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鱼养殖的过程中“应激”是无处不在的,它是鱼类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表现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性反应。鱼类一旦出现应激,体内就会产生一种名为“自由基”的化学物质,它是导致生长缓慢,病害多发,成活率低的第一元凶!

自由基是细胞的“杀手”

“自由基”相对在养殖中是晦涩难懂的生物化学术语,但要了解为什么应激会造成鱼体质下降,就必须先了解自由基的概念。

为了方便概念理解,我们通俗的讲:自由基是鱼在应激状态下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自由基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攻击正常细胞,损害细胞功能,严重时直接影响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自由基的氧化损伤还会导致代谢紊乱,降低免疫力,增加病原易感性‌。

就像我们知道细菌、病毒可以通过感染鱼体,从而导致鱼病一样,自由基可以通过对鱼体内细胞组织的氧化损伤,使鱼体由健康转变为“亚健康或“非健康”状态。

造成鱼体应激的因素无处不在

1、环境因素

水环境是鱼虾赖以生存的空间,因此,水环境的改变往往会引起鱼虾的应激反应,如季节、温度的变化导致的水体温度波动、多雨天气、季节性变化等,以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质恶化、水质指标(溶氧、pH、氨氮、亚硝酸盐等)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都会引起鱼虾出现应激反应。

2、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养殖水体中的水生动植物、浮游生物、微生物等。一方面,在养殖中鱼虾难免会受到各种病原生物的感染,引起应激反应。另一方面,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导致池塘出现倒藻、转藻、缺氧等水质突变,也会引起各种应激反应。此外,水体中敌害生物,如水生昆虫、凶猛鱼类、水鸟的捕食,甚至是鱼虾之间的拥挤、残食等,也是是应激的主要来源。

3、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存在于养殖过程的放养、捕捞、运输等几个环节中,如随意改变饲料品种、投喂方法;养殖模式、放养密度不当、混养品种或混养比例不合理;不合理使用渔药、肥料以及拉网、过塘、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伤,都会造成鱼虾的应激。

水产常见的抗应激产品

1、维生素C

维生素C的抗应激效果是肯定的,其原理很简单就是“抗氧化”,但要在水中达到抗应激效果,维生素C的选择也很有必要!原粉维生素C半衰期只有15-30分钟,在水体里的效果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无用。包膜比原粉也就多个延缓效果而已,效果是有,但也非常短(大剂量用可用于急救);

一般泼洒的维生素C,必须用酯化维C,半衰期可达2-4小时,作用时间长,效果才能看得到。酯化维C一般有两种:磷酸酯化、atp酯化。效果不用质疑,拿点苗来做应激实验即知。

“应激”是万病之源,由此产生的“自由基”,更是细胞杀手!鱼病多发,大多就来源于此

2、多糖类

鱼虾在受到应激后,需要动用大量的能量物质,对应激进行抵抗,这是鱼体的天性。一般而言,鱼虾受到应激后,需要肝脏中的肝糖原大量转化为能量物质,必然对肝脏、体质造成巨大损耗,多糖类物质可以补充鱼虾的体能,提高抗应激能力,降低肝脏的负面影响,如常用的黄芪多糖、杜仲多糖等。

3、黄酮类

抗应激的关键,一方面在于清除应激源,另一方面在于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体内过量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可起到长效抗应激的效果。

“应激”是很多病原性鱼病的诱发因素,在养殖中减少应激源,提高鱼体体质,才能减少应激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