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敬以立其本

阴阳思想的起源非常早。

甚至可以早到商周时代。

 1.

翻一翻甲骨文材料,里头就有「晦月」和「阳日」之类的字样,频繁出现。相比之下,《诗经·大雅·公刘》中更是明确地提到了「阴阳」这个词,比如「既景既冈,相其阴阳」。那时,阴、阳是指日光的向背,即向日为阳(《说文解字》:「阳,高、明也。」)、背日为阴(《说文解字》:「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还是非常具体的。

图片
©汉·郑玄《毛诗笺》

不过,在往后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逐步将阴阳概念抽象出来泛指一切相互对立统一的事物和现象,比如天地、男女、气血。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国语》,当中有周太史伯阳父用「阴阳」解释地震的起因,他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调所致(《国语·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大体上看,这是「阴阳」首次有哲学含义。

图片
©吴·韦昭《国语注》

此后阴阳思想迅速发展。

如「万物负阴而抱阳」。

图片
©明·薛蕙《老子集解》

 2.

阴阳思想内容非常丰富。

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

(1)阴阳对立统一

从存在方式看,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即既相互斗争又彼此协调。对此,古人在《内经》中有精彩论述,比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对立统一意义重大,那就是可以防止阴阳任何一方亢盛为害。感受一下,阴阳这种关系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平日里讲的——相反相成?

图片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对立,就是相反的一面。

统一,则是相成的一面。

(2)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能够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存在,根据在于互根互用。其实,早在《内经》时代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认识,比如当中明确提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什么意思?这就是说,阴阳互为根据、彼此促进,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单独存在,每一方均以对立着的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

图片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这种关系可换个词描述。

那就是——命运共同体

(3)阴阳消长转化

具体到阴阳的运动,大体有两种形式:一个是此消彼长,比如《内经》中提到「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素问·气交变大论》),这时发生「量」的变化;二个就是相互转化,比如《内经》中指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时发生「质」的变化。十分明显,正是这种消长、转化运动让阴阳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成为可能。

图片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不过,这不是循环往复。

注意,这可是向上平衡。

 3.

说到这儿,我想起《论语》中提到孔子在遇到人、事、物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叩其两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要我说呢,孔子「叩其两端」与公刘(周人先祖)「相其阴阳」意思差不多。也就是说,「叩其两端」即「叩其阴阳」,是把握人、事、物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图片
©宋·邢昺《论语注疏》

瞧吧,阴阳没那么神秘。

阴阳,无非是思维方式。

心理咨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