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说星语的第344篇原创文章
话说,中国古代进入战国以来,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频繁,尤其是作战样式的增多,除了对军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外,对军事指挥人员的要求也更为提高。吴起一手打造出无敌的魏武卒,并在一生中打造出征战76场,64胜余平的辉煌战绩。那么,吴起用人之道是什么,或者说他对军事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下面笔者重点聊聊。
吴起认为:作为一个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应该“总文武(政治、军事兼备)”,“兼刚柔(勇敢、智谋俱全)”,“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他批判那种“论将常观于勇”的片面观点。据说一次战斗前,吴起的“左右进剑”,他说:“将,专主旗鼓尔(专司指挥),临难决疑,挥兵指刃。一剑之任(持剑战斗),非将事也。”这很能说明他的军事人才思想。
吴起对将帅品质才能的要求,比过去更高。他认为首先必须具备理、备、果、戒、约五项基本条件。这就是说具备“治众如治寡”的指挥能力,“出门如见敌”的敌情观念,“临敌不怀生(不作苟活考虑)”的献身精神,“虽克(战胜)如始战”的谨慎态度,“法令省而不烦”的简练作风。他特别强调将帅必须有“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的高贵政治品德,并要求将帅必须以“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吴起还认为,将帅在作战指挥方面,要能掌握“四机”: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也就是要善于控制军队士气,善于利用地理条件,善于运用战略战术,善于保持和加强军队战斗力。他认为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指挥才能,才算得上“良将”;这样的良将,“得之国强,去之国亡”。
吴起的战争指导和《吴子》所阐述的战争理论,是继承前代、特别是孙武战争理论,并吸收和总结同时代的战争经验,以及自己的战争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他的许多理论原则,都来源于《孙子兵法》。总的来说,虽然并未超出《孙子兵法》多少,但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战争的发展,理所当然地也有所丰富和提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战争观上有新认识,将战争区分为正义性质的“义兵”和非正义性质的“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两种类型。这虽未真正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已超过了前人的见解。
(2)在思想工作和训练工作上有新的创造。
(3)在战略战术思想、军事人才思想和地形利用等方面,也有相当的发展。
例如孙武曾列举了“相敌(观察判断敌情)”的三十二种征侯,但他没有进行归纳。吴起将这些现象进行了分类、概括,并总结出在何种情况下应“急击”或“击之”,在何情况下应“避之”等,这就更加明确和条理化了。
又如孙武要求将帅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吴起则要求得更高、更全面,不仅要求具备“威、德、仁、勇”和“理、备、果、戒、约”等基本条件,而且要求在作战指挥上能掌握“四机”。“四机”的内容都是孙武提到过的,但将它们概括为四个关键问题并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则应视为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再如孙武虽然极为重视地形对战争的影响,但由于春秋时期仍以车战为主,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大,所以他的论述,在对地形的利用方面稍有消极成分,对复杂的地形往往主张“必亟去之,勿近也”;或者要求迅速通过离开(如圮地)。
吴起则较为积极,他认为兵力少时要战胜敌人,一定要利用险隘的地形条件。他说:“用少者务隘”;还说:“以一击十,莫善于阨;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吴起论兵甚至还涉及水战。这些理论比孙武时代又前进了一步。总之,《吴子》的战争理论,可以代表战国初期中国战争理论发展的水平!
你如何看待吴子兵法
评论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