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写道:“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意思是说书法要写出瘦硬挺拔的姿态,笔画线条要硬朗有骨力,这样才能称得上“神品”。按照这一标准,“楷书四大家”中欧阳询和柳公权的字水平更高。
但是,如果结合多方位、多角度评价,欧阳询的字虽然“瘦硬”,但过于霸悍,《宣和书谱》就认为“君子藏器”,欧楷并不如虞楷;而柳公权的楷书也过于森严,学起来难,出帖也难。综合而言,既有法度、又有骨力,自由发挥空间更大的还是赵孟頫的楷书。
赵孟頫不同于欧颜柳三家,他是元朝人,他的楷书取法极广,从二王、唐代诸家再到苏黄米蔡、赵构、姜夔,称得上是“集大成者”,而且他在保留前人笔法精髓的基础上,又精简了过于繁琐的用笔,并力求把每个字写得尽善尽美。
因此,以赵孟頫楷书为启蒙,不仅能学到丰富的技巧,还能培养出写字不留破绽的能力。赵氏传世楷书较多,很多人会选择《胆巴碑》,但这部作品有一个缺点,就是明显受李邕影响,略显拘谨与臃肿。
与之相比,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珍藏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不仅是“赵楷”扛鼎作,还被业内称为“天下第一楷书”。此作用笔细腻精湛,藏露兼备,气息华美高贵,瘦硬而不失隽永,远远刷开了欧阳询,不愧是“四大楷家”之首。
相传元成宗梦中见到道家大师孙不二,孙送给他一件道服。醒来后成宗命臣子将此事写成文章,并请赵孟頫亲自写成。由于是奉敕书写,赵丝毫不敢怠慢,一丝不苟,把每个字精雕细琢,因此,如能将此作临摹通透,笔画、结字技巧也就掌握了。
《御服碑》立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螭首龟座,通高523厘米,宽138厘米,厚35厘米,碑额篆书“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共2行、8字。碑文楷书34行、满行81字,总计2400余字,字迹大小约3厘米,赵世延撰文,赵孟頫书丹,李孟篆额,并称“三绝”。
书写此作时赵孟頫年过六旬,书艺纯熟。他将王献之、欧阳询等人楷法为基础,在棱角处理上更为内敛。顺锋起笔,虚尖而入,再衄挫、调锋,中锋书写。笔画顿挫分明、提按有度,骨肉匀称,婀娜多姿,楷中带有几分行书笔意,刚柔并济,变化多端。
《御服碑》结字平中寓险、秀媚爽朗,起笔、收笔、转折处处理细腻。用笔方圆兼备,章法端严肃整,笔笔沉着,字字精谨,既有庙堂之气,又不失生动活泼。将它临摹通透,不仅可以学到正宗的古人楷法,还可“医治”楷书板滞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