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曾国藩的原生家庭条件是什么水平?为什么曾国藩能够持续参加科举,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实在清代,科举考试最难的就是家庭负担太重,每一次科举都要花掉很多的钱财,远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
所以很多人都在连续几年科考名落孙山后主动放弃了科举这条路。不是因为没有了科考的信心,而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供学子们读书了。
01
曾国藩原生家庭条件什么水平?
看到曾国藩参加了那么多次科举考试,就可想而知,曾国藩的原生家庭条件应该不错。
其实在清代农村,能达到曾国藩这样家庭条件的普通农家极少。
在曾国藩出生的时候,老曾家的田地有一百多亩。当时老曾家从上到下一共有8口人。这样算下来,老曾家平均每人有十几亩田地。
这在清朝道光年间,绝对算得上是富裕人家了。因为在当时,人均田地只有1亩多。而曾国藩家人均田地有十几亩,可见曾国藩家在当地乡间绝对算得上是富裕农家了。
就是因为有这些田地做后盾,曾国藩和他的弟弟们才能够有条件读书,走科举之路。
虽然只有曾国藩最后成功的走通了科举,但是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也都在读书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花了不少费用。这在当时其他农家是不可想象的。
曾家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多的土地呢?这还是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的功劳。
可以说老曾家能够在后来成为豪门望族,几乎都是曾国藩的爷爷,也就是曾玉屏的功劳。
清代地主家庭
02
曾玉屏有多牛?
说起曾玉屏,这个人可是太牛了,他不但为曾麟书、曾国藩父子提供了物质基础,还指明了老曾家的发展方向。
曾玉屏在早年间本是当地一个浮浪子弟,经常跟着城里的有钱人瞎混,不务正业。但是后来却突然幡然醒悟,浪子回头,经过十几年的踏实肯干,已经买了很多田地。
等曾玉屏到了中年,就已经是当地乡间响当当的人物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但是曾玉屏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田地。他却没有就此满足。这就是曾玉屏最厉害的点,他非常清楚的知道科举功名的重要性。
因为那清代,如果一个田地还算多的富裕人家想要一直保证这个水平,家中就必须有走通科举取得一定功名的官员。
只有这样,才能让家业一直兴旺下去,不至于家道中落。也能保证世代积累的土地不会被后代瓜分,导致越来越贫困。
曾玉屏能明白这个道理,他的见识和眼光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同乡的其他人。
而曾玉屏又是一个有想法就能立即付诸行动的人。他很快就让儿子曾麟书开启了读书生涯,不惜花费巨资供曾麟书从小读书。
无奈曾麟书资质实在一般,虽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考秀才考了十几次才考上。等到曾麟书考上秀才,已经四十好几,两鬓斑白了。
很显然曾麟书的科举之路也就只能止步于此了。但是曾玉屏依然不放弃,他又把希望寄托在了曾国藩身上。
清代科举考试
03
梦想终于超额实现
可以说,老曾家几乎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曾国藩的身上,据说曾国藩四岁就开启了读书生涯。
一开始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也非常不顺利,考秀才居然考了七次,这在很多同龄的读书人中,绝对算比较慢的。
按照曾国藩当时的情况,我估计曾玉屏、曾麟书心里一定是拔凉拔凉的。但是曾玉屏没有放弃,依然年复一年的供曾国藩读书赶考。
但其实曾国藩这些年赶考下来,几乎已经花光了老曾家的全部积蓄,到最后,几乎到了需要把衣服当了才够回家的路费的情况。
在曾国藩最后一次考进士的时候,老曾家为了给曾国藩凑路费,不但已经把最后的积蓄花光,甚至还借了外债,而且只有赶考去程的路费,没有回程的路费。
也就是说,在最后一次赶考的时候,如果曾国藩不能考中,就只有流落街头,当一个流浪汉了。
可见在古代,科举表面上是公平的,其实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只有极其富裕的家族的孩子才有资格一次次的参加科举考试。普通农家根本连边都摸不着。
富裕的江浙地区
这就是为什么在清代江浙地区的进士最多,因为江浙地区的家族普遍比较富裕,有足够的败力供学子读书和科考。
幸亏后来曾国藩成功的走通了科举之路,一路通关到了翰林院,老曾家才有了后面的日子。随着曾国藩在京城官越做越大,老曾家在老家的名望也越来越高。
可是曾国藩虽然到了京城,进了翰林院,但是在经济上,依然是捉襟见肘。不但不能给老家寄钱,自己甚至都要靠借债度日。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后文再慢慢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