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窗棂,虽然不是一座桥,但也是与河流(古运渎)相关的一个地名,位于南京城西的止马村西,虎踞南路东。

由汉中门大街与虎踞南路交汇处,沿虎踞南路东侧向西行走,大约750米左右,便是铁窗棂。

在沿街一侧的墙壁上,悬挂有“古运渎河老地名:铁窗棂”的说明牌,其内容为:“铁窗棂亦名涵洞口,古亦称栅寨门、铁窗子、栅塘。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载:’栅寨门在城西门近南,凿城立栅,通古运渎,不详其始,复置闸以泄城内水,入于江,俗称为栅寨门,今呼铁窗子是也。’南宋景定元年,宰相马光祖曾大修栅寨门。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栅塘,铁窗棂,古栅塘也’。另传明代附近有铁制门窗监牢以囚禁明成祖生母,故得名。”

铁窗棂路口沿虎踞南路,建有“铁窗棂泵站”。

铁窗棂泵站,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期间。1935年至1936年,在原涵洞处埋设涵管,后因防洪封闭。1950年,疏浚内秦淮河,改建铁窗棂涵洞。1953年至1954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水闸,同期还在城墙外建成了泵站。1954年遭遇特大洪水,铁窗棂水闸泵站投入使用。后因年久失修,于1999年重建铁窗棂泵站,泵站主要承担内秦淮河中段防汛排涝和景观水位控制的功能。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钢筋混凝土结构水闸的闸底标高4.50米,闸顶标高7.10米,闸宽3.34米,闸高2.60米,胸墙底标高7.00米,胸墙净宽3.00米。砖砌拱涵长61米,其中城内9米,城墙下20米,城外32米,拱宽3米,高2.60米,底标高4.50米。泵站装机8台,总功率294.40千瓦,设计流量2立方米/秒。1991年,泵站因年久失修报废拆除,安装临时柴油机泵4台,合计流量1.60立方米/秒。2000年,新建铁窗棂泵站,合计流量6立方米/秒。

从铁窗棂泵站到张公桥的直线距离只有百米左右,沿河南岸一条狭窄的小巷,南侧的居住区为止马村,北侧的围墙上画着一些小桥流水的彩笔画,这条东西走向、长约不足120米的小巷,难道就是曾经的“铁窗棂”?

河水向西,经过了鸽子桥、笪桥、鼎新桥、仓巷桥、文津桥、望仙桥(已湮没)、张公桥,流至铁窗棂,站在河边的围墙前,可以看见东侧不远处的张公桥,西侧的铁窗棂泵站,以及缓缓向西的河水……

铁窗棂泵站,西临虎踞南路,而虎踞南路西侧,便是外秦淮河了。河水穿过道路之下向西,可流入外秦淮河中。

秦淮河岸,沿河绿道,小桥,铁网……,这里可以看到铁窗棂泵站的另一侧。涵洞出口处有一座人行小桥,不知其名称是“涵洞口桥”还是“铁窗棂桥”?

隔河相望,可以看见小桥下面有着一个方形的涵洞口,想必河水就是从此处流出的。

据说海达·莫理循曾经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拍摄的南京城墙中一组照片中,可以看到单拱券桥的出水口上方有桥道,桥道上砌城墙,孔内装有铁栅,其出水口可能就是内秦淮河出城入外秦淮河的铁窗棂出水的涵洞口。

铁窗棂,是一个涵洞(水洞)名称。《南京都察院志》中记载,石城门“南至三山门界,北至清江门界,共长三百九十七丈,垛口六百五十四座。铁窗棂水洞一座,铺设官厅十八座,南北中杉栏三座,旗台二座。”《同治上江两县志·明应天府城图第八》中亦有记载,“石城门北至清江三百九十七丈垛口六百五十四铁窗棂水洞一”。《建邺区志》中记载,“……古栅塘故址,在五代南唐城墙下。明朝在此安置铁棂,故称铁窗棂,地名涵洞口,今为内秦淮河水入外秦淮河的通道。民国24~25年(1935~1936),在原涵洞处埋设涵管,后因防洪而封闭。”

铁窗棂,是一条“街巷”。《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铁窗棂,街巷。位于虎踞南路瓦厂街北,涵洞口西侧。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即有此街名。因近古城墙铁窗棂涵洞而得名。另传明代附近有一座铁制门窗的监牢,明成祖的生母碽妃失宠后曾囚此。后演变为街巷名。”

由此看来,铁窗棂为一穿过城墙的涵洞名称,亦为一街巷名称,只是在明代的《金陵古今图考》之《明都城图》中,标记的却是“铁窗橋”。

涵洞口,是一条“街巷”。《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涵洞口,街巷(废)。位于虎踞南路西侧。南起原瓦厂街,北至原芦柴厂。因是运渎通向秦淮河的涵洞而名。”

据说名为“铁窗棂”的街巷大约源自清代时期,1997年,虎踞南路拓建时,瓦厂街、涵洞口、铁窗棂、芦柴厂等均被并入。在1949年《南京市街道详图》上,可以看见标注有“芦柴厂”、“瓦厂街”和“铁窗棂”、“涵洞”等街巷。

铁窗棂,曾经的运渎由此处“入于外濠河”。

《新京备乘》中记载,“运渎,吴赤乌三年,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通运于苑仓,谓之运渎。首受秦淮水,北流为支河,有桥跨其上曰斗门,自斗门桥北流至红土桥(南乾道桥俗名),再北过草桥(北乾道桥俗名)而西折焉。青溪水至内桥(一名天津桥)来合之,为运渎东源。西流过鸽子桥,羊市桥(一名大市桥)之水入焉。鸽子桥水西流至笪桥,又西流合草桥北出之水为运渎正河,至于鼎新桥(本名小新桥)。自鼎新桥西流历道济桥(本名崇道桥)至文津桥(清同治中建),自文津桥西流至望仙桥(宋名武卫桥,即古西州桥),回龙桥之入水焉。自望仙桥迤西南流过张公桥(一名周家桥),出铁窗棂(即古栅塘故址,宋谓之栅寨门),入于外濠河。”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运渎水自望仙桥迤西,南流过张公桥,出铁窗棂,入于外濠河。……自巷北转至古城隍庙,西通衢为堂子大街,即汉西门大街也。街南有张炳垣典籍宅(炳垣讳继庚,江宁诸生。粤贼踞城,时谋翻城应官兵,不克而死,加典籍衔)。忠义之气,掀天揭地。童童银杏,美荫表门(宅毁殆尽,犹余银杏一株如塔)。其宅后则铁窗棂在焉。雉堞参差,门影犹具,下通涵洞,吐纳灵潮。即古栅塘之故址(《建康实录》注:吴时,夹淮立栅,号栅塘。梁天监九年新作,缘淮北岸,起石头,迄东冶,南岸起后渚篱门,达于三桥。作两重栅,皆施行马。《建康志》:栅塘在秦淮上,通古运渎)。宋谓之栅寨门。城中水利,关系匪轻。宜塞宜通,迄无定论。然水由此泄,是固为运渎之尾闾也(宋隆兴二年,张孝祥知建康府事,奏秦淮流经府城,正河自镇淮新桥入江。其分派为青溪,自天津桥出栅寨门。近地属有力者筑断,每雨水暴过,则正河不能急泄,水势于是泛溢城内,居民被害。今欲复通栅寨门,使青溪径直入江,则域内永无水患。及汪澈继孝祥后,诏澈措定以闻。澈言开古河道,通栅寨门,尤便从之。国朝江宁知府陈公开虞谕曰:顾文庄公《诸水考》谓城内支河淤塞,久雨泛溢,民间受害。宜从天津桥出栅寨门,直泻易退。不知青溪必与秦淮合襟,绕南出三山门水关,方环抱有情。故内桥以南得环抱力,大中桥以东得合襟力,乃富贵辐辏,而各衙门峙焉。再考古建铁窗棂时,水固易退,而秦淮一带,不过洲渚相萦,黄芦白苇之乡,其明验矣。然则今城内支河当浚,铁窗棂必不可开,或非无据。莫若于铁窗棂设坝一道,若久雨城中淹没,暂开坝以分泄,水势少退即闭,以固其气云)。”

宋代《景定建康志》卷十九中记载,“栅塘,在秦淮上,通古运渎,不详其始(旧志)。”

又云,“事迹:《实录》注:’吴时夹淮立栅,号「栅塘」。’……梁天监九年,新作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冶,南岸起后渚篱门达于三桥,作两重栅,皆施行马。至南唐时,置栅如旧(马野亭诗:’六朝何处立都城,十里秦淮城外行。上设浮航如道路,外施行马似屯营。关防直可防津渡,缓急徒能御盗兵。非是后来谋改筑,如何今日作陪京。’)其后置闸,泄城内水入于江,俗称为’栅寨门’。乾道五年,史公正志重修,后废。景定元年,马公光祖重建。”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中记载,“秦淮栅,即栅塘也。案:《实录》注:’吴时夹淮立栅。’又,梁天监中作两重栅。皆施行马。至南唐时,置栅如旧。”

栅寨门,又称“铁窗子”,或与栅寨门下有铁水窗有关。至南宋后期,栅寨门年久失修,宋代景定元年(1260年),马光祖曾对栅寨门进行大修,重修后的栅寨门形制,《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中有详细记载,其中云,“……由崇道桥西出曰’栅寨门’(栅寨,乾道元年正月十四日,敷文阁待制、知建康府张孝祥言:’秦淮之水,流入府城,别无两派。正河自镇淮、新桥直注大江。其一为青溪,自天津桥出栅寨门亦入于江。缘栅寨门地,近为有力者所得,遂筑断青溪水口,创为花圃,以为游人宴赏之地,因循至今。每水源暴至,则泛滥浸荡,城内居民尤所被害。若访古而求,使青溪直通大江,则建康永无水患矣。诏汪澈指定以闻,其后,澈言:「欲于西园依异时河道开浚,使水通栅门入江。」从之。’时孝祥已罢,澈帅建康。栅寨门岁久弗葺。景定元年,马公光祖创硬楼七间,每间阔六丈,入深一丈三尺,通阔四十二丈。其下前壁闪门子六扇,两屋山武台各一座,屋下车轴车颊一座,铰棒一尺二条,车窗麻索四条,圈门一座,高一丈五尺,横阔一丈四尺,入深三丈三尺,前后城面包砌四丈二尺,其下石脚石面并铁水窗二扇,前后攧石拦草桩木,两边雁翅各高六尺五寸,长三丈,南北两慢道各长五丈五尺,前近濠岸木栅一路,护险墙一路,长四丈五尺,兜帮前后旧城身长一十五丈)。”

元代张弦撰《至正金陵新志》中记载,“……由崇道桥西出,曰栅寨门(绍兴后,守臣史正志修筑,加女墙。马光祖浚濠增筑,创硬楼四,屋百七十余间,栅寨门创硬楼七间,及武台铁门铁水窗等浚濠,遶城四千六百七十有五丈,深丈有五尺,阔三十丈,濠之内筑羊马墙。《乾道志》云:栅寨门在城西门近南,凿城立栅,通古运渎,不详其始。后置闸以泄城内水,入于江,俗呼为栅寨门,今呼铁窗子是也)。”四库全书本《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中记载栅寨门“俗呼济秦门”。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四中记载,“铁窗棂,古栅塘也(建康志:在秦淮上,通古运渎,乾道五年史正志修,景定元年马光祖又修)。实录注:吴时夹淮立栅,号栅塘,梁天监九年,新作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冶,南岸起渚篱门达于三桥,作两重栅,皆施行马,宋曰栅寨门。”

《道光上元县志》卷十四中记载,“栅寨门,今为铁窗棂(旧志:南唐时,置栅如旧,其后设闸,洩城中水入于江,俗号为栅寨门。按:栅寨门即今铁窗棂,所洩乃运渎水也)。”

《秦淮志》中记载,“栅塘,铁窗棂,古栅塘也。”

王东培撰《冶西杂咏》中有关于“铁窗棂”的诗词,“运渎犹留一线存,铁窗棂亦水西门。青溪派与秦淮合,幸此分流泄涨痕”,其后的注释中云,“运渎,孙吴时所凿,由禅灵渚北汇,即今斗门桥河是也。不知青溪由洗象桥西来亦疏淮流于渎,水利攸关。铁窗棂为渎水出城涵洞,未塞,仍明代旧制。”

《南宋建康府城图》中标注有“栅寨门”以及那雄伟的城墙。

传说,铁窗棂附近有一座铁制门窗的监牢,明成祖的生母失宠之后曾囚此,因而得名。

民间有“燕王破城”的故事。

传说,朱元璋早年有一回摸黑赶夜路,荒郊野外,一帮人好不容易摸到一座破庙旁,朱元璋对着破庙发狠:“菩萨你今儿要是烧掉,给大伙照个路,日后赔你一座金殿!”话音才落,破庙当真着火了,照得天地一片通亮,众人大喜,便赶路去了。

后来朱元璋登基了,有一回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身披金甲、头戴金盔的菩萨走到面前,向他讨要金殿,朱元璋惊醒时刻,太监进来禀报,碽妃生了个儿子,朱元璋听了,心惊肉跳。这碽妃本是元朝的妃子,朱元璋总是疑心其所怀之胎不是朱家骨血,又不早不晚地出世了,从此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十多年后,有一天朱元璋带了文武百官登上后宰门,看新修造的城墙,一高兴便叫上了四儿子朱棣,当众人称赞所建城墙时,朱棣却说,这城墙虽好,但没有将紫金山包进来,若是敌人来犯,登紫金山架上大炮,炮炮打中后宰门。朱棣回宫后,母亲碽妃问他看城之事,碽妃听闻之后吓得魂不在身,赶紧叫朱棣逃命。母子俩急匆匆来到三山门西水关一带,朱棣从涵洞爬出城。第二天,朱元璋派人来捉朱棣,扑了个空,气得火冒三丈,把碽妃打下牢房,这牢房就在朝天宫和三山门之间,门窗都是铁打的,还派了重兵把守,以后这地方就叫“铁窗棂”了。

直到朱棣夺取了皇位,派人寻找其母,才得知母亲早已埋在了荒郊野外,朱棣一生气,把铁窗棂牢房铲成了平地……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街南有张炳垣典籍宅(炳垣讳继庚,江宁诸生。粤贼踞城,时谋翻城应官兵,不克而死,加典籍衔)。忠义之气,掀天揭地。童童银杏,美荫表门(宅毁殆尽,犹余银杏一株如塔)。其宅后则铁窗棂在焉。”

张继庚,字炳垣(一作炳元),江宁(今南京)人。《新京备乘》中称其为“张烈士”,其中记载云,“太平军踞金陵,士大夫陷城中者,多为节烈著。有廪生张继庚诡与城军暱,结为内应,七上书向忠武公,复亲谒公营,图反正。会大雪失期,事泄被拘,渠帅穷治党羽,榜笞刺爇,身无完肤,终不累一人。嗣复饵以甘言,乃请示彼军官册名,指其悍者三十余人,渠帅皆立斩之。既而悟,始磔。君临刑赋绝词云:’拔不尽眼中钉,呕不尽心头血。吁嗟穷途穷,空抱烈士烈。杀贼苦无权,骂贼犹有舌。’是词及上向公书,江宁人至今犹传诵云。”

铁窗棂,不知如今的涵洞之中是否还有栅栏?只是在张公桥处看见桥下好像有些类似于铁网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