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为了管理科考,朝廷推行“台阁体”和“馆阁体”,这种字体的势态端方,笔画匀和刚健,少有波动起伏,主要迎合科考的需求,保证字迹清晰可辨,艺术气息不强。
当代很多的学者和网友,因为“馆阁体”特性,而批判明清书法,尤其是见到清代的楷书作品,一律称其呆板、僵硬,地位同等“印刷体”,这种以偏概全的鉴赏方式,存有巨大错误。
首先,“馆阁体”由古法演变,遵循传统楷法,根基远比“印刷体”扎实,当代控笔不稳的学者,合理临摹“馆阁体”,比学习名帖见效更快,其次,清代很多的书家,并非以“馆阁体”为宗。
比如有一位小县令,生于浙江桐庐,嘉庆十八年(公元1822年)选为贡生,直接授予官职,没有参加科考,坚持以古人笔法为尊,受到“馆阁体”影响偏小,此人就是徐元礼。
文献记载:“书法直造晋、唐,其灵俊处,实出天赋。与郭兰石齐名,小楷或胜之”,徐元礼重回晋唐,临摹“二王”、颜真卿、欧阳询等人的法帖,将险峭、雄阔2种对立的风格,巧妙融为一体。
我们欣赏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写的《吴氏草堂重修记》,此作共计330余字,结体端庄方正,点画灵巧清雅,堪为300年“最美中国字”,从笔法和筋骨分析,其字类似“欧楷”、“柳体”。
多用中锋运行,转折处和衔接处,时而换为露锋,呈现挺拔锐利之态,比如“氏”字的提勾,竖画随着行笔,逐渐变的细劲,末尾提笔换锋,以露锋重按、顿折,之后中锋运笔,并上挑收笔,极具神清气爽之美。
至于结体和章法布局,徐元礼汲取“颜体”的开阔势态,体势明朗大气,相比“欧楷”和“虞体”,其字布白偏多,章法亦是如此,字迹相隔疏空,十分洁净虚和,虽然打有界格,但是韵律感明显,富有灵动舒逸之美。
而且徐元礼的楷书作品,传入日本、朝鲜等国之后,令无数外国人惊羡,看完后直呼厉害,此帖乃罕见的传世真迹,可以观察其字的精微变化,掌握精准笔法。
时常临摹,可以初步了解“楷法”,通过简化的笔势,感受传统风貌和技法,炼化自身基本功,保证字迹精准有力,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得,日后提升更快。

经多方努力,如今我们对徐元礼《吴氏草堂重修记》,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