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吃肉
编辑|t
引言
1922年2月,中国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男女主角是民国才子徐志摩和原配张幼仪,徐志摩因此被冠上“民国第一渣男”的名声,张幼仪也在这段失败的婚姻中饱受打击。
然而离婚后的张幼仪却从“弃妇”摇身一变成为叱咤商界的风云人物,被不少人奉为“大女主”典范,不过,也是这位“大女主”,曾在抗日时大发国难财,为人所诟病。
(张幼仪和徐志摩)
一、“小脚与西服不搭调”
张幼仪出生在1900年这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
张家是书香世家,十分殷实。父亲从医,张幼仪的几个哥哥也是人中龙凤,或是留学日本,或是在银行位高权重的金融大佬。
张幼仪12岁时,在哥哥的帮助下进入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接受先进教育,本来张幼仪可以在这里书成长为一个思想先进的新式女子,却不想仅仅在3年之后,15岁的她经由四哥做媒辍学嫁人了,嫁的正是才子徐志摩。
(张幼仪)
徐志摩家是江南富商,张家四哥看中徐志摩的才情,徐父则看中张家的政治经济地位,对这桩强强联合的婚事求之不得,但徐志摩本人却并不愿意,只是被“媒妁之命,父母之言”强押进洞房,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罢了。
1918年,18岁的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表面上,张幼仪与徐志摩已成婚三年,但实际上二人相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四个月,除了为传宗接代履行基本的婚姻义务,其余时间徐志摩对张幼仪不理不睬。
(张幼仪和徐志摩)
张幼仪生子后,完成“使命”的徐志摩便撇下娘俩楚国留学,却在英国一头扎进对林徽因的狂热爱恋中,如果不是张幼仪二哥写信逼迫徐志摩接张幼仪到身边,恐怕他早已把张幼仪远远抛在脑后了。
身在国外,张幼仪踌躇满志打算继续自己未完成的学业,却不想变成了整日洗衣做饭的“保姆”,徐家寄来的支票,徐志摩挥霍无度,只留一小部分维持家用,世家小姐张幼仪在异国他乡过着窘迫的生活。
(18岁的张幼仪与长子徐积锴)
近在徐志摩身边,但张幼仪始终患得患失,她知道徐志摩心里有了别人,甚至一度怀疑每一个出现在徐志摩的女性。
当她看到徐志摩的新式朋友里也有裹小脚的女性时,只因她说了一句:“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便再也绷不住了,他尖叫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张幼仪也缠过足,但只缠足了四天便被哥哥解救出来,她不是小脚,但在徐志摩眼中,她是“乡下土包子”,她的保守思想是比小脚还不能忍受的旧社会印记。
二、从“弃妇”到“大女主”
1921年,张幼仪怀上了与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铁了心要离婚的徐志摩不为所动,无情地要求张幼仪打掉孩子,还抛下怀孕的张幼仪在欧洲各地游历,张幼仪怀着孩子独身一人,曾经一度想要结束自己和孩子的生命,最终还是在二哥的帮助下才安定下来。
(张幼仪二哥,政治家、哲学家张君劢)
这段失败的婚姻,让张幼仪认识到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表现确如徐志摩所说,陈腐守旧。张幼仪痛定思痛,下定决心生下孩子,往后不要再依靠任何人,靠自己活出个样子来。
生下二儿子后,身体尚未恢复的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她的身体虽然还很虚弱,但眼神却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定。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二儿子)
恢复单身的张幼仪在德国攻读德语和幼儿教育,有书香世家的底蕴在,张幼仪接受新思想非常快,3岁时彼得不幸夭折,徐志摩前往德国奔丧再次见到张幼仪时,张幼仪已经完完全全变了一个人,受到徐志摩连连称赞“有志气有胆量”。
后来,张幼仪回到上海,在东吴大学教德语,这是她第一份工作,为她换来在上海妇女界的名望和独立自主的底气,这是她“大女主剧本”的第一页。
(1937年在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担任副总裁的张幼仪)
教了一学期德语后,处在破产边缘的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向张幼仪投来橄榄枝,希望能借张幼仪的能力和银行业背景挽狂澜,让银行起死回生。
张幼仪接下这份工作,不坐办公室,反而把办公桌放在银行大厅,在一线纠察银行出现的问题,找人脉打理、优化银行的资产,成为“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
(云裳时装公司)
同时,她还接任了弟弟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带领“云裳”时装在上海时尚界大放光彩,成为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企业,最风光时,全上海的名流都争相到“云裳”裁制时装,并且引为谈资,张幼仪在上海商界又进一步,名声大噪。
三、商人驱利,遭非议的“女霸总”
1934年,张幼仪的二哥出人国家社会党领导职务,张幼仪从兄长手中接任了社会党的财政大权,当时国际局势十分紧张。
日本对中国蠢蠢欲动,张幼仪敏锐察觉到战争一触即发,届时各种军需用品势必成为抢手货,众多军需中,军装无疑是一门最好的生意,是刚需,且不必担心囤积过期,于是张幼仪果断出手,在国内和国外囤积了大量布料和染料。
(儿子徐积锴、公公徐申如、张幼仪)
战争打响,制作军装的布料和染料在市场上却一货难求,价格很快飙涨百倍不止,正当军队感到火烧眉毛时,张幼仪带着囤积的布料和染料出现了,军队别无选择,只能悉数买下张幼仪的货物,赚取抗日经费让张幼仪发了一大笔横财。
拿着这笔钱,张幼仪继续打着军装的算盘,这次她开始囤积冬季必需的棉花,战争中我国棉花主产区华北深陷战火,棉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战士和百姓们冬装没有棉花可用,冻死、冻伤无数,张幼仪又以同样的手段抬高棉花价格并全部出售给军队,又赚了一大桶金。
(张幼仪)
这还不算完,张幼仪深知“乱世买黄金”的道理,为了确保自身经济安全和财产转移的便捷,她开始大量积累黄金。
这次又被她算准了,乱世中物价飙升,货币贬值很快,而黄金是保值的硬通货,不少大家族为躲避战乱纷纷将家产兑换成黄金,逃往海外以躲避战乱。
(张幼仪和后辈们)
张幼仪凭借深厚的黄金积累做着高价转卖黄金,不仅安然度过了战争中的经济危机,甚至还大捞了一笔,而老百姓们则承担着通货膨胀的恶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解放战争后,张幼仪离开大陆去了香港,在香港经历过与第二段婚姻后移民美国与儿子徐积锴团聚,最终在纽约中央公园西道的大宅里度过自己的晚年。
回顾张幼仪的一生,从“弃妇”到自立自强的“女霸总”,无疑是独立女性的典范,但商人本性又驱使她更看重现实利益,做出种种损害家国大义的行为,她的人生经历有成功,也有失败的,后人评述起来,也只有一句“传奇的一生”可以概括了。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张幼仪念完了书再遇到徐志摩,才子佳人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参考资料
朱云乔.张幼仪传:锦瑟年华谁与度[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