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宗周,制礼作乐,留下了众多制作精良的青铜器皿。饭桌上的食器、酒器,宴饮演奏的乐器,祭祀用的礼器、战争所需的兵器……可以说,西周时期,藏礼于器,贵族的生活方方面面与礼乐制度的延续,都离不开这些造型精美的青铜器。

在展中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王朝建立,至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共历经11代12王,这近300年的时光,是礼乐制度完备成形,影响后世至深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本次与天无极展览中,就展出了23件来自陕西的精美青铜器,它们不仅是西周精湛青铜制造工艺的代表,同时也彰显了西周时期的贵族生活与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划分。

在展中

青铜鼎是由青铜铸造的烹煮肉食的器皿,在过去的考古发现中,有些出土的青铜鼎的底部有烟炱(tái)的痕迹,表明鼎确实具有加温煮食的功能。到了商周时期 ,青铜鼎演变成为最主要的青铜礼器,也是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是贵族阶层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西周中期以后,鼎的使用逐渐制度化,通常它是以奇数组合,按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规定使用的数量。

更鼎

梁其鼎

雷纹铜鼎

簋(guǐ)是中国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食粮,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大碗。簋也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多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

与天无极 – 藏礼于器,这些西周青铜器你都认识吗?

仲枏父簋

友父簋

直线纹簋

小知识:列鼎制度

周礼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或一鼎一簋。周人将“食”列为政务之首,把食礼作为周礼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这些鼎簋中都装些什么呢?展厅的展板早已告诉了大家答案。

鬲(lì),主要是用作烹煮食物的炊器。《说文解字》云:“鬲,鼎属也。”鬲的用途与鼎类似,都是烹煮食物,但形制又有不同。鼎是由一个半球形器加上三足,鬲是腹足不分。即鼎可以明显地分为腹身与足两部分,而鬲的腹部与足部则不好分开。鬲一般认为是炊粥器,在考古资料中也发现过鬲中盛放有豚骨,由此可见鬲也用来炊煮或盛放肉食。

善夫吉父鬲

仲枏父鬲

甗(yǎn)是炊器,类似于现在的蒸锅。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甑( zèng )以盛放所蒸之物,下半部是鬲用来装水,甑与鬲之间放置有带孔的铜箅(bì)。早期为上下合体,后变为上下分体铸造,可分可合更为实用。

弦纹铜甗

豆的用途相当于今之菜盘,多用于盛放诸种肉酱、肉汁、酱菜,也用以盛放肉食,还在商周时期的烝祭中用以盛放黍稷之类饭食,用来祭祀祖先。

镂空豆

爵是饮酒用的酒杯。是目前所知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在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有出土,盛行于商代,是高级贵族使用的酒杯,中国古代用来表示贵族等级的爵位就是由青铜爵而来。西周早期的青铜爵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承袭晚商,但作为酒器,爵的使用已逐渐减少,西周中期以后,爵几乎不再出现。

父癸爵

冉丁爵

钟是用途最为广泛的青铜打击乐器,使用时至少要三个以上方能组成音阶,故又称为编钟,是贵族阶层在宗庙祭祀与宗族宴享时的主要乐器。在西周礼乐制度中,礼以鼎为中心,乐以钟为中心,与列鼎制度同样重要的就是编钟制度。

云纹编钟

展览中的青铜酒器

除了上述这些青铜器外,展览中还展出了包括青铜斝、青铜觚、青铜杯等青铜酒器,但是相对商代饮酒之风盛行的状况,周代出土的青铜器中酒器数量的大量减少,炊食器、水器数量的不断增多,器物造型也由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

这是周人“重食”传统的集中体现,也恰恰反映出周人在礼仪方面有改造和抑制商文化因素、发展自己的礼仪制度的倾向。正是这确立于西周的礼乐文明,深深地形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