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代英(公元1911年2月5日—2001年5月1日),原名浦黛英,今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双龙街道浦山村人。浦在廷之三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任哈尔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军工职工医院院长。1949年,在东北军工局卫生处任科长。1954年,任大连(今辽宁省大连市)军工疗养院院长。1958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党支部书记,1958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院务委员会委员。2001年5月1日病逝。
浦代英出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正月初七日,即公元1911年2月5日,云南省宣威县上堡街(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宛水街道西河社区上堡街)。父亲浦在廷,是著名的云南宣威火腿“云腿”的传承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延安(今陕西省延安市)期间,浦黛英为避免他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把“黛”改成“代”,改名浦代英。浦代英在蒲氏家族同辈人中排行第八,故又称八姐。与浦石英[雷迅,在延安,浦石英改成了雷迅,因为我们的母亲姓雷,因性子慢,希望以后能行动快捷一点,所以这样改了。甘肃省副省长赵文献(今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人)夫人)]、浦琼英[卓琳,邓小平(今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夫人]为亲姐妹,人们合称其“浦氏三姐妹”。
民国十五年(1926年)起,上云南省女子中学附属小学、云南省女子中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云南省立昆华女子中学]读书,读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学毕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到陕西延安入红军大学13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做译电员工作。同年十二月,经蔡畅(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人)介绍,与来自宁波镇海小港[今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宁波经开区)小港街道]的红军高级将领乐少华结婚。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初,调至中央医院工作。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到东北,在鸡西(今黑龙江省鸡西市)军医大学进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分配到哈尔滨军工职工医院当院长。
1953年,到北京二机部卫生司工作。1954年5月,调到大连军工疗养院当院长。1958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8年5月改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同年退休到陕西西安干休所居住。
1979年5月,回北京,在北京木樨地(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西延长线上)定居。1979年底,向中央组织部提出申诉,要求复查乐少华问题。1980年5月30日,中央对乐少华问题进行重新审查,决定恢复其名誉,给其平反昭雪。1996年,起书写回忆录,1999年1月出版,书名为《无悔的岁月》。
2001年5月去世,享年90岁。
主要作品
《无悔的岁月》本书是浦代英同志的回忆录。作者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描写了浦家三姐妹(浦代英、雷迅、卓琳)的人生旅程,童年家事,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的对革命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各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这些描述不但可以使人真切的感受三姐妹在漫长岁月中的心灵成长过程,更可以使人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感受中国妇女追求自身解放的艰难和曲折、感受时代的急遽演变和发展。
延伸阅读:浦在廷家庭及子女、浦在廷故居
浦在廷家庭及子女:浦在廷一生只结婚一次,与夫人雷氏的感情很好,共有生育三子(浦承统、浦承纲、浦承绪)五女(浦承静、浦菊英、浦黛英、浦石英、浦琼英)。受其进步思想影响,次子浦承纲被送至黄埔军校学习,成为黄浦一期学员,之后参加北伐;三子浦承绪(留学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和最小的三个女儿浦黛英[参加革命以后改名为浦代英,革命家乐少华(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夫人,《无悔的岁月》一书作者]、浦石英[参加革命以后改名为雷迅,赵文献(今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人)夫人]、浦琼英[参加革命以后改名为卓琳,邓小平(今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夫人]和孙辈7人先后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
浦在廷故居:浦在廷故居位于今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西城下街27号。建于民国初年,也是浦氏三姐妹的故居。故居为一楼一底回廊式四合院,东西长100米,南北宽15米,占地1500平方米,系二进院汉式民居住宅,具有江南汉式民居的典型特征,又有北方汉式民居建筑的某些特点。由东西正房、南北厢房和佛堂构成。浦在廷曾为宣威地方民族工业的发展乃至中国革命作出贡献,也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岳父,浦在廷故居于1994年修复后将西厅辟为展厅,进行浦在廷故居陈设展览。故居庭院中心立有浦在廷铜像,北面房沿下悬挂着孙中山手书“戳力同心”的匾牌。故居陈列室里,除有浦在廷的生平介绍外,还陈列着孙中山等人的题辞及邓小平与夫人卓琳在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对研究早期革命斗争及地方民族工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浦在廷故居现已被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省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浦代英像
浦代英于1950年建军节留影、晚年浦代英
浦代英和乐少华(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夫妇
浦代英丈夫乐少华(原红军十军政委、原东北工业部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浦代英一家
二十世纪60年代,浦代英(前排左三)参加云南省西双版纳植物园活动与同志们合影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浦代英与妹浦石英(左,雷迅)及其孩子合影

1974年,浦代英与浦石英(雷迅)的子孙们在一起
左起:浦代英儿子黎南、浦代英、卓琳(摄于二十世纪60年代)
浦代英(左)与卓琳
晚年浦代英(右)与卓琳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冬,在北平(今北京市)的浦氏三姐妹(左起:浦石英、浦琼英、浦代英)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浦氏三姐妹在陕西延安(左起:浦琼英、浦代英、浦石英)
乐少华(左一)与浦氏三姐妹在陕西延安
浦代英(左三)、卓琳(中)与亲属们
1999年7月,宣威市委、政府领导赔同浦代英瞻仰浦在廷故居
《无悔的岁月:我们的姐妹人生道路》浦代英著,华夏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99年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西城下街27号——浦在廷故居(少将第)
浦在廷故居(少将第)
浦在廷故居(少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