法美学》上发表了《金熙长还原古碑未刻时/学生临碑辅帖系列》近百期公益讲堂,编著大型书法丛书《书法教师指导丛书--如何学写汉魏名碑》一百册。每期每册皆有自己的美学理论及考证。
方正字库亦有《方正字迹-金熙长标题体》上线。
金熙长先生自2005年后隐居自修,近二十年来,曾隐居五桂山,龙虎山,明月山等地,现隐居于浙江天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