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问及目前中国新药研发中的最大痛点时,大多数嘉宾的观点在一处出现重合:临床试验能力。甚至有嘉宾指出,相比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能力才是目前国内新药研发能力构建中最薄弱的一环。
主持人:
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 吴晓滨
嘉宾: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石远凯
绿叶生命科学集团董事局主席 刘殿波
恒瑞医药董事长 孙飘扬
康哲药业董事长 林刚
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 罗永庆
药明康德联席CEO 胡正国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郜恒骏
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 吴晓滨
吴晓滨:中国医药行业向创新转型中间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园肿瘤医院副院长 石远凯
石远凯:这些年原创药物越来越多,让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一些国内研发的重要原创药物还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在整个国际学术期刊、大牌杂志上,国内原研药物好的研究结果不断被承认和发表,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与此同时,这些药物和临床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空档,我们需要研发出更多更好的药物以满足临床需求。
恒瑞医药董事长 孙飘扬
孙飘扬:最大痛点在临床和上市。新药从研发到上市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其中七年左右时间都在临床,我们国家临床资源很丰富,但是能做临床试验的资源却很紧张,国内临床的一些相关规范有待加强。
第二点,新药上市后如何能有更好的回报,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这对于药企来说也是一大挑战。现在医保谈判进一步加快,相信随着政策的改变,对大家创新积极性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康哲药业董事长 林刚
林刚:过程中的痛点首先看观念,药品创新要满足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不是为了赚钱,只要能满足这种需求,钱一定能赚到。我们现在的产品是考虑这个钱好赚,还是做出来对老百姓有用,目的是需要思考的。
第二,没赢之前要先想输,我们作为药企先想好准备输多少,这个过程中才可能会赢,因为全世界都不是高成功率,现在我属于泼冷水的,要清醒一点。
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 罗永庆
罗永庆:虽然大家在同一个领域存在竞争,但中国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中国有980万的患者,现在已经治疗的患者还是非常少,大概两百万左右,这个市场还有巨大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从知晓率到诊断率和治疗率都非常低,我们的同行不管是像吉利德这样还是本土企业,潜力非常大。
潜力要落地,解决患者的支付问题很关键。2017年36个创新药纳入医保,现在正在进行谈判,整个医疗支付体系有了非常大改善,但还不够,作为企业来讲,我们还期待有更大的力度。
药明康德联席CEO 胡正国
胡正国:当下中国新药发展面临人才缺乏和药品支付两个痛点。一是中国在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阶段人才急缺,有些情况下中国的人才比美国的人才还要贵。二是目前国内医保准入过程比较长,国内估值较高的新药在上市后,支付体系能否支撑住,将会是一个挑战。而参考美国的经验,完善的商业保险可以让新药更快到达患者手中。希望国家的医保、第三方保险能够普及并覆盖更多市场,让病人能够更快地用上新药好药。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郜恒骏
郜恒骏:医药创新注入持续性的生命里有两个关健词,一个是创新,一个是持续性。在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国家的医药创新,如果分两大类,一个是二次创新,一个是原创,我们可能有原创,但是更多的是二次创新,我们的仿制药很多,这是很大的痛点。
第二个痛点,中国临床生物样本资源非常发达非常丰富,但是在过去这么多年里,我们没有很好利用这些临床资源,反而国外大药厂用得更多。如何更好利用这些临床医疗资源,是一个痛点,中国的临床研究非常薄弱,其实不在基础研究。
吴晓滨:中国在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方面,与美国相比差在哪儿?
孙飘扬:美国整个临床实验的专业化程度很高,中国专门做临床的医生、专门做临床的门诊,包括整个实验和一整套的管理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国外现在BE实验很多都是在印度做的,因为印度把这个作为产业来发展,如果我们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也会形成一个产业,这对于对临床研究、新药上市,及推动中国人民的健康都有好处。
石远凯:研究还是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这个很重要。有些问题是临床发现了再回过头通过实验室工作再回到临床。现在回过头看过去的20年,中国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不可同日而语的进步,不能总是横向和国外对比,中国进步的速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临床实验是临床研究水平一个最主要的出血点,临床实验如果能做得非常好,中国整个临床研究,包括病人研究也会逐渐完善。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