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若无月

图片

一年虚过秋

图片

1

万里无云镜九州,

最团圆夜是中秋。

唐·殷文圭《八月十五夜》

“万里无云镜九州”,仅仅七个字,便营造出了一种广袤而澄澈的空间感。

万里的碧空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毫无瑕疵地映照出九州大地。

那是一种极致的纯净与辽阔,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仿佛将世间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袒露了出来。

在这样的天空下,大地的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山川、河流、田野、村落,它们共同构成了九州这幅壮丽的山河图。

这广袤的天空也像是一个包容万物的怀抱,将整个大地拥入其中,给人一种宁静而宏大的感觉。

 

而“最团圆夜是中秋”,则在前面的宏大场景中注入了细腻的情感。

中秋之夜,自古以来便是团圆的象征。

在这个夜晚,无论人们身在何处,心都向着家的方向。

那一轮满月,高悬在天际,它洒下的银辉,仿佛是亲情的纽带,将分散在各地的亲人的心紧紧相连。

在中秋的月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月饼,讲述着那些或温馨、或有趣的故事。

这一夜,亲情在欢声笑语中弥漫,思念在月光中沉淀。

 

2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在这个特定的夜晚,那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洒下清冷而又柔和的光辉。

大地上的每一个人,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街巷,还是宁静的乡村庭院,无论贫富贵贱,都不约而同地抬起头,将目光投向那同一轮明月。

这是一种奇妙的连接,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目光都在月色中交汇、融合。

明月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焦点,一个跨越了时空和距离的寄托。

 

而“不知秋思落谁家”,则在这普遍的望月景象中,巧妙地引入了个体的情思。

秋思,那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包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诸多喟叹。

在这个团圆的节日氛围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秋思。

然而,诗人却用一种含蓄而空灵的方式发问,不知这深深的秋思会在哪一户人家中最为浓郁、最为深沉。

这一问,没有确切的答案,却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月色下默默思念的身影,那些或浓或淡的惆怅在人们心间弥漫。

 

图片


3

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

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

唐·姚合《八月十五夜看月》

那月光亭亭而立,洋洋洒洒地铺展在广袤的天地之间,绵延千万里之遥。

“亭亭”二字赋予了月光一种空灵且卓然的姿态,仿佛它是一位遗世独立的仙子,静静地俯瞰着世间万物。

而“三五”指的是农历十五,在这仲秋之中,明月如约而至,它带着一种恒久而又庄重的气息。

这两句诗将中秋之月的广阔与准时展现在我们眼前,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的自然之美与时间的规律。

 

在这个特别的夜晚,那月光的清辉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吧。

它不同于平日里的月色,在中秋之夜,它似乎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魔力。

“此夕光应绝”凸显了中秋月色的独特与极致,仿佛这一夜的月光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

而“常时思不同”则将笔触引向了人们的情思。

在这样的月色下,人们的思念也变得与平常不同。

或许是因为这圆满的明月勾起了对远方亲人团聚的渴望,或许是这澄澈的光辉让过往的回忆更加清晰,又或许是这宁静的月色使得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4

素娥未隔三秋梦,

赢得今宵又倚阑。

宋·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美丽的嫦娥仿佛从未远离人们三秋的梦境。

素娥,即嫦娥,她在那清冷的月宫中,已然成为了人们心中一抹带着淡淡惆怅与浪漫的意象。

这里的“未隔”,仿佛在诉说着嫦娥与人间的一种奇妙的牵连,尽管她久居月宫,但在人们的心底,那关于她的传说、那美丽而孤寂的身影,始终萦绕在梦境之中。

三秋的时光悠悠流转,但她始终在人们的念想里,未曾真正地被时间与距离所隔绝。

 

因为那不曾断绝的对素娥的念想,使得在这个夜晚,人们又一次倚靠着栏杆,仰头望月。

“赢得”二字有着一种宿命般的感慨,仿佛每一次对嫦娥的怀想,每一次对那月宫神话的回味,都注定了在这样的中秋之夜,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做出这样的举动——倚阑望月。

在栏杆边,人们的目光穿越尘世的喧嚣,投向那一轮高悬的明月,投向那住着素娥的神秘月宫。

这一倚阑的动作,蕴含着多少复杂的情感啊,有对美好传说的追思,有对团圆的向往,也有对时光匆匆的喟叹。

 

这两句诗,从对嫦娥的梦境怀想到今宵的倚阑望月,细腻地勾勒出了人们在中秋佳节时内心深处那微妙而深沉的情感脉络。

图片


5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明·徐有贞《中秋月》

“阴晴圆缺都休说”,这一句仿佛是一声轻叹,将那无尽的自然变幻轻轻放下。

月亮的阴晴圆缺,那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反复吟咏的景象,它象征着世间万物的无常。

然而此刻,诗人却让我们暂且将这些关于变化与得失的感慨搁置一旁。

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对自然规律的释然,也是对那些无法掌控之事的释怀。

不必再去纠结于那月相的不断更迭,不必再让这些变化左右我们的心境。

 

在放下了对自然变幻的执念之后,目光转而聚焦于眼前的人间。

“且喜”二字洋溢着一种质朴的喜悦之情。

人间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美好时节,那或许是佳节时亲人团聚的温馨,或许是丰收时田野里的金黄一片,又或许是平淡日子里的那些小小确幸。

这里强调的是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热爱,无论月亮是盈是亏,人间总有那些值得我们去欢喜、去感恩的美好瞬间。

 

在岁月的长河中,能于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之外,找到属于人间的那一份安稳与幸福,便是一种难得的智慧与心境。

6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但愿长圆如此夜”,这是一个满含深情的祈愿。

那夜空中的明月,圆润而明亮,它象征着团圆与美满。

诗人由衷地期望生活能如同这美好的月夜一般,长久地保持着圆满的状态。

这其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情、友情或者爱情能够恒常不变的渴望。

在这简单的话语里,有着对世间温暖与美好的深深眷恋,仿佛只要夜月常圆,人间的幸福便能延续。

 

“人情未必看承别”,这里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

“未必看承别”意味着也许并不需要用一种特殊的、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分离与相聚。

它在暗示着一种对情感的通达态度,不要将离别看得过于悲伤,也不要将相聚看得过于热烈,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情感的各种状态。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这是一种对过往的释怀与升华。

那些曾经的离恨,那些因为分离而产生的痛苦与遗憾,如今都要将它们转化为欢乐。

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转化,是在经历了种种人生波折之后的豁达。

当人们归来之时,再将这些由离恨转化而来的欢乐,当作故事一般诉说。

它体现了一种对人生的从容,对过去的包容,让曾经的伤痛成为了生命中的一种别样的财富。

 

这几句词连贯起来,从对圆满的祈愿到对人情的通达理解,再到对离恨的释怀,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一种成熟而豁达的人生态度。

图片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