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说星语的第323篇原创文章

在春秋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各国都加强了中央政权,建立了新的任官制度、薪俸制度、符玺制度,并普遍实行了郡县制。这一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相应地有了发展,大批城市先后兴起,经济水平较春秋时期有了较大提高。这就促使战争方式和军队编组发生变化:兵器数量品种增加,兵器战斗性能提高,军队兵员的成分改变和数量增多,战争规模扩大和城市攻防战增多等。因而,军事制度必然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文武分职和专职军将的出现

战国时各国因政治、军事的需要,在国君之下,先后都建立了以相和将为长的官僚统治机构,出现了专职的军将和独立的军事领导系统。春秋以前,国家上层政治的官员文武不分。卿、大夫等贵族平时管理政事,战时统兵作战,军权、政权等集中一身,以致造成了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变为“自大夫出”和“陪君执国命”的局面,终于使国君丧失了统治权力。战国的国君们有鉴于此,加上统治的范围扩大,官僚机构较前庞大而复杂,遂将文、武分职,相、将均由国君任免,使权力集中到了国君手中。“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战争方式的改变,军事理论的提高和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军队训练的加强等原因,战争指挥已成为一种艺术,要求统帅军队的指挥官,必须具备与战争有关的各种知识和专门的军事知识(天文、地理、阵法、兵法等)、一定的指挥才干和实际的作战经验才能够管理、训练军队和指挥作战,这也是出现专职军将的重要原因。“明君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二)军将的任用和指挥权的集中

在军事人才的任用上,各国先后都废除了贵族的特权,取消了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采用了臣下推荐、上书游说和军功授爵等制度选拔军将。春秋的许多名将大多由“士”这个阶层,通过上述方法选拔而来,如吴起、孙膑、乐毅、白起、廉颇等皆是。军队的各级军官,绝大多数也都是从战争中根据战功提拔起来的。

战国时期对官吏的应用,包括将和各级军官,一般都采用了俸禄制度,不再用封邑作官禄。俸禄为粮食,各国的计算单位不同,高低也相当悬殊。卫国用“盆”,齐国和魏国用“钟”,秦和燕国用“石”,楚国用“担”。俸禄高的楚有“禄万担”,低的秦有“斗食”。这种俸禄制度,有利于国君对官吏的任免。韩非子所说的“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就是这种制度的实质。

随着王权的集中,军权也集中到了国君的手中。不仅军事统帅的将要由国君来任命,各军的长官也只有带兵的权力而没有用兵和调动军队的权力。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的虎符(铜制,作伏虎形,上有铭文,底有合榫)为证才可。国君任命将军的时候,将虎符的左半交给将军,自留虎符的右半。除紧急情况外,凡用兵50人以上,就必须有国君的右半个虎符与将军的左半个虎符合榫,才能生效;如果没有虎符,任何人也不得擅自调动军队。

为了给出征主将以一定的自主指挥权,以便能及时处理多变的战场情况,各国大多实行任将授权制度。出征之前,国君先在宗庙里将战争任务与决策等告知所任的主将,然后在朝廷上发布任命,并亲将象征统军和专杀权力的斧钺授予主将,如《尉缭子·将令》所说:“将军受命,君必先谋于庙,行令于廷。君命以斧钺,授将……有敢不从令者诛。”这就形成了《六韬·龙韬·立将》所说:“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实行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国君对军队的控制,又可以充分发挥主将的主观能动性!

你如何看待专职军将的出现

评论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