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小石潭记》中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伐竹取道”?难道竹林中连行走的空间都没有吗? (乐亭县毛庄初中804班 王鑫达)
我的研究方法兼答王鑫达同学
田贺书
王鑫达同学,我们一起读原文吧。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就是说,“闻水声”之处和小石潭之间“隔篁竹”,要到发出“如鸣珮环”的水声的地方去,需要伐“篁竹”才能“取道”。这样,“篁竹”就成了解开你疑问的关键。
河北大学版教科书注释说,“篁竹”为竹丛,“篁”为“竹林,竹田”。竹丛,是什么样的?竹林,又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进不去人呢?依然无法确定。这个注释仍然不足以解释你的疑问。
于是我又查阅《辞海》。因为《辞海》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工具书。看到了这样的解释。
由此,我们知道“篁”还可以“泛指竹子”,但是这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也有新发现,“丛生的竹”这种解释虽然与“竹丛”相近,但是却有区别。它让我们知道,竹子中有些有“丛生”这个特点。
我又想,《辞海》解释的是现代汉语,《小石潭记》是文言文,应该查阅《辞源》这样的古代汉语方面的辞书。
查阅《辞源》得到下面的资料:
这次查阅《辞源》有了新收获:“篁竹”是“竹名”,又可以指“竹丛”。而且,作为“竹名”的“篁竹”有大有小,有粗有细。
我还有一本古代汉语方面的工具书《故训汇纂》。查阅《故训汇纂》中的“篁”字,知道《说文解字》中解释“篁,竹田也”,蒋之翘辑注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蒋之翘辑注“篁”为“竹田也”,《文选·左思〈魏都赋〉》“篁篠怀风”刘良注为“竹丛生曰篁”,而《玉篇·竹部》解释“篁,竹名”。虽然知道,“篁”字大约有三种用法,但是,终究不知道作为“竹名”的“篁”究竟为何物。
研究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于是,我求助于网络,在“百度”中键入“竹子”。“百度百科”提供了一些资料。“百度百科”对“竹子”解释说:
竹是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记载有70余属,1千多种,但其中许多是同物异名。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的地上茎木质而中空(我们称为竹杆),它是从竹的地下茎(根状茎)成簇状生出来的。
你知道“成簇状”是什么样吗?请看下面的图片。
我明白了,这就是“竹丛”,这就是“丛生的竹”。显然人是很难从这样“成簇”的竹丛中通过的。假如,“成簇”的竹子一簇一簇地紧紧挨在一起,自然也很难通过。比如下图。因此,需要“伐竹取道”。
那么,为什么竹子“成簇状”生长呢?百度百科说:
竹的地下茎(俗称竹鞭)是横着生长的,中间稍空,也有节并且多而密竹鞭 ,在节上长着许多须根和芽。一些芽发育成为竹笋钻出地面长成竹子,另一些些芽并不长出地面,而是横着生长,发育成新的地下茎。因此,竹子都是成片成林的生长。下面的图片介绍的就是“竹鞭”。
鲁迅在《故乡》中曾经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意思是路是人走出来的,没有人走,就不会有路。可是,《小石潭记》中明明说过“寂寥无人”“其境过清”,这就告诉了我们,小石潭周围是很少有人行走的。这样,在“寂寥无人”的小石潭畔,因为少行人,所以就没有路,甚至竹林密不透风都是可能的。这样,“伐竹取道”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可是,在“百度”搜索浏览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如下的图片,竹子的植株之间距离很大,足以容纳行人。
这样的竹林,人是可以通行的。想想也是,苗圃中小树的间距很小,而成材大树形成的树林,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就大一些,那么,大竹子(粗竹子)之间的间距也得大一些才有利于竹子生长。
我的同事赵兴万老师是四川人,他给我看他老家房子的照片时,曾经提到他家房子的旁边是竹林。于是,我向他请教,人能不能走进竹林里面去,他说,粗竹子的竹林中是有间隔的,人可以进去;细竹子的竹林中人不能进去。
那么,小石潭周围的竹子是大竹子(粗竹子),还是小竹子(细竹子)呢?《小石潭记》中说“隔篁竹,闻水声”,弄清“篁竹”是什么成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关键。
于是,再次求助网络。先是寄希望于网络版《中国植物志》,结果没有查到“篁”。于是再次“百度”,知道晋代戴凯之的《竹谱》中说:“篁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坚,皮白如霜粉,大者宜行船,细者为笛。”大体是说,篁竹特别硬,它的节短,横截面是圆的,质地结实,竹皮像霜粉一样白,大的(粗的)适合行船用,小的(细的)适合做笛子。行船用就是撑船用。做竹篙用,当然不能太粗。估计“篁”是一种长得不太粗的竹子。如果这样解释不错的话,“篁”竹林中进不去人的可能性就大了。
网上的资料,我一般是作为研究的参考或者是寻找研究线索之用,不经过论证通常不会简单接受。因此,我要找到戴凯之的《竹谱》,以便印证其中是否有这样的话以及原文是否是这样说的。还好,强大的网络给我支持:
这样看来,要穿过“篁竹”到小石潭去,是极有可能需要“伐竹取道”的。当然,只是证明了一种可能。
(这时,我突然想起来《辞源》中也曾经提到晋戴凯之的《竹谱》:“篁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坚,皮白如霜粉,大者宜行(作)船,细者为笛。”大者宜作船,就是大的篁竹可以作做船的材料。想来做成的船就是漓江漂流的竹排吧。这里浪费了精力。)
这就是我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
课后作业——练脑子
读了这篇文章,你除了明白“篁”字的意思,还想到了什么?还收获了什么?
不必掏荷包留下赞赏,留下你的思考足矣!
现在是广告时间——
不限量享受语文盛宴,
听语文大咖亲自指导,
听各路骨干教师答疑解难,
而且
免费!免费!!免费!!!
你没有听错,这是真的!
动动手指,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即可!
动动脑子,动动手指,给我们发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