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6年 赵公子朝作乱,出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公元前386年,赵公子朝作乱,被赵敬候打败,于是逃到魏国,对魏武侯一顿忽悠。魏武侯觉着降服赵国的时机已到,就出兵邯郸,结果失败而归。
从公元前453年,魏赵韩三家灭智算起,至此次邯郸之战,魏赵两家同盟已经68年时间了,即使从魏文侯算起,也有60年的时间了。况且文侯、武侯期间,都靠魏赵韩联盟获取了大量实际利益,比如文侯联合赵韩胁迫齐康公向周天子推举三家为侯,武侯依靠三家联盟攻占楚国的大梁、榆关等地。可以说魏赵韩联盟,魏国获利最大。武侯为什么放弃实利,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与赵国撕破脸?难道魏武侯真是蠢吗,魏武侯20岁就能独自领兵作战,担任中山郡守多年,有治理地方的经验,跟在文侯身边学习治国理政几十年,受到身边李悝、段干木等人的熏陶,武侯的政治情商和战略眼光绝对不低。那魏武侯放弃魏赵同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战略。我们从魏武侯倒推看看魏国的战略变化。
魏武侯时期,到公元前386年,魏国主要战略行动是魏楚中原争霸和第二次河西战争。魏楚中原争霸开始于公元前400年三晋伐楚至桑丘,这是文侯时期就开始的战略行动,通过魏楚十年争霸,魏国得到了楚国的大梁、榆关、襄陵等地,东郡地区超过河内郡成为魏国新的政治、经济、人口中心。秦国发起了第二次河西战争,企图夺回西河郡,被吴起击败,此战魏国以守为主,并没有获得实利。由此看出,武侯至此主要的战略部署就是东征西守,向东中原争霸。
魏文侯时期的主要战略行动是合内攘外,就是团结赵韩三晋同盟,共同对外扩张。魏文侯主持三晋同盟的主要原因是魏国四分五裂的领土结构。魏文侯发动了三次大的战争:一是第一次河西战争,从公元前419年至公元前408年,魏国逐步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二是占领中山,公元前408年至公元前406年,魏国任命乐羊为将占领中山,并派魏击治理中山,任命李悝为中山国相,乐羊率部驻守灵寿,形成了对赵国的南北钳制;三是攻击齐国,公元前404年至公元前403年,三晋进攻齐国,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同时攻占了卫国朝歌附近的几座城市,让新占领土与东郡连接成片。这几场战争让魏国东西实力得到平衡,甚至东部实力有超过西部实力之势。为什么魏文侯这个战略大师不一直向西灭掉秦国,然后调转方向中原争霸。魏文侯心底真正的战略方向是什么?
魏桓子时期,主要的功绩就是三家灭智,瓜分智氏领土。但是魏桓子选择的领土四分五裂,不连片、不成体系,而且魏赵韩三家曾经进行过一次土地置换,将不接壤的土地进行交换,让土地连片接壤,魏驹为什么不置换成连片的土地,既可以减少治理成本,还可以增强整体实力。同时,韩赵魏三家瓜分土地都有很强的目的性,韩国索要成皋,主要目的就是灭郑;赵国占领邯郸,主要目的就是将触角伸向中原地区,争霸中原;魏国魏驹难道没有自己的企图,非得让魏国四分五裂?显然是不合理的。

通过魏桓子、魏文侯、魏武侯的战略行动,我们大胆假设魏国的战略意图是统一三晋,是不是就可以说通了。
首先,三家分晋,魏桓子选择的四分五裂的领土就值得深究。魏国选择了河内郡、河西郡一部分、上洛之地以及东部的东郡一隅之地。东郡之地看似是飞地,但是遏制了赵国南下和韩国东出,位置十分重要。看来从三家分晋之初,魏国的目的就十分隐蔽和大胆,就是要统一三晋,重现晋国霸业。
其次,魏文侯时期是在为统一三晋作准备。文侯推行改革,强大国力后,开始对外扩张,他先稳固西部地区,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建立西河郡和上地郡,待西部平静之后。枪头调转,借机攻占中山,钳制赵国,派西门豹治理邺城,东郡成为魏国东部的军事基地,然后东伐齐卫,扩大东郡的势力范围。起先,赵韩两国都有联合魏国消灭彼此的企图,魏国因实力不足,文侯拒绝了双方,但意外促成了三晋同盟。可见,三晋的任何一方都有统一三晋的野心,只是魏国藏到深沉而已。
武侯时期,统一三晋的战略企图逐步显现。武侯秉承魏桓子、魏文侯的遗志,继续推行中原争霸战略,将东部领土进一步扩大,东部军事实力也不断增长,此时,东西部实力也达到了一种平衡。因为要推行统一三晋的战略,武侯甚至不惜逼走了大将吴起。
以上可推测,统一三晋的战略意图是魏国从桓子时期就开始布局,经过了文侯和武侯的逐步发展完善,战略规划逐步成熟。到公元前386年,魏武侯认为削弱赵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派兵协助公子朝叛乱,攻打邯郸。
第一,魏国周围再无大隐患。西部,秦国经过阴晋之战后,短时间内对魏国没有威胁;东部,齐国、楚国经过浊泽会盟达成了和平协议,短时间内与魏国和谐共处。
第二,魏国与赵国渐行渐远。赵武侯时期,三晋同盟没有给赵国带来实际利益,于是赵武侯参与三晋联军的积极性也不大,慢慢地与魏韩疏远。
第三,魏国对赵国更有优势。一方面,魏国的中山郡和东郡南北钳制赵国邯郸郡的态势,形势上有利。另一方面,赵国因继承人问题发生叛乱,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综合分析利弊之后,魏武侯认为此次出兵邯郸的胜算较大,于是实施统一三晋战略的第一步,攻击邯郸,将东部的中山郡与东郡连成一片。可惜魏武侯误判了形势,对赵战争盲目乐观,最终功败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