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2024-09-25 11:59·读史明智
引言
亲爱的各位朋友,小编才疏学浅,在有限的篇幅之内,难免会存在疏漏或者错误,旨在以己之微末,引诸位之灼见。热烈欢迎各位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军史情有独钟的朋友批评斧正,敬请在评论区留言。倘若认为我的作品尚可接受,烦请为我点赞。若觉得我的作品不错,还望关注于我。谢谢!
温馨提示
-
与经典战役相关的兵法要点以绿底色予以标记,以便大家留意重点,进而引发各自的思考;
-
全文共 1753字,阅读完毕全文需耗费您 5 – 10 分钟的宝贵时光。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灵活应变,势如破竹”
战役背景
公元前334年,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踏上了征服波斯的征途。面对庞大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九变篇》中的“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策略。
战役经过
亚历山大避开波斯重兵防守的正面战场,选择从侧翼突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波斯的重要城市。他利用波斯军队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敌军,同时灵活运用战术,不断变换阵型,使波斯军队措手不及。
兵力部署与结局
亚历山大以少胜多,凭借灵活的战术和精准的指挥,成功击败了波斯军队。最终,他征服了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的疆域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范围。
《孙子兵法·九变篇》解读
亚历山大在这场战役中充分展示了“灵活应变”的智慧。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战法,而是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正是《孙子兵法·九变篇》所强调的“九变之利也”。
巨鹿之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战役背景
公元前207年,中国秦末战争中,项羽领导的楚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了一场决战。面对强大的秦军,项羽选择了“破釜沉舟”,即断绝退路,激励士兵决战到底。
战役经过
项羽命令士兵砸破锅碗瓢盆,凿沉渡船,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明决战到底的决心。楚军士兵在绝境中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连续九次冲锋,终于击败了秦军主力。
兵力部署与结局
项羽以少胜多,凭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成功击败了秦军。巨鹿之战的胜利,为项羽后来推翻秦朝、建立西楚霸王基业奠定了基础。
《孙子兵法·九变篇》解读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运用了《孙子兵法·九变篇》中的“死地则战”思想。他通过断绝士兵的退路,激发了他们的求生欲望和战斗意志,从而取得了胜利。这告诉我们,在绝境中往往能激发出人的最大潜能,而优秀的将领要善于利用这一点。
博罗迪诺战役——“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战役背景
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率领大军入侵俄罗斯。在博罗迪诺,法军与俄军展开了一场激战。面对拿破仑的强势进攻,俄军选择了以逸待劳的策略。
战役经过
俄军利用地形优势,构建了坚固的防线。他们不急于与法军正面交锋,而是等待法军疲惫不堪时,再发动反击。经过一天的激战,法军虽然占领了博罗迪诺,但损失惨重。
兵力部署与结局
俄军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法军的大量伤亡。虽然博罗迪诺战役本身并没有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它为俄军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最终,拿破仑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损失而被迫撤退。
《孙子兵法·九变篇》解读
俄军在博罗迪诺战役中运用了《孙子兵法·九变篇》中的“以逸待劳”思想。他们通过合理的兵力部署和战术安排,成功地消耗了法军的战斗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要善于利用地形、兵力等优势,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综上所述,从《孙子兵法·九变篇》的视角来看,这三场经典战役都充分展示了战争中的智慧与变通。无论是亚历山大的灵活应变、项羽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俄军的以逸待劳,都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战争智慧。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也对现代战争和人生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