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文明古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文明开始得很早;至今未曾间断;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影响了周围国家和民族,形成自己的文化圈。以这些条件衡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朗。因人们对伊朗了解不多,本文简述了伊朗文明发展史,着重论述了伊朗为什么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季羡林教授认为:世界可分为四大文化圈。本文最后说明:伊朗文明在四大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9月第5期
古代,包括上古和中古,世界上有四个主要的文明区域;东亚、南亚、欧洲和西亚北非。在这四个文明区域中,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文明中心: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欧洲的希腊和西亚的伊朗。这四个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对自己当然很了解,就是对于印度和希腊,也较熟悉。相对来说,对于伊朗的了解,则稍少一些,很多人未必说得清楚:为什么伊朗应当是与中国、印度和希腊相提并论的文明古国呢?我们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确定:什么叫做文明古国?也就是说,作为文明古国,应当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其一,文明开始得比较早。文明的重要特征是文字。文明史往往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就是说,该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比较长。
其二,发展过程不曾有中断。为什么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呢?因为中断之后的文明,已与原有的文明不相关联,所开始的是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新的文明,与旧有的文明已无接替关系。
其三,这种文明特点十分突出,色彩极其鲜明,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并且影响与促进了周围其他民族文明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文化圈。
与上述三个要素进行对照,便会发现:伊朗古代文化无一不符合这些条件。
伊朗人是雅利安人,伊朗文明是雅利安人创造的文明。其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文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尔后始终延续未断,直至今天。伊朗文明曾出现过三次繁荣。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1年)使用的是古波斯语。保留有刻在山石上的楔形文字,记载着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2年—前486年)开疆拓土、统治国家的事迹,共420行,1100多个词。设拉子附近尚存的这个王朝的宫殿遗址,即“波斯波利斯遗迹”。这里不仅尚存有宫殿的石基、石墩,而且还能看到雕有浮雕的石壁,充分显示了伊朗古代文明的灿烂。
阿契美尼德王朝于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所灭,古波斯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希腊人统治伊朗80余年,之后建立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在此基础上又建立起萨珊王朝(224年— 652年)。这两代王朝在复兴阿契美尼德文化基础上,吸收希腊文化,把伊朗文明推向新的阶段。其经济、农业、手工业已有高度发展,这从在我国出土的大量萨珊王朝时期的金、银、玻璃制品亦可看出。安息、萨珊两王朝并同印度、罗马等大国,开展了贸易往来,与中国之间开辟了丝绸之路。语言文字使用的是中古巴列维语。主要作品有:《阿维斯塔》、《缅怀扎里尔》、《帝王记》、《一千个故事》等。
公元651年,阿拉伯人入侵伊朗,对萨珊文化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伊朗人经过长期努力,重又复兴伊朗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将伊斯兰信仰融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中,以达里波斯语为主要手段创建了更加辉煌的文明,把伊朗文明推向黄金时代。
在阿拉伯入侵后,伊朗又遭到数次外族入侵,使伊朗文明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219年蒙古人的入侵。但是,伊朗文明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吸收了许多中国文化,除学习了中国的工笔画技法外,还学习了造纸术、印刷术等,促进了伊朗文明的发展。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伊朗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它在阿契美尼德文化的基础上,在多次反复的被毁—复兴—发展中,汲取了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中的精华,接受了伊斯兰教信仰,形成独具一格的伊朗文明。
纵观世界历史,战争比较频繁的有两个地区,一个是中国,一个是西亚北非。中国古代的战争是国内不同民族和对立阶级之间的战争。西亚北非的战争,则充满了国家、民族、宗教、教派相互之间的战争。
中国古代通过战争,始终维系着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并在战争后,不断发展着东方特有的文明。而西亚北非的战争,由于都不了解敌对一方的国家、民族、宗教所创造的文化的珍贵,因而对其进行恣意地践踏、摧毁。结果毁灭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旧有的文明,造成人类无比的遗憾。除伊朗外,这个地区曾出现过许多古代强国,主要有:古埃及、巴比伦、亚述、伽太基和以色列等。但是所有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在历史上频繁的战争中都遭到了毁灭。
比如,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000年至前1296年,曾创造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此后便衰败下来,先后遭到利比亚、努比亚、亚述人的入侵,虽经反抗获得短暂的独立,但公元前525年又为波斯帝国所灭。此后,虽又有过短暂独立,但公元前332年为亚历山大占领后,便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下了,公元前30年并入罗马版图。外族的长期入侵及占领,致使古埃及灿烂的文明没有得到延续,成为一种死亡的文明。现在的埃及文明属始于7世纪的阿拉伯文明。
再如:巴比伦文明也与此相似,公元前约1894年至前1594年和公元前626年至前538年,先后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创造了辉煌的“两河流域”文明,但在被波斯帝国战败后,因长期被外族占领,致使这种文明也没有得以延续。现在的伊拉克文明也是属阿拉伯文明。
这个地区古代的文明,只有一个例外——伊朗。伊朗是西亚北非地区,惟一的一个从上古延续到中古,直至今天的国家。为什么世界上有一种学问,叫做“伊朗学”,原因就在于此。
伊朗文明有两个明显特点:其一,继承了伊朗古代文明——阿契美尼德文明和安息、萨珊文明——的传统;其二,在所有外来文化中,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最大。而这两个特点又不能截然分开,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伊朗文明的这种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
波斯民族若从公元前50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算起,到伊朗在阿拉伯入侵之前,已有了1000多年的文明史。
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半岛的居民还是许多氏族部落各据一方的游牧民族,当时连文字也没有。公元621年之后,他和他的继承人便以伊斯兰教为旗帜,向外进行军事扩张,651年占领伊朗。
阿拉伯人入侵伊朗初期,对伊朗古代文明带来的损害,难以估计。
阿拉伯人占领伊朗后,对伊朗的统治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方面,但伊朗人的反抗也表现在上述各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思想上的反抗。这便是“舒毕”思潮。“舒毕”为阿拉伯语,意为“部族”、“派别”。“舒毕”为波斯文明的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外,波斯人在语言文字上也进行了反抗。在伊朗东部霍拉桑省出现一种以阿拉伯字母记录波斯语言的文字,即达里波斯语。9世纪下半叶,已出现以这种语言吟诵的诗歌。达里波斯语的出现为波斯文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波斯文化复兴已势在必然。可以预料,被阿拉伯人摧残的波斯文明之树,在阳光和煦、雨露充沛的气候条件下,定会重新发芽、生长,长成更加繁茂的参天大树。
波斯文化复兴(9世纪下半叶—11世纪下半叶),大约持续了两个世纪。这又可分作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萨曼王朝(874年—999年)时期,其文化代表是诗人鲁达基。第二阶段,伽色尼王朝(962年—1186年)的前期,其文化代表是菲尔杜西(940年—1020年)。他的《列王记》是一部长达6万别特(联句)的史诗。这个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大量采用萨珊王朝的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为题材,极少伊斯兰教内容,也极少阿拉伯语入诗。
由于阿拉伯人长期占领着伊朗,并推行伊斯兰教,伊朗文化自然要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阿拉伯人占领伊朗后,由于伊朗人一方面竭力恢复与保留自己古代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极大影响。伊朗人当把这两种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与交融后,便培育出了无比瑰丽的鲜花,在世界文化花坛中,以其独具的魅力,为人们所赞叹。
自11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末,波斯文学进入黄金时代。这又可分作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塞尔柱王朝时期(1037年—1194年)。代表诗人内扎米·甘加维。
第二个阶段,自12世纪末叶,花刺子模王国占领并逐渐统治伊朗,到15世纪末。这一阶段,波斯文学达到成熟,发展至顶峰。代表诗人毛拉维、萨迪、哈菲兹。
波斯文化的复兴是以诗歌为先导,之后也带动了文化其他方面的发展,包括:文学(除诗歌外)、历史、绘画、哲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建筑学、音乐、手工艺品、地毯等等。
上述所列伊朗中世纪的文化发展,说明它延续了伊朗古代文明,其文化并未因阿拉伯等外族的入侵而断裂。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五花八门、纷然杂呈的众多的文化或文明中,显然有文化圈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某一个比较广阔的地区内,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或者文明,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影响了周围的一些国家和民族,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积之既久,就形成了这样的文化圈〔1〕(P2)。
波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影响了周围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圈。波斯文化圈的范围大体包括:中亚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等国家或民族,西亚的阿富汗,南亚的巴基斯坦,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等。
五、关于伊朗文明在“波斯—阿拉伯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
1987年季羡林教授提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论点,即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2〕(P5)。
其中欧洲文化,在国际上有些学者亦称作希腊、罗马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罗马也是一个古老国家,却并不把它列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原因。
季老的这个重要论点,促进了人们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和认识。只是“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提法,后来出现分歧意见。一些人认为:既然伊朗人亦信仰伊斯兰教,该文化体系应称作“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另外一些人,包括笔者在内,则主张:改为“波斯—阿拉伯文化体系”,较恰当。
1991年11月5日至8日在中国第一次伊朗文学研讨会上,笔者在向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波斯诗歌及其在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中写道:
几年前季羡林教授提出四个文化圈论点,其中一个便是波斯—阿拉伯文化圈。(另外三个文化圈是中国、印度、欧洲。)这个看法较以前的按国别分述的研究方法进了一大步。从文学角度看,波斯—阿拉伯文化圈的中心是伊朗。它的文学影响了整个西亚、北非各民族的文学发展,以阿拉伯文学为例,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是源于波斯的《一千个故事》;《卡里来和笛木乃》也是从波斯巴列维文转译的〔3〕(P41)。
Kalila wa-Dimna(《卡里来和笛木乃》)
笔者认为:把波斯文化纳入“阿拉伯文化体系”,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在理论上和史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文化先进的民族与文化落后的民族关系的问题。纵观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只有文化落后的民族被文化先进的民族同化的大量事实,却从来没有先进民族的文化,屈从于落后民族的文化,并纳入其文化体系的先例。马克思曾说: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4〕(P70)。
马克思在总结“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样“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时,恰恰提到了“阿拉伯人”。马克思的文章谈的是印度,如果把印度换成伊朗,也同样适用。
从史实上说,阿拉伯人有一个从毁灭波斯文化到学习波斯文化的过程。阿拉伯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军事扩张,到公元8世纪中叶,已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非洲北岸、伊朗、西班牙等地,深入中亚细亚,占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并进入印度河流域,领土横跨欧、亚、非三洲,形成军事大帝国。面对如此辽阔的地域,一个文化落后的民族,可以靠军事力量占领它,却不可能长期统治它。直到此时,阿拉伯人才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于是采取两种方式加以弥补:
其一,将文明程度较高民族的文化(主要是伊朗古代文化)经典翻译成阿拉伯文,以便于学习。
其二,启用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主要是波斯民族)中的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
上述历史事实足可说明,尽管阿拉伯人侵占和统治了伊朗,在文化领域,并不是把波斯文化纳入了阿拉伯文化体系,恰恰相反,是阿拉伯人学习与吸收了大量波斯文化。这从在阿拉伯语言文字中,有大量波斯词汇,也可得到证明。
在波斯—阿拉伯文化体系中,阿拉伯文化的主要贡献是伊斯兰教,波斯文化的主要贡献是除伊斯兰教以外的文化的其他方面。
伊朗古代文明以它独具的魅力,引起世人的瞩目,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季羡林,周一良,庞朴.东方文化丛书·总序〔A〕.伊朗文学论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2〕季羡林等.简明东方文学史:绪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张晖.波斯诗歌及其在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A〕.伊朗文学论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
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诺奖得主揭晓背后,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