汎即泛字,古籍上称《汎渭赋》,现在很多用《泛渭赋》。
白居易写《泛渭赋》时是32岁。
出生日期:白居易出生于772年。
创作时间:《泛渭赋》创作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
因此,白居易在写《泛渭赋》时是32岁。
白居易32岁时担任的官职是秘书省校书郎。白居易在32岁时考中进士后,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活了74岁,出身于陕西渭南县的一个小地主之家。他天资聪慧且勤苦读书,先后考上了秀才、举人,并在27岁时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的仕途初期非常顺利,先后担任了校书郎、县尉、集贤院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务。
很有趣的事儿:

说《泛渭赋》就需要提到“邽(gui)”这个字,因为白居易就是下邽一带的人,邽字起源于今天甘肃天水山区的一个部落名字“邽戎”,我估计因为那个地方叫邽山,所以这个部落就叫邽戎,现在的天水地方就有一个凤凰山,又叫邽凤山,这邽山可能和《山海经》里面的邽山是一个地方,以《山海经·西山经》《水经注·渭水》的相关记载,可判定此邽县的治所即邽县城所在地,就在今天水市城区。
后来秦武王灭掉了邽戎,在那里设置了“邽县”,这秦武王和秦始皇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时间差了几百年呢,这邽县后来改为上邽县,后来迁徙部分邽县移民于今陕西咸阳以东、渭水北岸,再设邽县,此即下邽,与前设邽县东西上下遥相对应,原设的天水邽戎地之邽县遂称为上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县制,就又强化了这个设定。
邽县是时间上的天下第一县,学书法的人都知道隶书,隶书的发明人叫程邈,就是秦朝的下邽县人,最早的著名书法家之一。
故事显然还要继续,到了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建朝后,发现下邽的邽与他名字中的“珪”同音,就不干了,为了避讳朝廷便下令改念“邽”gui(归)为“吉”音,当地人就也只能把上邽gui读作下邽ji。隋炀帝登基的第二年,即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恢复了“下邽县”的原写法,并恢复“邽”字原读音gui(归)。这才还原了“下邽”的本来面目。不过直到今天,当地人还邽gui吉混叫。
这白居易的《泛渭赋》写的就是下邽之地。
白居易的《泛渭赋》主要描述了他回到下邽故里后,泛舟于渭河上的情景和感受。
白居易在《泛渭赋》中详细记录了他回到下邽故里后的生活情景。他在赋中提到,回到下邽后,他常常乘船回家,往来上班照顾家非常方便。他还描述了渭上故里金氏村的环境,村前就是渭河,有一个古名蔡渡的渡口,距离京城长安约百里。
此外,白居易在《泛渭赋》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他在赋中描绘了渭河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在船上泛游时的感受和心境。
《泛渭赋》并序 白居易 唐
右丞相高公之掌贡举也,予以乡贡进士举及第;左丞相郑公之领选部也,予以书判拔萃亚科。十九年,天子并命二公对掌钧轴,朝野无事,人物甚安。明年春,予为校书郎,始徙家秦中,卜居于渭上。上乐时和岁稔,万物得其宜;下括铥遂官闲,一身得其所。既美二公佐清静之理,又荷二公垂特达之恩,发于嗟叹,流为咏歌。予时泛舟于渭,因为《泛渭赋》以导其意。词曰:
亭亭华山下有人,跂兮望兮,爱彼三峰之白云;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泝兮,爱彼百里之清流。以我为太平之人兮,得于斯而优游。又感阳春之气熙熙兮,乐天和而不忧。曰予生之幸兮,时哉时哉。当皇唐受命之九叶兮,夷与华而无氛埃。及帝缵位之二纪兮,命高与郑为盐梅。二贤兮爰立,四门兮大开。凡读儒书与履儒行者,率充赋而西来。虽片艺而必收兮,故不弃予之小才。感再遇于知己,心惭怍而徘徊。登予名于太常兮,署予职于兰台。台有兰兮阁有芸,芳菲菲兮其可袭。备一官而无事,又不维而不絷。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两入。川有渭兮山有华,澹悠悠其可赏。目白云兮漱清流,其或偃而或仰。门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夜分兮扣舷,天无云兮水无烟。迟迟兮明月,波澹滟兮棹夤缘。日暮兮舟泊,草萋萋兮沙漠漠。习习兮春风,岸柳动兮渚花落。发浩歌以长引,举浊醪而缓酌。春冉冉兮其将尽,予何为乎不乐。鸟乐兮云际,鸣嘤嘤兮飞裔裔;鱼乐兮泉底,鬐拨拨兮尾潎潎;我乐兮圣代,心融融兮神泄泄。伊万物各得其乐者,由圣贤之相契。贤致圣于无为,圣致贤于既济。凝为和兮聚五福,发为春兮消六沴。不我后兮不我先,适当我兮生之世。彼鳞虫兮与羽族,咸知乐而不知惠。我为人兮最灵,所以愧贤相而荷圣帝。乐乎乐乎,泛于渭兮咏而归,聊逍遥以卒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