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距今已历经1700多年历史。阿育王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被列为“禅院五山十刹”之一,与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齐名。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
阿育王寺的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楼等,各具特色,气势恢宏。
山门檐下悬金底黑字的“阿育王寺”匾额,檐柱上刻有对联:“遠眺雪竇近接天童晉代啔宏䂓寶塔石函傳聖蹟;井湧金沙山橫玉几明州開勝景琳宮紺宇大禪宗”。
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倒映在阿耨达池中,天王殿建筑结构为重檐歇山黑瓦顶底层开间,上层五间,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国基巩固”四个字,檐间横匾书“天王殿”,大门上有“八吉祥地”四字横匾,大门两边有对联:“入不二法門永超塵劫,願大千世界共證菩提”,殿内石壁嵌有金刚经石刻十八块,前后石柱刻有六对楹联,殿供大肚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像。
阿耨达池的东北角有三重檐歇山式三开间钟楼,底楼为地藏殿。阿育王寺与天童寺一样,寺内只有钟楼而没有鼓楼。据说是因为寺址地形关系,西侧不宜建鼓楼。
天王殿西侧的院墙前有一株七叶树。七叶树别名娑罗树,与佛教有不解之缘,被佛教视为圣树之一。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尼泊尔蓝毗尼花园的一棵菩提树下诞生的,长大悟道后用贝叶棕的叶片刻写佛经,传播天下,普度众生,后在印度城外小河边一片茂盛的娑罗林涅槃,所以,娑罗树、菩提树、贝叶棕被佛家合称为“佛国三宝树”。
过天王殿则是是大雄宝殿,为康熙年间重建。大雄宝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檐间有“大雄宝殿)”,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为乾隆皇帝御书。殿内横匾额题“善狮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殿之中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十八罗汉,后面供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
大雄宝殿后面是舍利殿,舍利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高约十三米。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塔内安置着舍利塔,塔内供奉着驰名中外的稀世之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舍利塔为四方形铜质宝箧塔,高约0.4米,用银丝吊一颗绿豆大小的佛舍利于小窗孔内。塔下列利宾及阿育王像,石塔后面供奉释迦牟尼卧佛像,长约4米。
阿育王寺寺内还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元代上下塔、唐代碑刻等。此外,阿育王寺周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佛足迹”巨石、“佛道亭”、“极目亭”、“损岩”和“仙书岩”等,而且阿育王寺在继承优秀的佛教文化传统、弘扬佛教文化思想在佛教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