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铜禁——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13天前 云纹铜禁 春秋晚期 河南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一、形制 云纹铜禁是禁出文物,通长125.5厘米,宽67.6厘米,高28.8厘米,重94.2公斤。 整体为长方体,上部为长方形平面,中空无底,禁体四面及四壁都装饰有数层铜梗支撑的云纹,繁复缠绕,层峦叠嶂,排列整齐。 禁侧攀爬着12只龙形兽,兽首有双角,挺胸卷尾,张口吐舌,仿佛在垂涎禁上的美酒。 禁底有12个座兽,似虎形,首饰高冠,昂首吐舌,挺胸凹腰,两前足外伸,后仅一管状足,似乎不堪重负地承托着铜禁。 整体器型庄重而瑰丽。 二、何为禁? 铜禁是西周初年才开始出现的器型,极其罕见,数千年来,即不见传世的实物,也没有著录,直到清末1901年从陕西宝鸡斗鸡台才出土了一件,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此后陆续还有发现,但也仅有寥寥几件存世,关于起源、用途、器名界定尚有争议。 “禁”之名来自于东汉经学家郑玄,《仪礼∙士冠礼》中说:“尊于房户之间,两庑(wǔ)有禁”,郑玄作注曰:“禁,承尊之器也,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所以一般认为禁是承放酒器的器座,有禁酒的含义。 三、何人之禁?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是一个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1977年大旱,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开始发现青铜器,此后在这里发掘墓葬25座,车马坑5座,其中贵族墓9座。 最重要的是2号墓,虽然汉代便被盗过,但仍出土随葬品6000余件,其中青铜礼乐器155件,7件一组的列鼎上有铭文“王子午择其吉金”和“令尹子庚gēng,民之所敬”等字,证明墓主人为楚庄王的儿子子庚(王子午),他身为令尹(楚国的官职,相当于宰相),地位仅次于楚王,所以墓葬等级很高,他死于楚康王八年(552B.C.),云纹铜禁便出土于这个墓葬。 四、失蜡法的争议 云纹铜禁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失蜡法是熔模法的一种,即用容易熔化的蜂蜡、松香、牛油等制作蜡模,蜡模用细泥浆、耐火材料包裹硬化,烘烤使蜡油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再浇铸青铜溶液成型的铸造方法。 在中国,失蜡法见于文献比较迟,《唐会要》中引郑虔《会粹》,说唐初铸开元通宝用的是失蜡法。宋代赵希鹄hú的《洞天清禄集》最早叙述了失蜡法的工艺过程,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记录了失蜡铸造工艺,并载有蜡料配方。 目前中国所见最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就是云纹铜禁。专家认为禁体是二十五块蜡模分别捏制,再对合成一个完整的铸型,使体积大而结构又异常复杂的禁体能一次性铸就。铜禁的附兽和座兽的主体也都是失蜡法制成,再与禁体焊接。 关于失蜡法还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我国青铜时代不存在失蜡法铸造工艺,云纹铜禁、曾侯乙尊盘等器都是用块范法铸造成小部件,再焊接完成的。 五、修复圣手,妙手回春 云纹铜禁刚出土时,禁体已经变形,破裂成十余块,铜梗断裂,云纹剥落,龙形兽附件和虎形座兽都脱落了,而且大部分残缺不全。 20世纪80年代,河南博物院的王长青先生带着4位徒弟,用4年时间,花费4万元,修复时使用失蜡法、石膏翻范、用锡浇铸成型、焊接、环氧树脂粘接等各种方法,匠心巧思,兢兢业业,才将这件极其复杂精美的铜禁修复完好。 六、结语 禁是我国非常罕见的青铜器,云纹铜禁是目前所见禁中最美轮美奂的,彰显了春秋中晚期楚国争霸中原的雄心壮志。 它陈列于河南博物院丹淅吉金展厅,是禁出文物,也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之一。 标签:云纹铜禁 已赞 (0) 微信扫一扫:分享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上一篇文章高中生物核心知识过关练习 下一篇文章IPO I “家具出海第一股”傲基跨境,一门“两头在外”的苦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