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这件事,我都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是出错”
“看吧,又摔跤了,我早就说过了,让你慢点慢点,你就是不听”
“作业都写完没,马上就要开学了,我看你到时候怎么跟老师交差”
…
这是住在堂姐家几天,听她对堂外甥女茵茵说过最多的话
刚开始的时候,面对堂姐的不断提醒,茵茵还点点头、回答说“我知道了”
可到了后面,只要堂姐张口说话,茵茵要么用手捂住耳朵、要么就直接跑开,完全不给堂姐说话的机会
再说些什么,茵茵还直接喊话让堂姐“闭嘴”
堂姐委屈、不解,她觉得“明明是关心孩子,为什么到头来还惹得孩子厌恶,教育孩子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事实上,堂姐所谓的关心,之所以会惹得孩子厌恶、叛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份关心是属于“恶意”的
举个例子
爱美的你,开玩笑说:“一个夏天都晒黑了”
某个朋友听到后就记在心里,买衣服时提醒:“这件衣服,你穿着显黑”,让朋友帮忙拍照时又提醒:“等会,你太黑了,还是开个美颜吧”…
如此反复虚空的关心,看起来也许是陈述事实,但讲话的方式实在是让人不舒服
就像此刻内心的你,是不是觉得“我黑,我丑,就算是事实,但也没必要是时时刻刻拿出来提醒吧”
所以,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缺点被人拿出来反复提醒
而反复提醒之所以会是“恶意的”,主要原因也是在于以下四方面:
01
增加压力
长期唠叨会让孩子感到被管控
有个朋友告诉我,她女儿小的时候说什么都听
你让她刷牙,她屁颠屁颠地跑去洗漱
你让她吃饭,她有模有样地拿起筷子夹菜
你让她早点睡觉,她也马不停蹄地上床睡觉
…
可孩子长大后一切都变了,你说什么、她顶嘴什么,你提醒她做什么,更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
看着朋友一脸愁容的样子,我告诉她:“这是孩子长大的表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她会顶嘴、反抗也是正常的表现”
为了让朋友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这件事,我还特意按照她对她女儿的讲话口吻说了一句话:
“你怎么回事?连个孩子都管不好”
“我都跟你说过很多遍了,孩子不能没完没了地唠叨,现在好了吧,孩子讨厌你了,还不愿意跟你说话了”
再看着朋友逐渐愤怒的表情,我突然又打住说:“你平时就是这么跟孩子讲话的吧,别急着生气,因为你现在的感受,就是长期唠叨时你孩子的感受”
这是什么?这就是缺乏换位思考的恶意关心
特别是父母以关心为名义的反复唠叨,往往会让孩子感到被监视、控制,普遍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孩子也会因为不断提醒而感到焦虑和紧张,从而严重怀疑自己的判断和行为能力
不想和孩子的关系越处越糟糕,那身为家长的我们,就要懂得及时管住自己的嘴巴了
管住不要说唠叨的话,再经常问问孩子:“你需要什么”、“我可以帮你做些什么”,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并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02
消弱自尊
父母扫兴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行”
来自一位妈妈的自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和我女儿之间不开口说话算了,只要一开口就说不到三句话,最后也因为谈不拢而闹得不欢而散
我也想跟孩子好好谈谈,可女儿根本不愿意理我
有一次,我下班回到家,看到女儿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换过拖鞋后,就坐在她身边关心地问了一些学习上的问题
结果,女儿不仅不想说话,还一点不给面子地告诉我:“你想知道学习怎么样,直接去问老师不就知道了吗”
很明显,这一段让妈妈觉得很难过,她解释说:“我就是想跟你聊聊天,关心关心你”
可孩子根本不相信,起身就朝房间走去,留下妈妈一个人咬牙切齿
特别是那一副“完全不放在眼里”的样子,让妈妈倍感窒息
为了让女儿跟她说说话,妈妈甚至还追上去质问:“我只是关心你,想多跟你聊会儿天而已,你怎么这样不尊重妈妈呢?”
女孩冷笑一声,然后转过头凶巴巴地瞪着妈妈说:
“这就接受不了了?你每天追着我批评、唠叨,还不停打击我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我能不能接受呢?”
“我也有努力,期待变成理想中的样子,可你呢?每次都对我泼凉水,哪怕我再努力也觉得不够努力,哪怕我再优秀也觉得不够优秀”
女孩的一番话,直接让妈妈辗转反侧
再回忆之前和女儿的相处日常,确实总是会在孩子有成绩的时候打压、否定孩子
而这些,就是属于家长对孩子的恶意关心
即便我们说的话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叨叨絮絮的泼凉水,常常隐含着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态度
就像你的每一句“怎么回事”,仿佛都是在提醒孩子“你不行”一样
长期的扫兴、和泼凉水,也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大大受挫,不相信自己的决定,也会因为怯于面对而逃避、依赖他人
所以,懂得教育的父母,在孩子面前都会表现出绝对的信任
哪怕孩子当前做错了什么事情,也表达出对孩子处理事情的信任之后,再给予恰当的支持与建议
如此,孩子才能真心接纳,遇到问题也愿意主动跟父母求助
03
引发抵触
没有人喜欢被不断告诫、指责
没有人愿意被反复指责、和告诫,尽管这些提醒都是出自于好意,但反复提醒往往会导致关系紧张,也会让人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
育儿知识讲座上,有位家长分享过一个身边的故事:
有一个新手宝妈,刚开始辅导一年级儿子时就被气哭了
一句“这孩子根本教不会了,谁爱教谁教去”,就可以看得出妈妈辅导时的崩溃和痛苦
可妈妈一边说“不教、不管”了,另一边又在不停地干涉、催促,直到把孩子听烦了,把作业本撕个稀碎后,又关上房门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生闷气
妈妈不懂,她不明白,明明是儿子错了、他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到头来委屈的是他,生气的还是他
其实呀,一个家庭若论糟糕的沟通方式,那就莫过于像这种不停用语言攻击、告诫、还有指责的行为了
兰妈身边的一个姐妹,她一直就生活得自卑痛苦
原因就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被她的母亲骂“闷葫芦”,天天催着让她多出去交朋友
可当她真的出去了,母亲又骂她是“养不家的白眼狼,就知道天天出去鬼混”
那种怎么做都不对的告诫、和指责,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她身上一直喘不过气
但凡是不服、辩解一句了,接下来就是各种PUA道德绑架,仿佛她没有按照母亲的话做,就是犯了天下之不孝一样
时间一久,朋友自己都觉得她就是那个一无是处的无用之人,心情越来越低落、在外面也经常自卑地抬不起头
所以,父母的嘴巴是孩子的未来,你现在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或许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样子
不想孩子自卑、堕落、抑郁、痛苦,那和孩子讲话时就要多讲正能量的话,即便是他们犯了错、不够优秀,你的信任、和鼓励也远比批评唠叨更具说服力
04
忽略感受
反复提醒久了孩子会缺爱严重
没有人喜欢唠叨,小孩子也不例外
特别是对于小朋友们来说,父母拿着缺点的“反复提醒”,根本就是一种隐秘的打压方式
记得自我觉醒一书中,有个经典片段:
一个孩子如果做什么都被否决、忽略了,那孩子就会觉得没意思,也会慢慢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里,直到彻底放弃自己、甚至还会陷入内耗,不断折磨自己、把自己逼出病
有一个从小听着“你真笨”、“一点用都没有”声音长大的女孩,她是高材生毕业,本身也勤快有耐心
可面对老板分配更高的工作时,她却怯场了,毫不犹豫地开始否决自己
她说:“我不行,我一点经验都没有,这个任务肯定完成不了”
老板问她“你不试试,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呢”
女孩继续疯狂摇头,持续否定自己
最后,就因为老板对她寄予厚望,而她又对自己没信心,怕做不好事情就主动提出离职
兜兜转转好几年过去了,女孩的性格依然如此,每次都是遇到困难,觉得解决不了、快要混不下去时就赶紧提出离职
这段经历就告诉我们,比起小时候能考多少分的优秀成绩,孩子长大后的自我信心,更能让孩子适应、挑战、并活出精彩
如果我们对孩子从小就太过苛刻,信心早早被透支的结果,无非是亲手把孩子推向见不到光的黑渊
所以,真正为孩子好的教育,就是学会欣赏、多给予正面反馈,还要懂得做个“不扫兴”、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的父母
还有个12岁男孩,他家里是开烧烤店的
有一次,爸爸喊他到店里帮忙端菜,因为脚滑一个没站稳,手里的菜还没有上桌就被打翻了
爸爸听到声音后连忙查看,但他并没有因为菜被打翻了就批评孩子,还借此教会儿子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情况
首先,他鼓励孩子,去给客人道歉
其次,再从冰箱里拿瓶饮料,就说是送的
最后,用诚恳的态度,希望客人能再多等一会,会重新做好菜之后再上桌
很显然,这位父亲并没有揪着错误不放,而是就事论事地教会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再回到教育本身,我们当父母的,也恰恰就需要这种智慧
如果我们一遇到问题就喜欢推诿指责,那孩子自然就会因此逃避、害怕、甚至缺爱
也只有先成为“有弹性”的父母,才能后教育出乐观豁达、遇事能从容应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