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了“贡胶馆”参观。在门口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贡胶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真迹。唐太宗为何会对这么一个地方题写馆名呢?待会儿就知道了。门口左侧上方悬挂着一块黄铜匾,上面是一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施仁政养民为首尔东阿同兴堂刘氏延波德惠广济慈爱布施依奉经典精研奇药佐皇恩于社稷救疾苦于黎庶大义可嘉潜德宜表今特封尔太医院外使加六级赐穿黄马褂所制之胶九朝以贡济世养民屡显奇效赐名九朝贡胶专贡皇室永赐天宠钦此。”这是道光六年为嘉奖制胶师傅刘延波而颁布的。门口右侧也有一块同样的黄铜匾,上面讲的是“九朝贡胶由来”。贡胶就是最好的驴皮胶,学问很多,极其讲究:要全黑的驴皮,特定的井水,烧锅用的柴必须是桑树枝干等等。

走进里面,先是看到两侧各立着五根六边形铜柱子,每根柱子都分作三段,从上往下一段比一段粗,上面雕刻着各种花纹,还坠有圆环,顶上立着一只鸟。我没有搞清楚这叫什么,表示什么意思,问导游也没有给我讲。

往前是一口古井,有石栏围护着,井呈六边形,上面盖着盖子。井上尚安装着辘轳,辘轳上缠绕着打水用的井绳。这里有一段唐太宗与贡胶的传奇故事。他为了求取贡胶,曾派亲信大臣封禁了东阿的一口古井,眼前所看到的这口井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封禁的炼制贡胶的井。东阿县自古有“七十二面琉璃井,三十六个透胡同”的说法,而这阿胶井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口。据记载,当年,李世民登基前被封“秦王”,与割据军阀王世充在鲁西一带征战时,小受顿挫,退守东阿。当地百姓以阿胶汤拥军,将士们精力体力都恢复得特别好,士气大振,李世民便一鼓作气打败了王世充。后来秦王李世民登基,念念不忘东阿县那口炼制阿胶的老井,便派亲信大将尉迟恭封禁此井,只供皇家炼胶专用,并亲自题写了阿胶井石碑,前面碑上“阿胶井”三个大字相传就是他御笔亲题,还题写了我们刚才看到的馆名。

井后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石亭,其创意最早来自三国时期“东阿王”曹植,后人复建一直沿用。六角代表“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寓意着阿胶具有调节阴阳、调理六合的功效。石亭里面有一通龟驮碑,旁边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唐朝元稹《赛神》诗里面的几句:“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逡巡尽,黑波朝夕喷。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原诗很长,共有76句,刻的这几句与阿胶有关。周围木架上支着铁锅,铁锅里面放着些木柴,这就是熬胶所用的。九朝贡胶的炼制讲究“水必阿井,火必桑柴”。冬至子时之水为至阴之水,因为冬主藏,是水中精华凝聚的时间。《本草纲目·节气水》中记载:冬至的水还是“宜浸造滋补五脏及痰火、积聚、虫毒诸丹丸”的上佳之选,“九九炼胶法”选用此水,足见其匠心。用火需用桑柴之火,《说文解字》中说:桑,东方自然神木之名;《抱朴子》中说: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助药力,除风寒痹诸痛,久服终身不患风疾;李时珍则称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只有至阳之火与至阴东阿水阴阳相合,水火相济,才能炼得上等九朝贡胶。

最北面是“太医院”。太医院是古代专为皇家提供养生服务的机构,常为皇帝调制“服食之品”,也就是能养生延年之品。这里的太医院现在是为顾客提供中医诊疗、膏方养生、体质辨识等保健服务的,定期邀请国医大师、知名中医药专家前来义诊,根据个人体质开展个性化服务。

接着我们去参观位于左侧的“炼胶坊”。清嘉庆年间东阿同兴堂在吸收借鉴传统炼胶技艺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一套精湛的炼胶技艺,因技法中融合了大量“九”的文化元素,故民间称之为“九九炼胶法”,讲究炼胶技法强调用“九”,比如初九点火,炼九天九夜,九次添加阿井水,阴晾九九八十一天,共有九十九道工序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九”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道”,《管子·五行》中说“序天道以九制”。“九”的引入体现了古人对“道”的尊崇,而“道”则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最高标准。

炼胶坊里采用蜡像人物模型的方式精彩演绎古代东阿人盛装秘方炼制贡胶的情景。第一步是原料处理。里面一个身穿红色古装衣服,头绾发髻的人两手握刀,正在给驴皮刮毛,还不时地动一下;另有两个人正在用铡刀切着驴皮;靠墙摆放着4口大缸,缸壁四周有“东阿阿胶”四个金色大字,一个老者正在缸边劳作着,用钗子翻动着泡着的驴皮。原料处理需经过刮毛、铡皮、泡皮等工序。炼制九朝贡胶必须用乌驴皮,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黑色属水,入肾经,补先天之本。还有观点认为阿胶为性平之药,所以在原料选择上便注重阴阳平衡。因为皮属阳,黑色属阴,黑驴皮比其它驴皮更适合制作性平的阿胶。

游山赏水/山东篇/江北水城聊城/参观东阿阿胶城(二)

第二步是炼胶,这是最关键的工序。整个炼胶过程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提取胶液,即“化皮”,把驴皮化成胶液,有点像我们平时用猪皮熬冻一样;第二步是“过滤澄清”,初步将胶液中的杂质排除;第三步是“浓缩收胶”,“浓缩精炼”加以秘料最终成胶。里面靠墙支着几口大锅,灶口里面的红绸被风吹着,像是熊熊燃烧的火苗,好几个人在忙碌着。

再往前走,展示的是“打沫”,就是去除胶液中杂质的过程。此过程最能体现得天独厚的阿井水的作用。阿井水比普通水比重大,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里面的离子容易与胶液结合,在胶液不断沸腾过程中,里面的杂质便不断漂浮上来,这时候用打沫瓢将杂质撇出,即为打沫,就像是我们煮肉时撇出里面的沫。

继续往前看,是“挂旗”。何为“挂旗”?就是用胶铲铲起胶液,胶液粘附于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好似一面旗子,因此得名。挂旗时证明胶就炼好了。炼胶要用金锅、银铲、铜瓢,为的是不让胶液中的活性离子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确保胶液纯净,药性不会发生偏移。

这一个一个的盒子是干什么用的?噢,原来是“凝胶”用的。炼胶完成后,将胶液放入凝胶箱中自然凝固。在古代,贡胶的炼制只能是在冬天进行,也就是每年的十一月份到来年的三月份,其它月份则不行。

下一个坊里桌上摆着一把一把的长刀,这便是切胶用的双龙刀。双龙刀的两端雕刻的是皇家器具才能有的精美龙纹,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只有皇室才能服用阿胶。你可别看切胶很简单,切胶要求刀口平,对切胶师傅的技艺要求很高,讲究一刀过不留痕。先由胶坨切成胶砖,再由胶砖切成胶片。

这两位穿着花红衣服的美女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她俩身穿红色带花纹的丝绸衣服,色彩鲜艳,美丽端庄。面前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块块长方形的阿胶,这是在晾胶,仅晾胶就需要九九八十一天。胶晾好后是擦胶,你看另一位美女手里拿着一块布,面前有一个铜盆。擦胶所用的布是农村里编织的老粗布,用90度的纯化水进行擦拭。擦胶的作用一是抛光,增加附加值;二是擦出均匀的细纹,也起到了高温杀菌的作用。擦胶的工序是东阿阿胶一直保留到现在的一道纯手工工序,并且选用的是女工。

最后一道工序是印字包装。在之前的东阿县是家家点火,户户熬胶,把自家的堂号印到胶块上进行装箱。九朝贡胶在古时是专供皇室服用的,必须有钦差大臣亲自装箱通过官路运到皇宫里去的。

九朝贡胶炼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人和”,便是与时俱进的独特的制作技艺。现在该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秦玉峰已是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

从贡胶馆出来,沿着街道向东走,我看到路边有许多铜雕塑。首先是一个柜台,柜台前站着一位身穿对襟小褂,头戴瓜皮帽,架着眼镜的老先生,正在拨弄着算盘,旁边还放着一本记账本,柜台角上有一盒阿胶,看来这是做阿胶买卖的。接着在一处花坛旁屋角处,是理发的雕塑。再往前走,看到一个人一手拉着风箱,另一只手转动着一样东西,旁边一个小孩子双手捂着耳朵,噢,原来这是我们常见的爆米花啊。这爆米花可有着悠久的历史了,它起源于宋代,到现在我们还能在街上碰到爆米花的,小的时候可是很喜欢爆米花的人到村子里去,爆上一缸子玉米花,就能长时间的解馋。这是吹糖人,你看把这些小孩子馋的,眼巴巴地瞅着吹糖人,就连旁边蹲着的小狗也双目紧盯,想吃上一口。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的一头是个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个小炭炉,炉上的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据传,吹糖人的祖师爷是明代的宰相刘伯温。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容易变形,冷了又会变硬无法塑形。

不知不觉来到了东门处,只见一座门楼,不过门洞不能行人,而是流水的。前面是一个喷泉,喷泉旁架着一个大喇叭,对着大喇叭用力吆喝,喷泉就自动喷水,不过是要收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