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临王献之的《洛神赋》。现在我们知道小王的洛神赋十三行,其南宋贾似道的石刻还藏在国家博物馆,但在当时,这件作品的墨迹就在赵孟頫手中。因此他常写洛神赋。当然,王献之的《洛神赋》是小楷,而赵孟頫的多是行书,他的这种临习摹写,非求形似,而是追求晋人神韵。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是其临写王献之《洛神赋》的作品。王献之的《洛神赋》原是小楷作品,而赵孟頫则以行书的形式进行临写,这种临习摹写并非单纯追求形似,而是更注重晋人神韵的传达。赵孟頫的《洛神赋》行书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对王献之书法精髓的深刻理解,也融入了他个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秋碧堂刻本作为赵孟頫行书《洛神赋》的一种重要版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刻本在书法上保持了赵孟頫行书的典型特征,如笔法圆转流畅、结构严谨而又不失灵动等。同时,由于刻本的特殊工艺,使得作品中的每一笔一划都显得更加清晰有力,更加便于后世书法爱好者学习和研究。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秋碧堂刻本不仅是一件珍贵的书法作品,更是研究赵孟頫书法艺术及其与王献之书法关系的重要资料。该作品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赵孟頫行书《洛神赋》秋碧堂刻本的具体收藏情况,可能因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根据过往信息,某些珍贵的书法作品可能被收藏于博物馆、图书馆或私人藏家手中。因此,对于想要观赏或研究这一作品的人来说,可以关注相关博物馆或艺术机构的展览信息,以获取最新的收藏动态。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秋碧堂刻本是一幅具有深厚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书法作品,它不仅是赵孟頫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子昂为清夫书
牟献甫题跋
人物介绍: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2日-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赵孟頫自幼聪慧,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屡次辟命,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才赶赴大都觐见元世祖,被授为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获礼敬。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被后世称为“赵文敏”。
赵孟頫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与鲜于枢并称“鲜赵”,又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有“元人冠冕”之誉。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此外,他的诗文风格和婉,兼涉篆印,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文集》等著作传世。
特别声明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