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9年伍德斯托克创造的大派对开始,“音乐节”就成为乐迷们的盛宴及潮流文化的代表。近两年来国内外各大艺文展演都逐步迈向复苏之路,而音乐节更是遍地开花,成就了现场音乐演出的热闹景象。《2020-2024年中国音乐节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2023年举办的560场音乐节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举办的占比约四成,其余六成均是在二线及以下城市举办。

在我的印象里音乐节跟演唱会最大的区别就是音乐节通常在一个大片的公共场地上,人们可以自由的行走,没有固定的座位,除了看演出还能深度体验音乐与生活娱乐融为一体的乌托感;而演唱会、剧院等具有标准演出场地设计的演出,观众更多的是找到自己确定购买的位置,以观看者的身份接收来自舞台的魅力。

一、网格化管理的音乐节

然而,自从2018年以来,中国为精准的控制单位面积人流密度发明了网格化管理模式,这种针对于疫情期间的特殊管控手段后来竟然成为了“安全”的代名词,也成了国内音乐节开启观演区分区售票的好借口,以安全为名实施赚钱之目的。

国内音乐节早期跟国外的一样,主打一个乌托邦式自由流动观演,虽然一些音乐节会隔离一部分作为VIP区以符合市场需求,如草莓音乐节2018年推出享有VIP特权福利的Pro票。但是,直到2020年的上海草莓音乐节,借了“满足防疫要求”的理由,才首创观演区分为Pro区、限流区、开放区三个区域的方式管理。Pro区和限流区依照防疫标准限定人数,真正开启了国内音乐节网格化管理的热潮。

这种按离舞台远近划定观演区的模式既符合音乐节举办方根据分区提高票价的需求,又满足了相关部门对于特定区域人流安全管控的需求,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形成了具有演唱会管控风格的中国特色大型音乐节平面布局模式。

人的大脑有惰性,一旦形成习惯就变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律,也就没人再去质疑其合理性。这种由疫情特殊时期养成的极端管控模式也成了大型演出安全管控的模式建议。

2024北京长阳航天音乐节

从此,音乐节分区管控成了具有国域特色的安全管控措施,而且愈演愈烈。

2023年的上海春浪音乐节把观众区分成了7个区域,最靠近舞台的A、B区票价为598元,C、D区票价同样为598元,两侧的E、F区548元,距离舞台最远的普通区498元。主办方就为了百十来块钱的票价差就将音乐节的观众的自由行走的权利剥夺了。

当时音乐节分区合不合理还被网友炒上了热搜,严重怀疑是带节奏,与其吵分区合不合理,更应该关注的不应该是应不应该分区吗?

2024年的大理蒲公英音乐照搬了草莓音乐节的分层管控模式,却因VIP区购票人数太少,普票区距离舞台过远,只能依赖大屏幕观看,引发负面舆情。该音乐节单日早鸟票为259元,预售票为359元,正价票为459元,VIP票为559元。后续报道中主办方将责任推给安全管控部门,不但“吃相难看”还“没有担当”。草莓音乐节从2009年就开始举办音乐节了,而到2018年才开始分区,他分区的自信是对其VIP区也能把票卖出去,而其他刚开始做音乐节的也来照猫画虎,也难怪出现VIP空置的窘境了。

2024年3月广州摩登天空旗下的Hip-Hop音乐节活动现场除了将A区和B区分别划分为左右两个区外,C区和D区又再各自分裂出了四个小分区,足足分了12个区,把网格化音乐节发挥到了极致。

(备注:音乐节分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

@国外音乐节案例

1)The Coachella Valley Music and Arts Festival除了音乐舞台,它还是一场融合了时尚潮流与装置艺术的盛会,音乐节持续两周,让参加音乐节的乐迷仿佛置身乌托邦乐园。

2)Glastonbury Music Festival乐迷和表演者互动的一场庞大集体创作:奇装异服、行为艺术、公益宣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露天音乐节,每年六月最后一周在英格兰西南萨默塞特郡的沃西农场里举办。

二、人流如水益疏不益堵

我们秉承着马斯克第一性原理回归事情的本质来看待音乐节分区、分层、分级管控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一个容纳一万人的场地无限细分,平均给每人就是固定座位式体育馆,此时只需要保证过道通行顺畅,每个座位都是对号入座。整个区域的安全管控方面是最有效的,因为人们不流动,固定在座位上了。

可是,一旦人们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在一定区域内处于自由流动的状态,人们就会趋之若鹜的向舞台方向拥挤,一旦前方的区域空置空间过大,只是由安保及铁马拦截,那么后方人群突破拦截的动机和行为就更强烈。

因此,我们发现音乐节和迪士尼的巡游及夜晚灯光烟花秀表演一样,都是在相对大的公共区域聚集大量人群。无论是迪士尼还是环球影城,或者是深圳市民中心的灯光秀,所有人在表演观赏区都是一个大区,而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案例是将这些区域再做网格化细分的。安全保障的是进入观演区范围内的游客数量在可承载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比如迪士尼只限流进园的客流。

对大区进行分区管理,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讲,有时会增加安防压力,需要有足够的安保人员及安保设施层层把守,其本质是降低了区域内的自由流动性,一旦区域间受碍于网格化控制,人流产生对流踩踏的风险就会更高;最优的设计仍然是利用天然的屏障,选择适合的表演角度,比如限制园区内游客的总数量,让园区内所有的游客如水流一样在区域内自由流动;

分区管控受欢迎的本质原因仍然是提高票价,如果是体育馆具有天然的分区优势及固定游客位置的条件,分区售票是比较公平合理的方式;而对于本应该享受自由流动体验感的音乐节,如果也完全借用演唱会的方式,建议要么在现场搭座椅,固定游客位置,要么让音乐节回归自由本质,毕竟人们在行走态中是如此的不稳定,难以整场站在一个位置而不去随时调整位置找到最佳角度。

我们翻看国际上著名的音乐节现场图片,无不充满了自由行走于音乐之间,乌托邦式的快乐溢于言表;相比之下,拥挤不堪满身疲惫的被人群强压着站立固定在某个地方,即使再精彩的节目也欠乏舒适度。

音乐会举办方依仗国内演出市场的火爆及粉丝的热情,为了短期利益牺牲观众体验感的做法并不是明智之举。孵化一个品牌音乐节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毁掉一个或者干砸一个音乐会品牌只需要一次差强人意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