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内大街:简称朝内大街,是北京市中心一条交通干道;虽然位置偏东,但从南北方向看真的是中心,其西端就是东四,然后是美术馆、王府井儿,再西是五四大街、景山前街、文津街、西安门大街,虽然不是很直,但沿线横穿故宫与景山公园,中海与北海公园,必须算“中心线”。
此街因正对朝阳门得名,当然城门早没了;不过它的历史比“朝阳门”还早,因为早在元朝便已形成,而大都十一门中可没有朝阳门。提起老北京城总爱说“内九外七皇城四”,其实这是明代才有的格局,内九是永乐迁都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而来。原本东、西、南三面都三座门,仅北侧是俩,所以是十一门,明朝将东西两侧各减一座才变成九门。朝阳门是东侧保留的城门之一,但元朝称齐化门,门内的街道也叫齐化门街。
实际明早期沿用旧称,正统初年才改为朝阳门,齐化门街也随之改为朝阳门大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街”比“朝阳门”早。不过习惯很难改变,朝阳门更名后至清代,民间仍称齐化门,甚至封建王朝都完了还有人这么叫,包括齐化门街。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方才加上内字,始称朝阳门内大街,跨过二环与朝外大街相连。
当年元朝灭亡的标志:都城被攻占,这是至正28年(1368)由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带兵完成的,就是从齐化门“破门而入”。后来多尔衮带清兵入关,也是从此门入城,包括后来的英法联军以及日寇的攻击,让朝阳门饱受战争之苦和摧残破坏,堪称老北京最悲催、倒霉的城门。不过明清时期它也是粮车必经之地,故有粮门之称。
元大多也是按《周礼》设计的布局,遵“左祖右社”之制,“祖”指祖庙,普通人家叫祠堂或家庙,皇家叫太庙,应位于皇宫之东,但今天安门东侧为明代所建,元朝太庙则离皇宫较远,就在今朝内大街路北,由此可见它在元代也是市中心。此街拥有悠久的历史,不光常见战争、常走粮车,也不光建过太庙,还曾有多座著名建筑和大宅门,比如明成化十七年建延福宫,俗称三官庙,清朝的恒亲王府、孚郡王府等更是扎堆儿于此。
单说恒亲王府,其实严格来讲不在朝内大街上,而是位于烧酒胡同。已知老北京有两条烧酒胡同,一条在王府井大街西,即今韶九胡同;另一条位于朝内大街北,因明代胡同内有烧酒作坊,清乾隆年间叫“西烧酒”、清末改为“烧酒”。为东西走向,东端南折,西起朝阳门北小街,南至朝阳门内大街。《宸垣识略》便载:“恒亲王府在齐化门内烧酒胡同。”
但此胡同在2001年拆了,其他门牌皆取消,唯独原南北走向段建成了楼房小区,却保留了烧酒胡同三号院之称,而恒亲王府地址改为朝内大街55号。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玄烨封五子胤祺为和硕恒亲王,后于该地建王府。但其爵位非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后代袭爵需降级,嘉庆年间已递降至镇国公,再住王府等于越级,于是改迁他处,恒亲王府改赐惇郡王绵恺,道光元年(1850)绵恺晋封亲王,随之改称惇亲王府。
道光二十六年(1846)奕誴承袭惇亲王爵位,并在这里居住。这个奕誴其实是道光的儿子,还差点儿继承皇位,可惜晚生了六天。道光长子奕纬原是既定的接班人,但后因不好好读书还辱骂先生遭到其父训斥,结果他竟然还不服气,顶撞了父亲,被旻宁一脚踢死(当然不是故意的)。而道光二子、三子也都幼年夭折,就愁起了皇位继承人。一着急,静妃、祥妃、全嫔就先后怀孕了,旻宁一高兴、就说谁先生儿子就封太子。
据说按日期推算最先出生是奕谅,但全嫔为了母凭子贵偷吃催产药,结果奕詝先出生了,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奕誴他娘老实,让孩子足月生产,晚了六天,奕誴变成了老五,也“丢”了皇位;后来还因绵恺无子把他过继了,倒是也成了二代惇亲王。奕誴因为仅比皇帝小六天,所以人称小五爷,袭爵之后,惇亲王府也被俗称为五爷府。府邸坐北朝南,原分东、中、西三路,规模很大。但民国时家道中落,被子孙将院落分割出售。
2001年东四地区改造时发现王府建筑,2004年市政府拨款进行修缮,2005年完工,根据最初的主人、称恒亲王府,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仅存祠堂部分,那占地也超过了2000平方米,为二进院落,有内门、东西转角房、正殿、东西配殿和后院正房、东西附院、后罩房等,现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管理使用,就在新闻出版大厦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