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2024 水墨演义 · 節氣

艺术家蓝正辉  李纲  秦风  张朝晖

策展平杰   许玉富    

策展助理:许玮祺

学术支持:RICHARD VINE | 李家维 

时间 

2024年7月27日- 2025年7月26日

东来山庄原始森林. USA   &   荒堂. 台湾

2024年7月27日- 9月30日

EASTOVER ART SPACE.USA

主办

东来生态庄园、东来山庄当代艺术空间、

REC基金会、天宝艺术中心


自然的魅力

文/张朝晖

我从小喜欢大自然,无论什么时候, 能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或者徜徉于自然环境中,总给我带来快乐和放松,并在观察中满足对世界的好奇,据说这是自然环境中负氧离子在作用于大脑,我想原因肯定不止这些。在成年之后的艺术学习,思考和创作中,对自然的关切越来越凸显出来。
图片
图片
今年夏天参加(水墨演义·节气)的一个特殊的展览,“节气是大自然的脉搏跳动”(策展人平杰)。这个展览让我的水墨艺术实验有机会再一次体现艺术与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关系的思考。
图片
图片
《水墨演义》是由海峡两岸有志发展当代水墨艺术的人士发起,有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参与的持续性艺术展览项目。创立二十年来,在北京,台北,柏林,布鲁塞尔,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巡回展出,而《节气》展览是第三回,并且是在美国麻塞诸塞州的原始森林里展出。

图片
展出的方式是将三米多高的作品悬挂在森林中的大树上,展期为一年, 经历二十四个节气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森林中的自然的力量,包括雪雨风霜,日晒冰冻的气象气候条件, 以及细菌,昆虫的侵蚀,甚至野生动物的破坏,都被看作是艺术家与自然力量的各种合作,这样,作品将在一年之后最后完成,无论作品是怎样的状态。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有视频和图片记录自然力量参与作品完成的过程。

展场是一片密林边缘的坡地上,沿着废弃的滑雪道向下走一百余米,便是一个一百平米左右的开阔草地,周围是高大的乔木和遍地的灌木和躺在地上的朽木,展出的四位艺术家的十二幅水墨作品固定和悬挂在五六米高的树干上,围成两个巨大的弧形。随着光线的明暗与角度的变化,森林形成一个美术馆,并且自然变幻的光影与微风吹动的作品形成互动,让黑白水墨作品焕发了别样的生机和魅力。

图片
我的参展作品名为“木林森”,以类似书法拓片的语言形式将“森”字以黑底白字写在巨大的三个条幅上,并根据所依附的大树干作为彼此的间距,在不同的角度分别可以看到木字,林字,以及正面看时所注意到的森字。虽然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关于中文字的视觉游戏,但里面包含着中国语言和象形文字的魅力,以及毛笔书写的张力。另一方面与自然森林环境的氛围相契合。

在现当代国际艺术实践中,将作品暴露在户外,或者将作品在户外野外实施并不新鲜, 例如大地艺术和日本物派艺术,但将当代水墨作品安置在森林中,并且持续一年,并按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节气来命名展览,应该是从来没有过的。

图片
而且强调敬畏自然的观念其实也是东亚国家,尤其是日本艺术家在五六十年代经常推崇的。但中国水墨艺术家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森林中(美国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的艺术壮举显然有不同的意义,一方面是两个文明的并置和时空错位,另一方面是全球资本主义消费观念对自然环境严重破坏和人类生存空间和气候条件的迅速恶化,最后是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化格局重新组合的混沌状态中,中国艺术家以水墨的语言和思考所做出的回应。回到水墨艺术自身来看这个艺术项目时,人们会看到,在什么样的语境中看待水墨艺术的发展更为重要,写意,笔墨,技法和语言形式等都需要重新考虑,特定的艺术形式是否有发展前景往往在于是否对人类的共同性和普适性关切做出有建设性的回应。

图片
从十来岁开始学习书画传统并陶醉于颐和园香山周围的皇家园林中的古典艺术,到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美术馆观察现当代艺术以及在纽约留学的经历,我几乎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和现代转型的宏大叙事中兜兜转转,又回到水墨艺术这样的原点,当然,早已经不是传统的书画概念, 关键是从“我们”的集体性意识转化为“我”的个体性角度来思考和观察水墨艺术在当代性现实中的意义。

图片
九十年中期在纽约留学时,看到东亚艺术家们(如野口勇,白南准,李禹焕,小野洋子等)在国际艺术舞台的先驱性努力,也看到以徐冰,蔡国强这类杰出艺术家在中西文化传统的间隙找到自己的艺术生成的策略,更看到在新世纪初,国内当代艺术实践中的急功近利和趋炎附势的问题, 以及最近二十年国际艺术界对中国水墨艺术转型的期待和呼声。中国当代艺术能否对国际艺术舞台作出贡献不在于形式的翻新与对国际艺术潮流的追逐,而更多地在于以艺术直觉触及到社会价值观的问题,这个价值观的问题或许与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自然关系的平衡被打破有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回到对自然的崇敬这个话题,我在2010前后画过一批山水的水墨作品,例如《灵山系列》《畅神系列》等,是西藏之行获得的感受。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人的存在,甚至人类文明的痕迹也不存在,我称为自然的本来面貌,没有被人类活动玷污的自然。既不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可居,可游的把玩对象,也不是现代文明中可以攫取的自然资源。对中国艺术颇有研究的美国资深艺术评论家这样写到 “画面上没有任何实际再现性描述是这批作品的重要性所在,永恒的自然结构,以及物理学上的对应法则,即宇宙的混沌与和谐同在的秩序,以及遵循这些秩序和法则周而复始地运行的天气, 季节和生命周期,一直都是传统中国水墨的关注点,但张朝晖的作品被他赋予了当代文明的视角”(里查德·万恩)。

图片
在我最早的摄影《在一起》系列中,有一幅与自然山水有关的作品,成年男女的符号安置在辽阔壮丽的自然山水中间,因为是玻璃镜面,人物的躯体一方面反射着周围环境,另一方面又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视觉诠释。

图片
图片
在2012年完成的《山水中的山水》是表达对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位山水画家荆浩的敬意。河南林州的太行山深处是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荆浩的隐居之地,他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匡庐图》,中国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山水画。我则在这巨大的悬崖峭壁上挂上了在当地完成的巨大山水画《山水中的山水》(19mx3.5m)。以悬崖峭壁为艺术殿堂,让本地所有生灵称为艺术的观众,以表达对古人先贤的敬意和对自然的崇敬。

图片
这次在美国麻塞诸塞州的新英格兰森林中完成的《木林森》可以说是前两个艺术项目的延续。因为场域的不同,这个倡导敬畏自然的中华水墨展览实际上也充实和延续了这个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四百年前,麻塞诸塞州是五月花号登陆蛮荒美洲大陆的地方,是人类文明新大陆的开端,美国哲人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这里完成的富有开拓精神和清教徒意识的《瓦尔登湖》(Walden), 一百年前,日本的灵魂人物,著名思想家冈仓天心(Okakura Kakuzo)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茶之书》(The Book of Tea),《东方的理想》(Ideals of the East)等出版物,向西方世界传播了东亚文明和审美的精髓。当然,二战以来,这里是全球古典音乐的圣地,Tanglewood 夏季音乐节吸引着全球数十万音乐界人士,小泽正尔,马友友,王羽佳等著名亚裔音乐顶流每年夏天都在这里演出。所以这是一个人文荟萃的风水宝地,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重镇,水墨演义的展览和中国当代水墨的艺术探索及其所倡导的艺术观念也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张朝晖:水墨与自然

文/大卫·布鲁贝克 

张朝晖是一位三十年来对人性和社会提出问题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2008年,在北京798艺术区,他通过创作有俏皮好玩的,但造型格式化的参与性装置作品《你和我》(2008-2023)来审视社会生活规范和性别角色的热门话题。 出于对生活数字化格式和刻板机械性社会体制的感受,他创作并表演了行为艺术《镜人》(2009-11),与世界各地的城市居民以及游客展开一场关于技术进步的对话:当人的身体感官和精神都被数字化编程以期满足方便和自由时,人类的主体性在哪里? 
图片
像这样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起源的问题,让张朝晖回到了几个世纪以来指导山水画家创作的中国古典美学原则上 今天,在他的最新作品中,张朝晖将他对当代艺术的持续而长期的探究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材料和美学思想结合起来。 从《水云天》(2011)到《光与线》(2013-18)和《黑白》(2021),张朝晖总是在追寻:中国水墨画如何以当代方式进行探索

图片
当代中国水墨画家们都希望创新,这就面临着将国际现当代艺术潮流与中国古典美学相结合的基本趋势,而这个趋势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这种美学强调唤醒自己的本性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一种策略是淡化或回避过去盛行的主题和形式,并添加属于抽象、极简主义或光效应艺术的方法,这些理性主义和主观性特征的是西方的现代主义的另一个传统 朝晖就尝试了这样一个不很受中国艺术家欢迎的方法 但他的方法不能只是强调抽象形式,因为中国经典的传统水墨美学明确指出,强调形式和描摹对象并不能产生一幅关于人与自然产生共鸣的绘画。 资深评论家方振宁提出了关键的问题:张朝晖的实验作品还与古典水墨有联系吗? 方先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但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解释这样的联系,而且联系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的
方法:水与空间

张朝晖用了怎样的方法来保持与中国古典水墨美学的联系呢 这里的一个答案来自于张朝晖讲述的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受镜人的故事。 简而言之,尽管他设计的行为艺术表演是为了在纽约街头引发关于人性方向的哲学对话 虽然现场很引人入胜,吸引观众,但《镜人》行为艺术过程中获得的活鲜的灵感让他回到工作室内,进行传统水墨画的革新尝试,并进行强调水作用的发掘与发挥

图片
图片
张朝晖对镜人的最初想法是佩戴一套可以折叠活动的镜子,通过反射周遭环境和观众的反应来帮助人们思考和唤醒对高科技和人造城市环境的现实的思考 然而,一些观看的人对他说,镜面还呈现出一种类似哈哈镜效果的并瞬间变幻的图像:一种流动的偶然并随机的模糊镜像,也如梦境中的图像一般不断地切换,与人工设计制造的明确图像不同。 对于张朝晖来说,观众的观察和回应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人类自我感知自己存在的依据是否源于观察一个无法以特定形状,或可识别物体的形式,或流动状的、非客观表面的外观呢 受到这种与自然接触的无形,无质量的多维认知的启发,张朝晖想到除了文化性,审美性甚至趣味性之外的传统水墨媒介的质感,特性等物理方面的客观性,用这些如同极简主义者声称的物本性(OBJECTHOOD)来处理水墨,是否可以发掘出新的可能性?于是,他从热闹的市井街头回到安静的工作室案头,回到了传统的水墨媒介,并开始尝试水在高吸水性宣纸纸上的作用。 像《水波流淌》(2013)这样的实验表明,平行的墨线的浓淡干湿变化可以传达类似于镜子的模糊水状表面的外观。

图片
图片
通过这种方式的尝试,张朝晖从绘画的写实性桎梏中解放出来,能够将他的手绘线条恰到好处地分开或者重叠,以便使柔软的毛笔,水,墨液,和宣纸相互作用,呈现出无数层次和灰度的微妙变化 这些线条主要由水组成,几乎没有留下硬边或明确的形状。 其结果是无形的水墨区域具有微妙的层次和光感,形成某种神秘的时空结构,或者是微观的量子力学,或者是遥远的星际太空;同时,也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玉石或瓷器的表面纹理和光泽 产生悠远而神秘的心理联想,这可以看做传统东方审美的延伸 线条的纹理看起来既不像某种物质或物体的质量,也不像自然光线的任何物理投射。

图片
结果是什么? 已故著名的水墨专家刘骁纯先生指出了这种效果:是空间具有非常不寻常的光感 通过线条图案和水流的调节,空间呈现出一种比体积、数量或可识别的自然景观中的暮色薄雾更基本的纹理。 这种非描述的客观性的水墨运用淡化了事物的形式和墨的力度; 相反,它强调的空间让人想起中国古典山水画卷中的虚无性图景 因此,张朝晖的实验表明,国际当代绘画的非客观方法可以被修改,以便有足够的空间与中国水墨画美学保持连续性,并具有有助于唤醒个体的人类观察者境界的无形视域,一个先验的乌托邦, 的意识与自然规律的高度统一。

眼睛参与的空间

罗伯特·摩根对张朝晖水墨的解读中, 描述了由此产生的空间的不同之处。 线条交叉点之间和周围的空间,与观看者对自然生命的光学接触的感知有关。 对于摩根来说,张朝晖的水墨画具有创新性,因为它融合了三个特征:对表面的抽象处理、对主体性或意识的内部结构的探索,以及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传统上称为的空间图像。 其结果是水墨画的网格以强调观看者自身视觉参与的方式进行扩展和扭曲。 摩根认为,通过应用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描述知觉体现的现象学著作,可以有效地解释这些图像。 也可以用有形与无形来评价张朝晖的水墨艺术成就。 在第二篇文章中,梅洛·庞蒂引入了后现象学语言,将可见事物称为内部维度(物质事物与人类意识或精神之间的中介)。 他描述了一种空间的质感,即在对形式和结构的感知之前或之间,在自己的眼睛中所显示的空虚。 换句话说,对自己眼中所呈现的室内空间的观察是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独特之处的基础。 这种语言符合中国美学的原则,要求画家清除对事物的思考,品味,以便表现自己内心感悟到的图像世界

图片
《窗》(2018)中的空间具有魅力,因为它暗示了人眼可见的表面纹理,但又过滤了与现实生活的接触。 人类作为一群独特的、有自我意识的体的传统观念在这个系列中得到了延续。 然而,有一个重要的创新:人性的内在基础不再是现代欧洲的纯粹理性或脱离肉体的意识观念。 相反,这里的想法是,人性的内部基础包括视觉上给定的空间肌理,这是一个人的自我展示。 简而言之,自然和宇宙的所有结构都有一种通过人类观察者眼中可见表面而存在的方式 感知即存在

最近的艺术:与纠结共存

张朝晖的水墨画体现了怎样的人性? 一个解读或许是这样,《窗》系列呈现了一种自我觉醒的模式,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存在。 然而,最近的作品,如《黑与白》(2021)和《纠缠》(2023),暗示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或一段与严苛环境中的困苦挣扎

首先思考一下对和谐的认知觉醒的问题 对我来说,像《窗》这样的画作与中国古典哲学有密切联系:即使是宇宙也不能脱离人类的观察而存在,而自然性则体现在五种感官的感受中。 人类个体的身体感觉被科学证实的有机生命结构所支持着 然而,当我们考察张朝晖水墨中的手绘线条在多年的发展递进时,可以很明显发现他对世界人类社会走向的感受也正在发生变化。 2011年,出现了灵活有机的结构性波浪和水流 相比之下,Light Infinite (2014) Linear Light (2015) 显示出更加强调柔性网格的结构。 可以说,这些网格或矩阵是量子理论的一种解释的视觉隐喻。在量子理论中,自然的现实分解为结构和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这种对量子理论的解读的缺点是,人类完全被视为自然现象,他们不再被认为具有自然本体性,其中包括未被科学所顾及的可观察表面。

图片
疫情以来的《黑与白》和《纠缠》更强烈地暗示了人类走向的不确定性。 这两幅画都脱离了《窗》系列中的温暖的亲密感,每幅画的尺度变得巨大,也不再考虑人自然的观看习惯 不透明白色线条的使用破坏了墨色层次的平静。 这两幅画都传达了某种结构的连续性——但尚不清楚该结构是否属于灵魂、人类文明、科学理解或宇宙本身的维度。 当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发展,从一种事件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事件状态时,存在一种明确的进展感、时间感或风化感, 发展路径和结果尚不清楚 但预示着开放性和可能性

图片
图片
极具震撼力的画作《黑与白》再次引发了张朝晖对于整体人性走向的质疑。 正如他自己所说,这幅画中有一种不确定和不安的气氛,与现在司空见惯的人类生存环境破坏的感觉有关 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张朝晖的思考仍然与十多年前开始的《镜人》有关,尤其是作品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他艺术表达的核心关切


大卫·布鲁贝克 David Adam Brubaker
中国艺术专家,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早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美学博士学位,并在中国武汉纺织大学任教多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