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温润平缓,
滋养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江边城邑大新,
因江而生,因江而兴。
大新镇地处张家港市北部,是沙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长江之滨的绝佳地理位置,孕育和延续了江南小镇之美。
大新湖
双杏寺的秋景
约400年前,大新镇还是一片浩浩长江。1617年,人们开始在这里围圩造田。
大新镇沿江村庄
大新镇的可查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大新集镇,俗称“断头港”,民国年间,居民逐渐增多,遂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镇,寓“年年面貌大变新”之意。
民国十二年(1923年),断头港东侧形成了热闹的集镇,南北街道宽5米、长100多米,街上有50余间商铺,有茶馆、南北杂货店、粮食行、饭店、客栈等。
大新公社桥头街集市,摄于1978年
在民国十四年,正式设大新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属晨阳区,设常阴、福善、年丰3个乡。
1949年10月,改为大新、海坝、福善、年丰4个乡。
1956年3月,晨阳区并入后塍区,海坝乡并入大新乡。
1957年9月,大新、年丰、福善乡合并为大新乡,乡政府驻大新镇。
1958年8月,撤区;同年9月,成立大新人民公社。
1962年1月,置沙洲县,大新随属。
1983年5月,大新公社改为大新乡。
1992年12月,大新乡改镇。
在长江中诞生,在沙洲上崛起,大新这个远在江畔的小镇如今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小集镇成长为一座滨江生态宜居名镇。
其实大新作为张家港的一个镇,非常低调。许多人说起大新,总是会将其与五金产业联系在一起。
大新北临长江的黄金水道,与如皋隔江相望,长江岸线长达7.9公里。便利的水运条件,为五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
“80%出口的五金件就是在我们大新产的。”
五金之乡便成了大新镇的代名词之一。
1966年,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命名大新镇为“中国五金之镇”。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五金产业作为大新镇的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20世纪80年代末,大新镇的五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其医疗器械等产品更是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荣获了多项国家、省级荣誉。
1983年,大新乡一村办企业五金加工车间
江苏宏宝工具有限公司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新镇先后开辟人民路、农贸街、通江路等街道。
府前路,摄于1996年
同时,还建办起医疗器械厂、印机厂、大新毛纺厂等企业,一个个熟悉的名词,都是当年活跃在大新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的主力军。
大新毛纺厂生产车间,摄于1987年
还记得新城大厦、人民商场吗?那是大新人对商场的初印象,也藏着许多人童年时的独特记忆。
大新天达娱乐城,摄于1996年
大新新城大厦,摄于1998年
骑着自行车“叮铃铃”地穿过府前路,每一天,大新这座小镇里都上演着平凡故事,一晃间,百年岁月如江水般流淌而过。
市井长巷里有家长里短、岁月斑驳,也许许多大新人的记忆还藏在那条熟悉的老街里。
大新老街宽5米,总长300多米,曾经是大新最有生活味道的地方。寻常巷陌、河边人家,是不是每个大新人小时候都有一段在河里摸鱼、摸螺蛳的记忆?
老街似乎将时间定格在了过去,扑面而来的工业感带着暮年的沧桑,将老大新人的回忆深深埋藏在其中。
曾经的老街上有粮管所、供销社、大新医院……在大新小学上学的孩童们,总是叽叽喳喳地穿过老街,踢踢踏踏地在石板路上留下脚印。
电影院里看的第一部电影、街角屋檐上疯长的小草、老菜市场里的豆腐花,一段段、一帧帧拼凑成了大新人独特的童年时光。
还有那些年在学校里奋笔疾书,成了大新人生命中的那一抹闪光。
大新中学、桥头中学、海坝中学……再聚首,青葱的身影难觅,唯有旧时的一张照片诉说着那些不变的情谊。
海坝中学教学楼,摄于1978年
大新中学,摄于20世纪80年代末
桥头中学共青团总支部全体成员合影,摄于1986年
大新人,那段时光你还记得多少?
大新公社小学生参观展览,摄于1983年
小学欢度六一,摄于1999年
如今,看着街道上车水马龙的景象已很难联想到当年工业化的盛景,而提起大新的另一个关键词便是——真好吃啊!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新镇境内有着丰富的水域资源,水产养殖行业兴起。
远近闻名的“沙上蟛蜞豆腐”,就是一项来自大新的“非遗”美食。蟛蜞是一种很小的螃蟹,将肉打碎后放汤里煮制并凝结成块,便可做成这一道舌尖上的珍馐美味。
滑、嫩、鲜,多种口感在味蕾中“绽放”,让无数游人慕名前来大新镇品尝。
刀鱼馄饨的鲜美不亚于此,养殖刀鱼味鲜肉肥,将其制作成馅料包成馄饨,烹煮之后,飘香四溢,汤汁更是鲜掉眉毛。
还有螺蛳、茄饼、龙虾、羊肉……虽比不上饕餮盛宴,却是许多大新人惦念许久的家乡味道。
高楼鳞次栉比,
小镇的旧貌早已无处寻觅。
而唯有记忆中的味道,
恒久弥香。
和美大新,
她用数百年的时光
抒写着沙上璀璨的人文历史,
不管走到哪里,
大新人将永远为之自豪。
大新人,
记得常回家看看~
融媒记者:朱雨馨
摄影:朱雨馨、郑舒羽(实习)、黄嵘(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