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泰不华篆书《王贞妇碑》
王妇者,夫家临海人。至元十三年,王师南(下),王妇夫、舅、姑俱被执。师中千夫将见王美丽,乃尽杀其舅姑与夫,而欲私之,王妇愤痛,即自杀。千夫夺挽不得死,责俘囚妇人襍(杂)守之。妇欲死不得间,自念当被污,即佯(詳)曰:「若杀我舅姑与夫,而求私我,所为妻妾我者,欲我终善事主君也。我舅姑与夫死,而我不为之衰,是不天也。不天,君焉用我为?愿请为服期月。苟不听我,我终死尔,不能为若妻也。」千夫畏其不难死,许之,然瘉(愈)益置守。明年春,师还,挈行至剡水上。守者信之滋,益懈。过上清风岭,妇仰天窃叹曰:「我知所以死矣。」乃齧拇指出血,写口占诗山石上,已,南乡望哭,自投崖下以死。或视血,则血渍山石间,尽已化为石。天且阴雨,复见血僨起,如始田(日)。当是时,后妃嫔媛不死之,三公九卿不死之,郡国守边大吏不尽死之,而贞妇独守死,下从舅姑与夫,独何仁也。夫人秉彝之性靡不有,乃匹夫匹妇出之,㒸(遂)以惊动万世。苟人人虑此,则金汤不足谕其固矣,钩戟不足谕其强矣,志士仁人不足谕其知矣,何有去国偾家之忧?彼贞妇何为者,顾奋为烈丈夫之所不必为。唉,宜为而有不为,悲夫!至治间,其邑丞徐端为起石祠,尌(树)碑祠中,以旌其鬼(魂)焉。余曰:始吾见长老言贞妇所从死,不能悲也。后身过其地,见拇血化为石,追念贞妇决死时,旁皇(彷徨)悲伤不能去,豈其鬼(魂)未潣,尚猶感人邪?嗟乎!匹夫匹妇,颠沛流离,诚能动天如此,夫天岂远人哉!天岂远人哉!永嘉李孝光记,亚中夫(大)夫绍兴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泰不华书,四明王永仁刻。
元代泰不华篆书王氏碑,拓本29.1×14.7cmx29页,宇野雪村旧藏、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书道研究所藏。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号白野。初名达普化,又称达源化,达不华,回族。世居白野山,父塔不台历台州(今浙江台州)录司判官,遂举家到台州。元朝政治家、诗人、书法家。泰不华自幼苦读,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时17岁,乡试取第一。次年,在殿试中,中右榜第一,进士及第一,授集贤院修哲。后转为秘书监阁作郎,拜江南行台监御史。天历二年(1329),文宗于大都建奎章阁学士,泰不华被任为典章,不久改为中台监察御史。后多次调任。顺帝至正三年(1343),召入史馆,参加修宋、辽、金三史。挽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至正九年(1349),奉命巡视方国珍谋反事,上招之策。不听。改江东廉访问使,入为翰林侍读学士。至正十年(1350),迁浙东道宣尉使都元帅,与江浙行省左丞丞罗帖木儿夹击方国珍。后因反应对招降事,被派至台州路任达鲁花赤。至正十二年(1352),与方国珍海战而死。泰不华善诗文,有《顾北集》。诗歌内容丰富,感情充沛,辞彩精华,盛称于时。有“论诗至元季诸臣,以兼善为首”之誉。善篆、隶,行笔圆熟,温润遒劲。篆书师徐铉、张有,变其法而自成一家。曾以汉刻题字法题当代碑额,高古淳厚。传世书迹有《殿碑》等。
宋史文载:王贞妇,夫家临海人也。德佑二年冬,大元兵入浙东,妇与其舅、姑、夫皆被执。既而舅、姑与夫皆死,主将见妇皙美,欲内之,妇号恸欲自杀,为夺挽不得死。夜令俘囚妇人杂守之。妇乃阳谓主将曰:“若以吾为妻妾者,欲令终身善事主君也。吾舅、姑与夫死,而我不为之衰,是不天也。不天之人,若将焉用之!愿请为服期,即惟命。苟不听我,我终死耳,不能为若妻也。”主将恐其诚死,许之,然防守益严。
明年春,师还,挈行至嵊青枫岭,下临绝壑。妇待守者少懈,啮指出血,书字山石上,南望恸哭,自投崖下而死。后其血皆渍入石间,尽化为石。天且阴雨,即坟起如始书时。至治中,朝廷旌之曰“贞妇”,郡守立石祠岭上,易名曰清风岭。
另有记载:嵊县北四十里有山岭,旧时多枫树,本名青枫岭。景炎元年(1276年,至元丙子)冬,元兵入浙,攻陷台州,临海王氏被掳获。元军主将贪其美色,欲纳之为妾,杀其舅姑与丈夫,王氏悲愤欲绝,自杀而不得。次年春,元兵还师,路过嵊之青枫岭时,王氏趁看守懈怠,啮指出血,书诗于石壁后投崖而死。
绝命诗:
【题青风岭】
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
歧路不知何日尽,孤身料得几时回?
两行怨泪偷频滴,一对愁眉锁不开。
遥望家山何处是,存亡两字实哀哉。
元至治初,从事郎、绍兴路嵊县丞徐瑞在王妇投崖处凿石为祠以祀,勒《烈妇王氏事迹》碑以记其事。改岭名“青枫”为“清风”,以纪念王妇清白贞烈之风节。石祠即为今清风庙之雏形。元至正年间,蒙族官员、书法家泰不华任绍兴路总管,上请朝廷旌表王妇为贞妇,刻立《王贞妇碑》于祠内。碑文由永嘉李孝光撰写,亚中大夫绍兴路总管泰不华书丹。碑阴还刻有蒙族官员康里巙行书《清风篇》诗。《王贞妇碑》清末时尚在绍兴府学内,今已灭失,国家图书馆存有碑拓
王贞妇
张翥〔元代〕
青枫岭头石色赤,岭下江千丈黑。数行血字尚斓斑,雨荡霜磨消不得。
当时一死真勇烈,身入波涛魂入石。至今苔藓不敢生,上与日月争光晶。
千秋万古化为碧,海风吹断山云腥。可怜薄命良家女,千金之躯弃如土。
奸臣误国合万死,天独何为妾遭虏。古来丧乱何代无,谁肯将身事他主。
兵尘澒洞迷天台,骨肉散尽随飞埃。枫林景黑寒燐堕,精灵日暮空归来。
堂堂大节有如此,正当庙食依崔嵬。君看江之畔石上血,当与湘江之竹泪痕俱不灭。
元/蒙古屠杀淫掠的笔记
古今列女传:王贞妇夫家临海人也德祐二年冬元兵入浙东妇与其舅姑夫皆被执既而舅姑与夫皆死主将见妇晰(音/析)美欲内(音/纳)之妇号恸欲自杀为夺挽不得死夜令俘囚妇人杂守之妇乃阳谓主将曰若以吾为妻妾者欲令终身善事主君也吾舅姑与夫死而我不为之衰是不天也不天之人若将焉用之愿请为服期即惟命苟不听我我终死耳不能为若妻也主将恐其诚死许之然防守益严明年春师还挈行至嵊(乘去/声)青枫岭下临绝壑妇待守者少懈齧指出血书字山石上南望恸哭自投崖下而死后其血皆渍入石间尽化为石天且阴雨即坟起如始书时元至治中旌为贞妇郡守立石祠岭,上易名曰清风岭。
完整释文:王妇者,夫家临海人。至元十三年,王师南下,王妇夫舅姑俱被执师中。千夫将见王美丽,乃尽杀其舅姑与夫,而欲私之,王妇愤痛即自杀,千夫夺挽不得死,责俘囚妇人杂守之。妇欲死不得间,自念当被污,即佯曰:「若杀我舅姑与夫,而求私我,所为妻妾我者,欲我终善事主君也。吾舅姑与夫死,而我不为之衰,是不天也。不天,君焉用我为?愿请为服期月。若不听我,我终死尔,不能为若妻也。」千夫畏其不难死,许之,然愈益置守。明年春,师还,挈行至剡水上。守者信之滋,益懈。过清风岭,妇仰天窃叹曰:「我知所以死矣。」乃啮拇指出血,写口占诗山石上,已,南乡望哭,自投崖下以死。或视血,则渍山石间,已尽化为石。天且阴雨,复见血坟起如始日。当是时,后妃嫔媛不死之,三公九卿不死之,郡国守边大吏不死之,而贞妇独守死,下从舅姑与夫,独何仁也。夫人秉彝之性靡不有,乃匹夫匹妇出之,遂以惊动万世。若人人虑此,则金汤不足谕其固矣,钩戟不足谕其强矣,志士仁人不足谕其知矣,何有去国偾家之忧?彼贞妇何为者,顾奋为烈丈夫之所不必为。唉,宜为而有不为,悲夫!
至治间,其邑丞徐端为起石祠,树碑祠中,以旌其魂焉。余曰:始我见长老言贞妇所从死,不能悲也。后身过其地,见拇血化为石,追念贞妇决死时,旁皇悲伤不能去,岂其魂未潣,尚犹感人邪?嗟乎!匹夫匹妇,颠沛流离,诚能动天如此,夫天岂远人哉!天岂远人哉!永嘉李孝光记,亚中大夫绍兴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泰不华书,四明王永仁刻。
碑阴:
康里巙:「清风岭头清风起,佳人昔日沉江水。一身义重鸿毛轻,芳名千载清风里。会稽太守士林英,金榜当年第一名。一郡疲民应有望,定将实惠及苍生。」
剡溪如一条银带,穿织于嵊州多姿的群山之间,两岸青山黛绿,连绵起伏;剡溪碧波九曲,时缓时急,行至离城北20公里处,青山渐拢,危峰高耸,多有枫树攀附在陡峭的山岭上,故名青枫岭,岭下一座红墙古庙依岭而立,分外显眼。
一般的寺庙造型较为规矩,特别是山墙面的处理较为呆板且平面化,然而这座庙的处理却是创造了两个立面层次,显得立体起来。第一道围墙立面采用赤色,第二道主要建筑山墙面采用白色——重色沉稳,白色远退,原本过高的殿宇山墙尺度也被其前的围墙立面化解了。
此庙立于元代,因庙中供奉的王贞妇,庙名清风,而其所倚的青枫岭自也改名“清风岭”。
这位王氏妇人的故事,要从山河泣血的时代说起——
民国《嵊县志 》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南下,在台州临海鱼肉宋人百姓,大征役夫,王氏夫妻及公婆(“舅姑”为公婆)不幸被俘,押送军中。元军千夫长见王氏貌美,一心想占为随营之妻,将其公婆、丈夫处死,王氏悲痛欲绝,几次想寻短见,总是监护阻挠,即便夜晚也由其他被俘妇人看管着,王氏求死不能,于是假意向千夫长吐露:
“你是堂堂千夫长,做事应该光明磊落,而我的前夫、公婆刚去世,我如果不为他们尽孝道,当即改嫁于你,实在是天理难容。天理不容之人,又怎么配得上你在军中的威名?你如果真心想要娶我,请容许我为他们服丧一年,以尽公婆之孝,前夫之义,倘若草率苟合,你岂不是为天下人耻笑?我虽是一介女流,也知晓大义,若不答应,我宁愿追随他们而去!”听完这番话,千夫长也觉得颇为有理,当即应许了,但又怕她一心赴死,看守更严。
第二年春天,元军还师,王氏受挟向北同行,行至嵊县青枫岭处,见此岭下临绝壑,王氏心下一横,乘着守卫懈怠之时咬破手指在山石上写下血书,旋即跳下悬崖峭壁,慷慨赴死,以死明志。
她以血写就的字迹沁入山石,此后,每逢阴雨天时,字迹如新,彷如天地都为之悲鸣。
——译自《嵊县志》
家国破碎的时代,一位弱女子为守节取义,高风亮节的故事并未随着光阴蹉跎而消磨,她的气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就连元朝统治者也表彰其贞烈之举:
至治元年(1321年),县丞(副县长)徐瑞,凿石为屋,树碑以示表彰,又动用其主管文教的权力,将青枫岭改名为清风岭;
王贞妇跳崖处,今有其像以示后人
(笔者推测,徐瑞凿石为屋就在此处)
五年后(1326年),浙东廉访使桂秉彝,在石屋之南筑木屋四间为庙,立于岭下,以示纪念;(庙之所在,恰好是上图之南,故有石屋位置的推测)
至正(1335—1368年)中期,朝廷表彰其壮行,旌曰“贞妇”。
——译自《嵊县志》
庙宇结构
岭间所见,清风庙建筑结构示意
正中戏台
藻井顶
清风庙虽不及名寺大庙,仅正殿三间,通面宽14.4米,通进深12米,但建筑精巧,整体以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前槽筑轩,藻井用八组斗拱分层收缩,台前设石狮,屏风绘制福禄寿三仙。石柱木构架,五架梁前后双步梁,单檐硬山顶,山门、前厅、大殿、偏间、后进、通道等布置讲究。
石雕
木雕
梁头、转角、轩下的雕刻,人物圆润,动物活泼个性分明,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水平。
碑文
在庙内,寻到清风庙介绍,碑文上“乘隙啮指”、“血题诗于崖石”、“书毕,跳崖自尽”等句,王贞妇之壮举,已跃然而出,此碑文令人欣喜,却又令人笑话……
欣喜的是,碑文的题诗中俨然读到了王贞妇当时的心境:
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
歧路不知何日尽,孤身料得几时回?
两行怨泪偷频滴,一对愁眉锁不开。
遥望家山何处是,存亡两字实哀哉。
笑话的是,全诗56字,乃是“乘隙”而作——元兵未免太过懈怠了吧?
何况是咬破手指写就的,王贞妇的牙齿难不成和“火陨”一个原理?
传说火陨为陨铁打造
被割伤后伤口难以愈合
血流不止
这首诗,显然是撰写碑文之人添油加醋、画蛇添足了——故事,无妨;但刻在代表官方介绍的碑文上,excuse me???
何况,民国田腾蛟所著《元代野史》中载:王烈妇啮指出血,题诗“云中千古恨,金石一生心”于石上——虽是野史,却也是个参照。
以此碑文,对比元代徐瑞所竖《王贞妇碑》,实乃天壤之别:
徐瑞所竖《王贞妇碑》阳面
徐瑞所竖《王贞妇碑》阴面
《王贞妇碑》由著名学者李孝光撰文,书法家泰不华书,碑阴面有翰林学士康里巎巎诗刻:“清风岭头清风起,佳人昔日沉剡水。一身义重鸿毛轻,芳名千载清风里……”人称此碑为诗书文“三绝”,今北京图书馆存有此碑拓本。此碑溶《石鼓文》、《泰山刻石》、《秦诏版》为一体,形体修长,笔线清雅婉丽,风格融洽统一,温淳典雅。
诗颂
清风庙虽只面宽14.4米,但随处可见赞扬其清风高洁的楹联、诗文:
“妇孺尽知名,是在野完人吾宗先烈;威武不能屈,使胡儿短气汉族增光”
“大义此深明,不屈不挠,一霎危崖惊玉碎;英灵曾屡著,可歌可泣,秋千片石有诗传”
“啮血题诗,一缕贞魂留剡水;舍身就义,千秋高洁仰清风”
“当时戎马正纵横,烈女忠臣志不更”
“赤城俘妇芳声并,剡水留题指血明”
“江海无灵潮故止,何如遗像扫倭腥”
县丞徐瑞记事
一对对楹联、一首首诗文,无不虔诚的表达着对王贞妇不屈不挠、舍身取义的精神。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世人皆知南宋男儿节义凛然,而在这一方天地,却有一位如此刚烈,不让须眉的女子,她,面对家国破碎、身世浮沉所表现出的贞烈之举,又何异于文天祥,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香火鼎盛
与上虞曹娥庙相类,自清风庙建成,来此景仰缅怀的游人不绝,久之,民间对其的界定又多了一层寄托心愿的信仰意味,香火不绝之下,清风渐而有灵,王贞妇由此成了乡民口中的清风娘娘。
而清风有灵,则要从两件事说起: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闰十一月,倭寇袭嵊,明军合民团引敌入清风庙,尽歼一百七十余人。获此大捷,传是贞妇神助之功。(同年53个倭寇一路攻到南京城下,小小的嵊县居然来了170多人,而且全歼在装不下这么多人的清风庙内——细究起来是经不起推敲的)
辛亥志士张伯岐因筹措起义被捕,判处死刑,解回原籍(嵊西廿八都)执行。竺绍康等组织革命党人聚集清风庙准备劫囚车,但在行动方位出现意见分歧,便求助清风娘娘,谁料,东西南方均为大凶,行事便定在清风庙北,竟一举成功。(辛亥革命为推翻封建王朝而起义,革命党人为行事求神拜佛——细究起来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一个故事,正好解释了上文 “ 江海无灵潮故止,何如遗像扫倭腥 ” 这幅楹联的来由,但也正是这些传说,让清风庙与“清风娘娘”变得越来越神,来此求姻缘求子、求平安求财运者络绎不绝……这座纪念贞烈的祠堂,也便成了一座护佑一方黎民的神庙,香火怎能不旺!
登岭
从庙内出偏门即可攀上清风岭,这条道正是当年元兵押着王氏少妇走过的古道。
据嵊州的交通志述,西汉时嵊县已有古道通会稽,而这条古道,既是在宋末元初已提供元军至少千人(千夫长)行军所用,其来历自是更为悠久——从嵊州经三界到蒋镇过驻跸岭,再渡过双江溪到王化,然后翻过日铸岭到上灶。
唐诗之路
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于公元423年起隐居始宁(今三界),并于公元429年始,雇工数百,伐木开径,修通了长300余里到临海的路。
此举,不仅为唐诗之路打下了基础,也为元军还师提供了便捷……
曲径通幽处
岭间步道两旁林木葱茏,枝繁叶茂,阳光透过叶隙投射下来,只余斑驳,踏行期间,虽只初秋,已觉清冷。
拾阶而上,见一亭名“清风”,可惜是最近几年新建的。据《嵊县志》,原清风亭建在庙前,来往路人感念清风娘娘高洁,常献花于亭中以示虔诚。
因此岭坡度较险,行至半山,略显疲态,恰有“洞天”,驻足观望,见远处青山连绵,剡水潺潺,正是天晴好风光。(照片没拍好)
复攀数十阶,便到了“石室”,正是王贞妇血书跳崖之处,“血书”今虽不存,也不觉得奇怪(有了才奇怪),总也比介绍碑文里那种强行附会来的好一些——既是题诗,说明王贞妇不仅识字,还有一定文采,留下更多悬疑,更多猜测。
走过遮天蔽日、盘根错节的古道,登上岭峰,一座新修的佛寺呈现在眼前,确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只是这座因旅游开发而依附于清风娘娘的清风高节,大兴土木建成的佛寺,个人不喜),从此间远眺群山起伏,唐诗之路的雅致风情一览无余。
回想王贞妇的高洁就如岭上拂面的清风,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共同融进这一方水土——威武不能屈,不正是“嵊州强盗”的写照?(此强盗,非明火执仗的强人,而是不畏权势,敢作敢当,因此,对嵊州人来一句“你这个强盗”,闻者非但不愠,尚窃以为喜。)
惶恐滩头说惶恐,
清风岭头风自清!
如果说,曹娥江、曹娥庙是后人对曹娥“孝”节的缅怀,那么,清风岭、清风庙正是后人对王贞妇“贞”、“烈”的敬仰——谁说女子不如男?正是两位女子的倩影,在剡、虞的历史上,为同一条剡水(娥江)留下脍炙人口的佳话,为唐诗之路添上了别样的风情,更极大的影响了两岸的风土人情。
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
歧路不知何日尽,孤身料得几时回?
两行清泪频频滴,一对愁眉锁不开。
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两字实哀哉!
《新元史》列女传
临海民妇王氏,美姿容。王师徇台州,被掠。千夫长杀其舅姑与夫,而欲私之。妇阳曰:“能。俾我为舅姑与夫服期月,乃可从汝。”师还,挈行至嵊县,过清风岭,妇仰天叹曰:“吾知所以死矣。”即啮指出血,写诗崖石上,投崖下死。石上血偾起,不为风雨所剥蚀。江浙东元帅泰不华,为立贞妇庙。
宋史:
王贞妇,夫家临海人也。德佑二年冬,大元兵入浙东,妇与其舅、姑、夫皆被执。既而舅、姑与夫皆死,主将见妇皙美,欲内之,妇号恸欲自杀,为夺挽不得死。夜令俘囚妇人杂守之。妇乃阳谓主将曰:“若以吾为妻妾者,欲令终身善事主君也。吾舅、姑与夫死,而我不为之衰,是不天也。不天之人,若将焉用之!愿请为服期,即惟命。苟不听我,我终死耳,不能为若妻也。”主将恐其诚死,许之,然防守益严。
明年春,师还,挈行至嵊青枫岭,下临绝壑。妇待守者少懈,啮指出血,书字山石上,南望恸哭,自投崖下而死。后其血皆渍入石间,尽化为石。天且阴雨,即坟起如始书时。至治中,朝廷旌之曰“贞妇”,郡守立石祠岭上,易名曰清风岭。
清风庙,位于嵊州市三界镇姚岙村,靠近曹娥江边。清风庙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后来,历代官员政要多次重建和扩建清风庙,庙前竖华表造起清风亭,并立碑记表彰。现存庙宇是民国二十五年重修的。清风庙是为祭祀宋王贞妇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而建的。
王贞妇,系临海民女。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南下,临海民妇王氏被掳,不愿受辱,途经青枫岭处,乘元兵守备松懈,破指蘸血题诗崖壁:“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歧路不知何日尽,孤身料得几时回?两行清泪频频滴,一对愁眉锁不开。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两字实哀哉!”书毕投身崖下,壮烈殒命。后人感其气节,筑庙纪念,易青枫岭为清风岭。王贞妇也被尊称为清风娘娘。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十月十五是清风庙的庙会日,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前来这里参加庙会,凭吊清风娘娘。
清风庙占地面积196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前殿、戏台、正殿,两侧有厢房。其中正殿为其建筑的精华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和其他庙宇不同的是,清风庙正殿内有18根柱子都是做成阳文挂匾式的石柱,上面留有不少名人的楹联、诗文,其中大部分是赞扬清风娘娘的高风亮节,其中一句慷慨激昂:“大义此深明不屈不挠一霎危崖惊玉碎”。而庙内的其他雕刻也非常精致,造型很逼真,显示出民间艺人的高超艺术。庙旁原先有清风亭,1980年因公路扩建,清风亭被迁建至庙后的山上。在庙的一旁,有一块石碑,这是清风庙中目前保存的最早文物之一,碑上的字似乎都已经模糊,不过,往碑上倒上水,碑记就一目了然。这是一块重修王贞妇庙的碑记,这块碑是明朝成化15年重修清风庙时立的。最珍贵的当数元代的《王贞妇碑》 沿着石阶而上,便是清风娘娘的坟墓,再往上,有一处清风娘娘躲藏处,“当年清风娘娘躲在这里,可还是被官兵发现了,娘娘在清风亭血题诗崖壁,就跳崖了
过青枫岭王贞妇庙(元·李孝光)
七言绝句
山下江流幸自清,山头明月已无情。
此心若愧王贞节,莫向清枫岭上行。
〔即泰不花,蒙古人,伯牙吾台氏。父为台州录事,因家于台。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廷试赐进士及第,自号白野,世称白野状元。〕
清风篇:(元·达兼善)
〔即泰不花,蒙古人,伯牙吾台氏。父为台州录事,因家于台。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廷试赐进士及第,自号白野,世称白野状元。〕
清风岭头清风起,佳人昔日沉江水。
一身义重鸿毛轻,芳名千载清风里。
王贞妇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今存《蜕庵诗集》
青枫岭头石色赤,岭下滹江千丈黒,
数行血字尚斓斑,雨荡霜磨消不得,
当时一死真勇烈,身入波涛魂入石,
至今苔藓不敢生,上与日月争光晶,
千秋万古化为碧,海风吹断山云腥,
可怜薄命良家女,千金之躯弃如土,
奸臣误国合万死,天独何为妾遭虏,
古来丧乱何代无,谁肯将身事他主,
兵尘澒洞迷天台,骨肉散尽随飞埃,
枫林景黒寒磷堕,精灵日暮空归来,
堂堂大节有如此,正当庙食依崔嵬,
君看滹江之畔石上血,与湘江之竹泪痕俱不灭。
南宋烈女王贞妇,悬崖上的明月
文/梦光情雨
虽然,那可能是上帝醉酒时的笔误。虽然,历史总爱开些严肃的玩笑,成就一些震撼心魄的悲剧,又很灵慧地被诗的轻纱薄雾所笼罩。
然而,那些美丽的生命,毕竟傲骨在非砖石的纪念碑之中,昂首以“正气歌”的高度,站在苍茫的史书上!
南宋末,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冬,元兵大举伐宋,号称10万大军,实则只有4万人马。南宋奸相贾似道率13万精兵,命孙虎臣前锋,驻池洲(今安徽贵池县)丁家洲。
元军水陆并进,孙虎臣不战自溃,奸相贾似道惊惶奔逃,弃军败走扬州。元军侵入浙东(今浙江东部临县一带),有一王氏妇女被俘,丈夫被杀。元军一位将领见王氏姿容姝丽,欲霸占为妾,王氏不从,囚于军中,次年被带至嵊县,途迳一座陡峻的山崖,路边峭石如削,脚下深川险壑。王氏咬破手指,以鲜血在巨石上写了一首《题青风岭》:
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
夫面不知何日见,妾身料得几时回?
两行怨泪频偷滴,一对愁眉锁不开。
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两字实哀哉!
写罢字字血泪的诗,王氏纵身跳入深涧。一刹间风云变色,仿佛从天上——
掷下一枚撕心的惊叹!一柄闪电的长剑!一曲悲壮的狂歌!一声怦然的断弦!
在王氏跳下崖的同时,恍见一轮明月从幽谷升起,贴于悬壁,如明镜映照天地间,视之,则幻感到一帘飞瀑轰然而下,璀璨如水晶般大写的人字。
后,人称王氏为王贞妇,死难处名“清风岭”,立石牌坊于岭上。
有个迷信色彩的传说:一文士杨廉夫感其事,以诗咏之:
介马驮驮百里程,清风岭上血书成。
只应刘阮桃花水,不似巴陵汉水清。
杨廉夫用传奇中的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与其同居之典,意谓王氏恐亦非纯然贞洁。后来,杨廉夫无子,一夕,梦一妇人对他说:“你毁谤节义,故无子嗣。”杨廉夫既寤,甚悔,遂另题一诗:
天随地老妾随兵,天地无情妾有情。
指血啮开霞峤赤,苔痕化作雪江清。
愿随湘瑟声中死,不逐胡笳拍里生。
三月子规啼断血,秋风无泪写哀铭。
杨廉夫写完此诗之后,梦妇人来谢。不久,杨廉夫果得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