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桥,曾经是古运渎上的一座桥梁,一座如今已经消失的桥梁。在1949年的《南京市街道详图》以及其他的民国时期地图中,都标注有“望仙桥”的位置。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望仙桥位于文津桥的西侧,在文津桥与张公桥之间。
1949年《南京市街道详图》的比例尺为1/22600,地图上望仙桥距离文津桥的直线距离为0.5厘米,距离张公桥的直线距离为0.8厘米,根据比例尺,地图上4.20厘米的实际距离为1000米,依此计算,望仙桥距离文津桥的直线距离大约为120米左右,而距离张公桥的直线距离则大约为190米左右。
按照这样的距离,可以在现在的地图上,大致确定“望仙桥”曾经所在的位置。
由文津桥西南侧的文津路东端出发,沿河向西前行。
向西前行约百米,行至西止马营路口,根据地图上所标示的位置,当年的望仙桥,应该就在这一带附近。
在西止马营巷内,沿街的墙上,张贴着关于“望仙桥”的介绍,虽然字迹已经褪色,但仍然可以看清上面的文字,其内容为,“望仙桥,位于文津桥与张公桥之间,民国修建莫愁路后,此桥功能渐弱,直至成为危桥拆除。《建康实录》云:’次南出有西州桥,今县城东南角,路东出何后寺门。’六朝称西州桥,以西州城得名;南宋称武卫桥。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望仙桥,即古西州桥,以西州城得名矣。宋曰武卫桥,马光祖建,又称史桥,明史痴翁故里也。’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大文人史忠,能诗作画,精通音律,其妻何玉仙也是多才多艺之人,工书善画,尤通音律。每当玉仙外出将归时,史忠就站在武卫桥上凝望,故时人称之谓’望仙桥’、’史桥’。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西州桥又西,明史故里也。有楼曰卧痴,其地有史墩焉。’。”
河的两岸有步行道,站在河边,看着缓缓流淌的河水,想象着这里曾经有过的一座桥。朝着两侧望去,依稀可以看见不远处的文津桥和张公桥。
1898年《江宁府城图》以及民国时期的市区地图上,都可以看到在文津桥和张公桥之间,标注有“望仙桥”的位置。
《南京市白下区志》“消亡地名”中记载,“望仙桥,昔日位于朝天宫之西古运河上,即今文津桥与张公桥之间,古之西州桥,以西州城得名。宋称武卫桥,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大文人史忠居此。夫妻俩感情很深,每当其妻(玉仙)外出将归时,史忠就站在武卫桥上凝望,故时人称之为望仙桥、史桥。”
望仙桥,古运渎上的一座桥。
《新京备乘》中记载,“运渎,吴赤乌三年,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通运于苑仓,谓之运渎。首受秦淮水,北流为支河,有桥跨其上曰斗门,自斗门桥北流至红土桥(南干道桥俗名),再北过草桥(北干道桥俗名)而西折焉。青溪水至内桥(一名天津桥)来合之,为运渎东源。西流过鸽子桥,羊市桥(一名大市桥)之水入焉。鸽子桥水西流至笪桥,又西流合草桥北出之水为运渎正河,至于鼎新桥(本名小新桥)。自鼎新桥西流历道济桥(本名崇道桥)至文津桥(清同治中建),自文津桥西流至望仙桥(宋名武卫桥,即古西州桥),回龙桥之入水焉。自望仙桥迤西南流过张公桥(一名周家桥),出铁窗棂(即古栅塘故址,宋谓之栅寨门),入于外濠河。”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运渎水自文津桥西流至望仙桥,回龙桥之水入焉。望仙桥者,宋名武卫桥,即古之西州桥也。典午州治,实在石城。东设篱门,与桥相近。齐将军陈显达犯顺,授首于斯矣(《南史》:陈显达反,官军败之于西州,走乌榜村,斩之于篱门侧)。一曰乌榜村(初,西州未有篱门,但立乌榜,与建康分界,遂以名村)。唐诗人冷朝阳宅在焉。落日澄江,风景如画,舍人佳句,传诵至今(韩翃《送冷朝阳归上元》诗:「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至明,有金盘李园,为徐魏国公别墅之一。裙屐冶游,于斯为盛(见王弇州世贞《名园记》)。史墩实在其侧,盖因痴翁而得名(痴翁讳忠,上元人。隐居不仕,家有卧痴楼)。一门风雅,闺阁同心。遥望玉仙,琵琶声接。桥名之所由昉也(相传史痴有爱姬何玉仙,解书画,通音律。桥曰望仙,为姬作也)。旧有’史痴翁故里’石碣,故又谓之史桥。”
《景定建康志》中记载,“武卫桥,在天庆观西,旧名’望仙桥’。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四中记载,“又西望仙桥,即古西州桥,以西州城得名矣。宋曰武卫桥(马光祖建),又西史桥,明史痴翁故里也。有楼曰卧痴,其地有史墩焉。”
《秦淮志》中记载,“史桥,明史痴翁之故里也,旁有史墩。”
《秦淮志》中又记载,“望仙桥,即古西州桥,以西州门得名。相传痴翁有爱姬曰何玉仙,解书画,通音律。桥曰望仙,望玉仙也。”
望仙桥,在朝天宫西侧,运渎上曾经的一座桥。古之西州桥,宋之武卫桥,明之史桥。
望仙桥,西州桥,武卫桥。
西州城为六朝时期扬州治所,即古扬州城,或称为扬州廨,因其处建康都城和宫城西南而得名。《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城阙志一”中记载,“西州城,即古扬州城,汉扬州治曲阿。晋永嘉中,迁于建康。王敦始为建康创立州城,即此城也。案:《建康实录》:’城所置,西则冶城,东则运渎,今天庆观之东,西州桥是也。’一说石冰之乱,焚烧府舍,陈敏营孙氏故宫居之。元帝初渡江,即敏府创今城。考证:晋孝武太元末,会稽王道子领扬州,居东府,故号此城为西州。大明中,以东府为诸王邸,西州为丹阳尹治所。谢安为时人所爱重,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稍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请旋旆,诏遣还都。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及薨后,安所知羊昙者,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因恸哭而去。宋时,徐羡之住西州,高祖尝思之,即步出西掖门,往见焉。《寰宇记》云:’西州,学者多未晓。江宁府有东府城,城中有扬州廨,而扬州在府西,故时人号为东府西州。东府城之西门,谓之西州门。’《世说》:’王丞相治扬廨,按行而言曰:「我为何次道治此尔?」充少为王公所知,是以发此叹。’今西州也。《丹阳记》曰,’扬州廨,王氏所居,诸葛恪则治建业。晋自周浚至王,仍吴旧。王复领州牧,及桓温、桓玄悉治王府,王茂宏以及元谦则在建康。永嘉七年,顾荣诛陈敏,扬州刺史刘机治建康,王氏代机。元帝渡江,居城府,王便立州廨于此。宋殷景仁既拜扬州,羸疾遂笃,上敕:「西州道上不得有车声。」孝武时,荧惑守南斗,上乃废西州旧馆,使西阳王子尚移居东府城以厌之。扬州别驾沈怀明曰:「天道示变,宜应之以德。今虽废西州,恐无补也。」上不从,西州竟废。’”
唐代许嵩撰《建康实录》卷一中记载,“晋永嘉中,王敦始为建康,创立州城,今江宁县城所置在其西偏,其西即吴时冶城,东则运渎,吴大帝所开,今西州桥水是也(案,《晋书》:孝武太元末,会稽王道子为扬州刺史,治东第,时人呼为东府,因号此城为西州。故《传》云东府、西州是也。桥逼州城东南角,因以为名焉)。”
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中记载,“古扬州城,今江宁县城在其西偏,城东至西州桥,西至冶城。周回三里,后汉因之不改即此城也。”又云,“西州,又按丹阳记云,扬州廨,乃王敦所创。开东南西三门,俗谓之西州。永嘉初罢扬州,缮为未央宫。陈初又修为扬州廨。”
宋代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城阙志一·古城郭》以及《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古迹志·城阙》等典籍中均记载,西州城“西则冶城,东则运渎,今天庆观之东西州桥是也。”
明代陈沂撰《金陵古今图考》之“历代互见图”中记载,“……又东,则冶城,今朝天宫处。又西,抵下街,有西州桥,即西州城地,唐上元县城亦是其处。”
明代葛寅亮撰《金陵玄观志》中记载,“西州城:西连冶城。晋太元末,王道子领扬州,居东府,故号此城为西州。即朝天宫前西州桥处。”
在西止马营巷内,沿街的墙上,也张贴有关于“西州城”的介绍,其内容为,“西州城,六朝古扬州的州治所在,建于西晋末年,隋废。明葛寅亮《金陵玄观志》载:’西州城,西连冶城。晋元末,王道子领扬州,居东府,故号此城为西州。即朝天宫前西州桥处。’据史书载,晋元帝时,王敦创立州城,开东、南、西三门,周三里,初时没有城垣,但立乌榜为界。晋太元间,移扬州治所于居宅,称东府,旧治在西,故西州城。州治迁东府后,为丹阳府尹治所。南朝侯景作乱时,曾据此为府第。故唐代李白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即’西州城’。’西州城’即今朝天宫西街变电站、中兴新村一带。”
《南京市白下区志》中记载,“西州城,即古扬州城,扬州刺史治所驻地。西晋时,刺史王敦创立州城。《至正金陵新志》记载:’按《建康实录》,城所置,西则冶城,东则运渎,天庆观之东西州桥’是其位置,当在今区境建邺路省委党校一带。三国时,魏、吴各以所据有汉时扬州属郡置为扬州,《补三国疆域志》记载:’汉兴年中,扬州属诸郡悉入吴’,孙权遂置扬州治所于建业,当时扬州治城在秦淮水南,今城东南角一带。东晋初年创立的州城,周三里,未筑城垣时立乌榜为界,故有称其’乌榜村’的。筑城后,开有东、南、西三门。直到孝武帝太元年间会稽王司马道子领扬州刺史,移州治于所居府第,称东府。而原州城在台城以西,胡三省《通鉴·注》称:’扬州治所在台城西,故谓之西州。’南朝刘宋大明年间,西州城一度为丹阳尹治所。至刘宋孝武帝末年,废除西州旧署,城遂毁。”
西州城,六朝时期扬州治所,又称为古扬州城或扬州廨,因其处于建康都城和宫城的西南而得名。西晋永嘉年间,王敦为扬州刺史,始立西州城作为治所。史籍记载,西州城“周回三里”,有东、南、西三门,而无北门。西州城初立,没有板筑土垣,但树篱墙立乌榜为界,后名其地为“乌榜村”或“乌榜林”。西州城,因其四周建有城防设施,具备安全防御性,也是重要的军事城堡。
而“乌榜村”,位于朝天宫西街东段南侧,莫愁路口至古运渎河边。《金陵新志》中记载,“按《图经》:初立西州城,未有篱门,立乌榜与建康分界,后名其地为乌榜村,在天庆观西。”《清一统志》中引《庆元志》记载,“初立西州城,未有篱门,树乌榜而已,故以名村。”
《晋书·地理志》中云,“扬州统丹阳、吴、会稽、吴兴、新都、东阳、临海、建安、豫章、鄱阳、临川、安成、庐陵南部十四郡,江西庐江、九江之地,自合肥之北至寿春悉属魏。及晋平吴,以安成属荆州,分丹阳之宣城、宛陵、陵阳、安吴、泾、广德、宁国、怀安、石城、临城、春谷十一县立宣城郡,理宛陵,改新都曰新安郡,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分建安立晋安郡,又分丹阳立毗陵郡。扬州合统郡十八,县一百七十三,户三十一万一千四百。”“古扬州”的管辖范围包括了如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上海等省市的大部分地区,是当时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行政建置。
关于西州城的位置,各种史籍的记载中有多种说法,虽说都是在冶城附近,但众说纷纭,东西南北皆有之。一般的说法是,在今建邺路以北、王府大街以东、木料市以西的范围内,或是在建邺路以北、丰富路以东、张府园南唐宫护龙河遗迹以西、三元巷和秣陵路一线以南的范围内。如此说法,西州城与望仙桥的所在之处则都有一定的距离。当然,也有说法是在“冶城之西”,即现在的朝天宫西街一带地区,而“望仙桥”似乎就在此附近。
望仙桥,史桥。
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间,这里曾经住过一位名为“史忠”的文人。街巷的墙上张贴有“明代史痴翁小传”,其内容为,“史忠(1438-1519),明代著名诗书画家,应天府江宁(今南京)人,字廷直,本姓徐,名端本,号敦翁。十七岁方能言,外呆内慧,人以痴呼之,因号痴翁,又称痴仙、痴痴道人。负气高亢,不谒权贵。醉则吹笛为新声乐府,略不构思,或五六十曲,或百曲,方搁笔。他的自负不羁、目中无人在题画诗中也一览无遗:’名画法书无识者,良金美玉恍精神,世间纵有空青卖,百斛难医眼内尘。’传世作品有《忆别图册》、《仿黄公望山水图》轴、《杂画册》等。”
清代《明画录》卷三中记载,“史忠,字端木,一字廷直,号痴翁,复姓徐,上元人。少不慧,年十七始能言,忽通诗翰,画山水树石,纵笔挥写,不拘家数,动能神合。与沈周交善,有楼近冶城,题曰卧痴。年八十余,预知死期,命亲朋歌虞殡,相携出聚宝门,谓之生殡,至期无疾而卒。”
《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中记载,“史忠(1437年至1519年),本姓徐,名端木,字本正,后改名史忠,字廷直,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史忠童年哑默,十七岁开始讲话便通诗翰,外呆内慧,人以痴呼之,自号痴翁、痴仙、痴仙翁、痴痴道人、醉乡侯,所寓楼所也以’卧痴’命之。性卓荦不羁,画山水树石纵笔挥洒不拘家数,有云行水涌之趣,亦善人物、花木、竹石。……,传世作品有弘治十三年(1500)作《忆别图册》,正德元年(1506)作《仿黄公望山水图》轴;《杂画册》画有柳下垂钓、山道行吟、莲花、携琴访友、一溪秋色、江山风帆、江天晚照、水榭观景、溪亭独钓、携琴晚归、芦塘泊舟、树下闲眺等十二幅。”
关于史忠,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如“生殡”、“望仙”、“观灯”等。
明代焦竑撰《焦氏笔乘》中有《史痴》章,其中云,“金陵史痴翁名忠,字廷直,能诗,又能为新声乐府。性豪爽不羁,不喜权贵人,有不合,辄引去;或径以言折之,不顾。遇所善则留连忘怀,无贵贱皆与款洽。家有楼近冶城,匾曰’卧痴’,中列图史敦彝,位置雅洁。有酒肴,引客笑谈,呼卢其中,不醉不已。然翁饮辄醉,醉则按拍歌新词,音吐清亮,旁若无人。有姬何,名玉仙,号白云道人,聪慧解篆书。居常以文字相娱乐,甚适。有时出游,辄附舟而行,不告家人所往。女笄当嫁,婿贫不能具礼,翁诡携观灯,同妻送至婿家,取笑而别。年踰八十,预命发引,己随而行,谓之生殡。其达生玩世如此。善作画,不拘家数,纵意作山水树石,清润纷错,天机浑成,大率以韵胜。得其片纸者,皆藏去以为宝。余友盛仲交,尝辑翁遗诗,同金元玉诗为一帙,题曰《江南二隐》,惜未能板行耳。”
明代周晖撰《金陵琐事》卷三之“史痴逸事”中记载,“史痴,名忠,字端本,一字廷直,复姓为徐生。十有七岁,方能言,外呆中慧,人皆以’痴’呼之,又谓之’痴仙’。性卓荦不羁。好披白布袍,戴方斗笠,鬓边插花。坐牛背,鼓掌讴吟,往来市井,旁若无人。诗写自己胸次,不以煅炼为工。盛仲交合金元玉之诗,编为《江南二隐稿》。喜画山水、人物、花木、竹石,有云行水涌之趣,不可以笔墨畦径求之。”又云,“妻朱氏,号乐清道人,颇贤淑。爱姬姓何,号白云,聪敏解事,喜画小景,工篆书,知音律,痴翁寻两京绝手琵琶张禄授之,尽得其妙。每制一曲,即命白云被之于弦索。所居在冶城,去卞忠烈庙百余步,有卧痴楼。楼中几案、笔研、图书、彝鼎、香茗、饮食,一一精良雅洁。”
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中亦有记载,“史痴翁诗不多传,予藏抄本一卷,玉佩中撰序,尤以画名,不拘家数,天机浑成,大率以韵胜当时,沈石田重之,而真者绝少。有爱姬何玉仙,号白云道人,聪慧,解篆书及小画,知音律,求两京绝手琵琶张禄授以曲。痴为作诗云:’白云仙子本良家,痴老平生好琵琶。’家在小仓山,有楼曰卧痴。其地有史墩焉,又云在望仙桥侧。今居人表其闾门曰’史痴翁故里’,且谓桥名望仙,即翁之望玉仙云,未知孰是。”
“且谓桥名望仙,即翁之望玉仙云”中的“玉仙”,乃何玉仙。明代《画史会要》卷四中记载,“何昙,史痴翁侍姬也。聪敏解事,善小景,工篆书。痴翁寻两京绝手琵琶张禄授之,尽得其妙。”清代《明画录》卷五“名媛”中记载,“何昙,字玉仙,号白云道人。上元人,史痴翁忠之妾,妙音律,得传张禄琵琶绝艺,兼能篆书,所画山水小景,萧疏淡宕,奕奕有致。”
明代时期的艺婢中将在文学、绘画等方面具有非凡能力的婢女称之为“文墨婢”。当时为人熟知的文墨婢,谈迁的《枣林杂俎》之“文侍”中罗列出了四位文墨婢,其中就有何玉仙,“吴人陈宽孟贤侍姬,曰梅花居士,掌文墨。华亭王一鹏训导,善画,居泖上。俱侍姬供笔墨。直阁尚书张天骏,有青衣善书。金陵史忠痴翁侍姬何玉仙,能书绘,解音律,号白云道人……”
据说,何玉仙原为小户人家女子,后沦为秦淮名妓,史忠赎为妻子,夫妻俩感情很深,每当玉仙外出将归时,史忠则站在桥上凝望,故时人称之谓“望仙桥”、“史桥”。
“记得春时茶宴散,痴翁斜倚楼外桥”,“翁之望玉仙”,是朝南望去,还是向北望去呢?史痴翁筑有“卧痴楼”,《金陵琐事》中云,“所居在冶城,去卞忠烈庙百余步,有卧痴楼”,如此看来,想必是向南凝望吧?
自弘治、正德年间始,南京已经成为散曲的复兴之地,史忠便是当时的散曲家之一。史忠曾著有《卧痴楼匯稿》八卷以及与金琮合集之《金陵二隐稿》等,其作品多为写离世远尘、乐闲自适之作。明代周晖撰《金陵琐事》中曾记载,“才情长于乐府新声,每搦笔乘兴书之,略不构思,或五六十曲,或百曲,方搁笔。同时陈大声、徐子仁皆以词曲名家,亦服其敏速。”
【明代】史忠《杂诗四首》
万树深林冻欲僵,高人吟雪坐寒窗。渔翁蓑笠归来晚,欲买前村新酒缸。
二月江南花正开,山光欲翠水浮苔。绿阴到处还堪赏,不厌扁舟日日来。
雨晴江馆洞云归,桑落人家半掩扉。好是痴翁真不俗,挥毫便作米元晖。
痴老平生性癖疏,胸中尘垢半星无。岁寒起坐烧银烛,写个江山雪霁图。
【明代】史忠《丁巳正月琵琶张教师来江东白云更与证之》
忽雷曾说郑中丞,不似女郎楼上听。此日白云推却处,痴翁清赏倚银屏。
【明代】史忠《安命》(乐府群珠)
守清贫。无灾害。穷通定拟。天地安排。木绵麄布衣。薄粥黄虀菜。
冷淡家常清净大,与山妻稚子和谐。也无算风云手策。也无治经纶大才。则不如甘老空齊。
【明代】史忠《闲书》(乐府群珠)
是和非。权与贵。愁看愁听。休说休题。说来往论评。题起空开议。
寸草撞钟成何济。大江来命矣时兮且休提。怀才抱德。贤良方正。则不如阿附痴迷。
【明代】沈周《蜗壳为史廷直题》
不知小隐计如何,蛮触无争所乐多。身外乾坤等虚壳,窟中风月是行窝。
长牋旧稿诗黏壁,痴笔新图墨满螺。想得盘旋似盘古,白云春梦有仙婆。(廷直有姬号白云道人)
【明代】金琮《送别史痴翁分得尘字》
酌酒题诗送故人,卧痴楼上宴残春。谁能老去身无事,我愧年来鬓有银。
杨柳风轻浑是梦,杏花雨细欲成尘。行装剩贮金壶墨,处处湖山为写真。
【明代】盛时泰《题史痴翁画》
老树丫牙铁作柯。乱竹纵横拂云起。谁知一段秣陵秋,写在痴翁半边纸。
痴翁痴翁蓬莱精,有时拈笔人皆惊,想见卧痴楼上景,狂歌醉舞鸣秦筝。
我本大城山里客,看君图画来君宅。出门却被强题诗,坐对疏棚豆花白。
【清代】王孝煃《冶西杂咏·卧痴楼》
幽居逼近石城门,为访痴翁有史墩。桥上望仙楼上卧,渡头何事送桃根。
明人史忠,号痴翁,工诗善画,与沈石田友善,家有卧痴楼。妾玉仙通文字,解音律,居望仙桥侧,桥名所由昉也。翁年八十余,著稿与金琮合刊曰《江南二隐》。
在望仙桥的附近,原先还有一条街巷名为“史痴翁里”,在西止马营沿街的墙上,也有着关于此巷的说明,其内容为,“史痴翁里,巷名,即今西止马营巷。明代有此名,因此巷北接史桥(望仙桥)而得名。此巷民国期间曾称’芝麻营’,非止马营。”
1928年《最新首都城市全图》上可以看见,在望仙桥的南侧,范家塘附近,有一条名为“史痴翁巷(里)”的街巷。
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桥北横街有平桥,曰回龙桥(《客座赘语》:回龙桥,《建康志》云在城西门内。今卞庙西大街有平桥,下洞甚巨。南通运渎而至铁窗棂者,即此桥也)。桥下水盖汇城西北诸沟,由候驾桥而来者(《客座赘语》:铁塔寺仓前有桥,俗名侯家。故老言:本名候驾,其义无考)。候驾桥西有华藏庵,杨吴之报先寺也。宋为报恩禅院。荆公筑舍,轩名箨龙。丛筱幽篁,地偏心远(《建康志》:斗门桥西有华藏院,院有此君亭。王半山安石有诗。又半山于铁塔寺西作书院,名箨龙轩,疑即此。准诸径直,亦在斗门桥西也)。明宣德间,创为接众禅林。后魏国公徐宏基以’清静声闻’额之(嘉庆中,主方丈者为玉洁和尚,高僧也)。今有甘棠文塾,寄治于斯。桐城遗爱,加惠俊髦,桃李新阴,颂声斯作(同治中,江宁知县甘公绍盘筹建文塾,以教孤儿,月一课之于此)。其侧有朱氏西园,后分为溧阳史氏及何祥垣都转宅(都转讳其兴,上元人。道光中以进士官至山东运使)。粤逆之乱,枭獍窟居。天地清夷,鞠为茂草(杨逆秀清初入城,踞为伪府,旋为韦逆昌辉所毁)。循沟而南至回龙桥,街为黄泥巷,即古之运巷也。舍舟遵陆,输委仓城,运路所经,此为冲要。梁沈隐侯约之故居在焉。里巷之名,是最古矣(沈约自序云:高祖赐馆于都亭里之运巷)。回龙桥东有明倪公祠(公讳湅,元和人。官南京兵部车驾司郎中)。以编审船政、恤民疾苦而祀也。西有古城隍庙。庙建于唐天佑二年,坛壝更置,独存旧名。纪侯之称,非同臆造(何孟春《余冬录》序:城隍之祀,遍天下各指一人,为神之姓名。如镇江、庆元、宁国、太平、芜湖等郡邑,皆以为纪信,故今庙僧犹称神姓纪也)。再西则为张公桥道口矣。”
“运渎水自文津桥西流至望仙桥,回龙桥之水入焉”,在望仙桥处,回龙桥之水乃“汇城西北诸水”,《秦淮志》中记载,“回龙桥,《建康志》云:在城西门内。今卞庙西大街,有平桥,下洞甚巨,南通运渎,而达铁窗棂。桥下水,盖汇城西北诸水,由候家桥而来者。候驾,名无考。”《金陵园墅志》中记载,“朱氏西园,在望仙桥东,佚其人名。后分为溧阳史氏及上元何都转其兴宅。”《冶西杂咏》中有诗云,“两世清芬自乐堂,流风未远旧青墙。门前一曲回龙水,怎比汨罗流恨长。”其中注释中记载,“望仙桥有何祥垣其兴都转宅,……’自乐堂’其居室,亦都转著其名。回龙桥在其宅西。”据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通莫愁路之前,冶山西山坡的下面有渠,汇聚五台山南下之水,经石桥、候驾桥、回龙桥入运渎。回龙桥的大致位置在今朝天宫西街与莫愁路交汇处北侧。
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到诸如“候家桥”、“黄泥巷”等地名。今候家桥即候驾桥,位于莫愁路北;黄泥巷在候驾桥之南,朝天宫之西,现黄鹂新村一带,“黄鹂雅号是高岗,筑起巍峨四面墙”,黄泥巷又叫做黄鹂岗,“黄泥巷,即古之运巷也”。
至于望仙桥何时被拆除,没有看到具体的时间,在1949年之前的地图上,都可以看见望仙桥的位置标注,只是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修建莫愁路之后,此桥的功能逐渐减弱,直至成为一座危桥。
“留影惊鸿,问谁似,鹤背仙翁痴绝。浑拨慢捻龙香。鹍弦语嘈切。秋渐远,胡沙万里,诉思怨,逻逤哀阕。南吕新声,西京绝手,江左人物。又还是,阿堵传神,正梧院新凉透罗袜。闲把酒边诗思,和空廊风叶。秋梦渺,巫峰十二,算入怀,剩有明月。为忆桥旁秦淮,望仙伤别。(黄孝纾《阮郎归》)”
望仙桥,一座曾经有过的桥,现如今只有流水潺潺。隔河望去,只见河边的树木以及水中摇曳的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