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梦想是什么?我想大多数的人都会脱口而出“暴富”。
毕竟,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了经济保障之后,我们的健康、学识、情绪等都会得到向好的提升。
每个人都想挣大钱,但很少有人知道该怎么做,对此,社会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站在人性的反方向,这时候你会发现,赚钱如呼吸。
我们都知道,人性包含着截然不同的两面。一是反面,包括懒惰、贪婪等,另一个是正面,包括正直、有原则等。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站在人性的正面还是反面,都能赚到钱。
只不过,人性正面的反方向赚的只是一时的快钱,很可能玩火自焚,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这也不能怪大家,毕竟现在的手机这么好玩,一打开抖音半天就过去了。
其实,并不是你不愿意赚钱,而是你不够想赚钱。因为不够想,所以才不愿意克服惰性。
每当我们谈起自己为何要赚钱时,我们总是想到赚钱之后可以住豪宅、开豪车。
实际上,就算我们没有赚到很多钱,也能过上一个还算舒适的生活。反观如果拼命赚大钱的话,则会离舒适的生活越来越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动不起来,克服不了自己惰性的主要原因——心里不够渴望。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就能有效的克服自己的惰性。
我们可以从“我不想”这个角度去思考赚钱的目的,比如我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不想生病的时候没钱治、我不想成为穷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在一次演讲中表明,
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把压力当作朋友的人。正是因为压力,才能让人拥有无限的动力。
也就是说,许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想要”把我们推着往前走,而是在“我不想”的压力之下让我们全力以赴地前进。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Westerners effect),
当人们完全是因为自身兴趣做某件时,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取悦自己,因此会在这件事中感到纯粹的快乐。
然而,当外界奖励介入时,我们内心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做这件事的目的,就从“取悦自己”变成了“获取某种外界奖励”,从而让人们失去兴趣和热爱。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直视赚钱过程中所带来的痛苦,并且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当我们决定跑步时,刚开始总会浑身酸痛,一点也不想跑。
但只要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跑步后的身体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愉悦。同时,我们的身体也越来越健康。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个经历,脑子很想努力工作,但手就是不争气地拿起了手机。
因为当我们在享乐时,你其实是在花钱。如果想要赚钱,那就必须面临痛苦。
想要赚钱的第一步,就是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的缺点,不断地改变提升,做自己的主人。
这种人性,并不仅仅指的是传统中的人情世故,而是对人性的一种洞察。
只有知道别人需要什么,自己能给对方提供什么,才能在生意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有这样一个著名公式:“一个人的吸引力=超预期的奖励+看得见的好处+可信度”。
在生活中,我们求人办事时送礼是少不了的,所送的礼就是“看得见的好处”。
对方本来以为你送普通的酒和茶,但你却送了茅台和罐罐茶,这就是“超预期的奖励”。
可信度则是要让对方相信你所做的事情能让他拿到好处,让对方愿意去帮助你。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如果想要通过自己的财富来追求喜欢的人,那么你的豪车、豪宅就能增加对方的可信度。
通过这个“吸引力”公式,不断地积累自己的人脉,这是挣大钱的关键因素。
卡耐基曾说:“成功来自于 85% 的人脉关系和 15% 的专业知识。”
面对可以帮助到自己的人,我们需要直接展示自己能提供的价值。
面对自己的客户,我们也需要展现自己的价值点,给客户一个选择我们而非选择其他的理由。
如果走上欺骗自己客户的歪门邪道,在客户反应过来之前,也能通过压缩必要成本的情况下快速赚到一笔钱。
然而,客户不是傻子,总会有纸包不住火的那天,到时候面临的只能是所有客户的流失。
其实,世界上只分为两种人。一种是“顺人性”的人,另一种是“反人性”的人。
前者就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他们往往每天沉浸在视频、游戏、购物中,成为别人赚钱的“韭菜”。
“乌合之众”有着情绪化、随大流、低智商的特征,他们是社会规则的遵循者。
后者则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每时每刻都在与人性中的懒惰、贪婪作斗争,以此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类站在人性的反方向的人,往往会成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获取更多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