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命人将内府所藏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董其昌所临的《兰亭序》,再加上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成一部“兰亭八柱册”,并将它们刻于圆明园八方重檐亭上。

这八部《兰亭序》其中有四部诞生于唐代,从中可以看出唐人对王羲之笔法的熟稔与继承。如果以“临摹得像”为标准,那么虞摹本、褚摹本、“神龙本”的确称绝,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于追求形似,使得用笔呈现拘谨,气韵也有所迟滞。

而最接近的原作的“神龙本”,在钩填和补笔的过程中存在瑕疵,比如提勾不够自然,用墨过浓等,气韵上更是大打折扣,所以古人评价:“摹书得在位置,失在神气”。民国艺术大师黄宾虹曾说:“临摹古人神迹,得其神似者为上,形似者次之。”

既学到了《兰亭序》笔法精髓,气息上又中正平和,这才符合东晋风流之美,而有一部《兰亭》不仅得其形神,还形成个人特点,把一部古帖写活了,它就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临本。

文徵明自幼临习晋人书,尤其是王羲之法帖,他在前人基础上上追前代,通过赵孟頫、米芾、杨凝式、褚遂良、智永,一步步领悟二王笔法妙处。他一生多次临写《兰亭序》,从早年的拘谨、中年的个性过强,最终于晚年达到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

在北京故宫,珍藏着他89岁的《临兰亭序》,这也被看作他的“绝笔书”,临终之际的他倾尽毕生所学,终于实现了“人书合一”。此作纵29.2厘米、横10.5厘米,共33行、350余字,字径大小约3厘米。

文徵明凌空取势,顺锋而入,落笔后衄挫、调锋,行笔中锋为主,牵丝引带,遒润苍劲,少了几分妍美,多了几分古雅。笔画骨肉匀称,轻重、提按有度,转折处绞转灵活。结字欹侧多姿,以纵取势,字与字呼应紧密。

《临兰亭序》还原王羲之书写时的畅快,不刻意安排,藏露并用,欹正交杂,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章法疏密有致,墨色润而不闷,时有飞白增添老辣感。王僧虔《笔意赞》中说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此作便是形神兼备的可与古人一较高低的“神作”。

学习魏晋行书的书友,可以将此作作为“跳板”,它笔法严谨丰富,易于上手,而且路子很正,临摹通透再去学习其他法帖,会少走很多弯路。

而今,我们将文徵明《临兰亭序》进行了超高清12色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进行了纯手工装裱,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