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绝不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首创人山下英子

近年来,和“极简主义”相关的书籍以山下英子出的《断舍离》最为出名。

图片

这本书最早的版本出版于2013年,但这几年大家对于“极简主义”、“断舍离”的概念都非常追崇:家具装修风格喜欢北欧极简风,甚至疯狂的“追求”房间空无一物。

图片

2019年泰国电影《时光机》,以“断舍离”为引,拍摄了主角在“扔扔扔”的过程中内心真实的情感变化,这部电影在今年2月战胜中国电影《少年的你》、《春潮》,获得第15届大阪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图片

影片中最考验茱蒂蒙演技、也最能表达电影核心思想的片段,是女主角克服内心种种不舍情绪做到“断舍离”后,脸上夹杂着开心和痛苦的表情。这给观众抛出了一个思考问题:我们真的需要“断舍离”吗

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但主角的这种心态却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越是经济低迷,有关“极简主义”和“断舍离”的书籍、价值观越被炒的火热,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特别是中老年人,早年生活习惯形成的“囤货”能力,因为疫情影响,还被重新掀起热潮,不仅在国内,全球如此。

图片

但在@夏侯千晓看来,盲目“断舍离”和“囤货”的人都缺乏对信息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大有人在追求“极简”的路上一边“仍”一边“买买买”;没有理解“极简”的真实含义。

图片

真正的高级,和“断舍离”没什么关系

很多人在追求极简的过程中,断掉的只是一时的物欲;舍弃的是过往的自己;远离的只是环境的繁复,嘴上说着“极简”,却给内心留下了更多的空虚——给下一次陷入另一种“认知陷阱”埋下伏笔。

在广为人知的巴菲特与他的私人飞行员的故事里,飞行员是个上进的人,为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他请教巴菲特。巴菲特让他写了两份清单:一份写着25个最重要的事,一份是这其中最重要的5个。

图片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巴菲特教会了我们要“有舍有得”。实际上多数人忽略了巴菲特思维的核心:另外20件事要像躲避瘟疫一样的不要去做!

这是提醒我们需要有分清主次的能力。问题就在于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分清主次”的能力,如果这个基础能力不具备,如何给自己确立真正的目标?如何取舍得当?

对自身定位不清晰,欲望配不上能力,这是年轻人做不好“断舍离”的根本原因,学再多“极简主义”也没用。相反,在人生的前期时间,需要尽可能多的去尝试、去体验,连自己真正适合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配置“极简主义”里对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人生如此,生活亦然。真正的高级,和学习“断舍离”没关系。

图片

比“扔东西”更重要的,是认识真正的自己

学习“断舍离”,践行“极简主义”的坑,我也踩过。

5年前,我在书店翻到《日和手帖·生活整理术》这本杂志,也是第一次接触到日本断舍离大师山下英子的观点:放下执念,超级整理术里有着很深的生后哲学。当时和杂志一同热卖的,还有著名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众所周知,乔布斯也是“极简主义”的重度践行者。

和之前买《跃迁》那本书一样,《断舍离》虽然没被我买回家,却让我在书店花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读完才离开。如今回忆起来,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收纳妙计,但并没有从思维方式上让我有多大改变。相反,总想着“断舍离”的我,陷入了和《时光机》电影女主角一样的困惑里:即使对那些充满感情寄托的旧物说了再见,丢掉它们产生的失落感成为我的另一项负担。

图片

因为“断舍离”而要把我和我的历史硬生生分隔开的这个过程里,是自我认识的深入。这个过程帮助我们了解:什么对我们来讲是最重要的,这是过上“极简生活”的必经之路,前期不断积累,从中筛选对我们最重要的东西,一件件获取,再一件件“还回去”。

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

—— 村上春树

山下英子是通过“整理术”判断和审视生活里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乔布斯的思维非常人能模仿:他的成功和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脱不了关系。这和巴菲特的思维方式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片

懂得极简,是一个人条件成熟后自然形成的生活观

虽然“极简主义”的英文单词Minimalism 出现在西方国家二战后,但乔布斯尊崇的“大道至简”早在我国道家哲学中出现过。只是日本人对于“断舍离”的实践做的是最好的,让人误以为这是外来文化。那为什么我们国家文化里早就有的东西一直没引起人们重视?

“大道至简”是人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才能真正掌握的哲学,我们思维方式上发生根本改变是需要时间和实践印证的。

上世纪60、70年代,我们国家的经济能力、民众的生活水平显然还达不到谈论“极简”的时候:物质本来就不丰裕,人们的欲望相反处在被过度压制的状态里。这种“匮乏感”从物质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逐渐形成内心感受的一部分。

图片

为了填补这种匮乏感:当我们的生活质量稍微好了一些时,就多了很多喜欢买优惠的中老年妈妈们。虽然中老年妈妈族的需求范畴没有年轻女性那么宽广,但总能让她们找到“需要买”的东西。加上旧的舍不得丢掉,生活物品不断囤积,这使得家居空间越来越拥挤,这是很多老年人生活的常态。

作为子女,面对父母这种心态和生活的囧境,与其把重心放在教育老年人少买“便宜货”上,不如静下来好好关心下,为什么那些旧物老人们不愿意丢弃。

图片

综艺真人秀节目里,一位妈妈在书房堆积的全部是儿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和她和昆凌的聊天里不难发现,这位妈妈不能释怀的是当初缺失的对孩子的陪伴,这份遗憾促使她形成了囤积儿子东西的习惯。

想要生活的更简单、更舒心、更高级,同时又不想丢掉太多旧时的回忆,这种矛盾心理,相信每个搬过家、装修过的人都会遇到过,我们怎么到底应该看待这个问题?

图片

无需太过纠结“断舍离”,个体之间的不同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高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是上天给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宝藏,关键是尽早认清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认准自身优缺点,才能更好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物品和生活。

如果年轻,与其纠结于“买不买”,不如花时间在“如何提高赚钱能力上”,想要高级的生活,先得让自己配得上这份欲望。

图片

如果中年,不盲目追崇“极简主义”,正如我们不要盲目“囤货”是一个道理。已经到这个岁数了,很难不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只是有时,我们不愿意面对过往中,我们做的不够好、不够完美的地方;如果还有机会,不要受制于年龄、他人眼光、形式主义,只要不越矩,大胆去尝试和探索未尝不可。

生活里真正的高级,体现在细节里。同样是一个柜子,你家是北欧风,我家钟爱民国风,这其中自然有我生活里的高级。

我们最不能扔掉的,是带有个人特质的东西,这里的特质不仅仅指的是最适合自己的物品,还有那些充满个人回忆、有珍贵情感记忆的东西,正是这些历史,成就了现今的我们。

图片

写在最后

有关极简主义,@夏侯千晓 从很早开始关注,这期间也踩过不少坑,对物品、对自己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误解。之前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居住地不固定,导致我有一段时间,对“断舍离”有很深的执念。

如今回忆起来,这些执念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失去的恐惧。

每次回家,我都会去老屋房间里翻出一个旧的铁盒子,里面放着一些“无用”但对我个人来讲很珍贵的东西。随着内心世界的不断强大,我对生活的要求不会停留在“扔东西”或是“买东西”上了,我也不会刻意丢掉那个旧的铁盒子,就像我最近很喜欢的一句名言: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一切才真正开始。”

—— 纪伯伦

这是真正的放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