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书法的最高境界,当为“形神皆似”,比如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他自幼出家,并继承“家传笔法”,整日于庙中钻研,统共摹学几十年,才将其掌握,笔法和风韵,极尽魏晋气象。

首先看笔法,虽然智永善作草书,王羲之多写行书,但是它们皆在追求流逸之态,行笔流畅平滑、从容有序,无论如何转折,或者形态如何变幻,力求中锋运行,辅以侧锋的妍媚感,可谓神情爽利,具有无雕饰之意。

至于风貌方面,更是“神似”王羲之,气脉冲和娴雅,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猛然一看,以为是魏晋的风流雅士所写,笔笔意韵超然、清俊畅达,蕴含幽深、简约的禅意,与“王字”追求相同。

因此智永个别作品,曾被当作“王书”,就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公认是王羲之所书,然而宋朝时期,就有书家提出疑问,清代论述观点更加全面。

直到近代的郭沫若先生,总结古人观点,并融入自我研究,于1965年第6期《文物》杂志,提出《兰亭序》是“伪作”的观点,声称书法界被骗千年。

这个结论的确“惊骇世俗”,不过学者们仔细一想,说的确有道理,同时深入钻研,认为《兰亭序》写于隋唐时期,恰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智永手写的《兰亭序》。

全篇采用小草,专家鉴定为真迹,卷中笔画简洁干练,字体大多独立,这一特点在王羲之的法帖里,也时常看见,他们不似张旭、怀素,通过诡谲连绵的笔画,营造畅达、连贯之感。

而是依据笔锋的连接,营造气脉的相通,上一笔结束后,顺势换锋,提笔于空中造势,之后干脆入纸,写出下个字的第一笔,形成前后呼应之感,相比外观上的连接,这种内部造势,更经得住细品。

至于艺术风格,智永延续古风,以沉稳内敛、收放有度的笔势,呈现平和自然的状态,并且每个笔画恪守“草法”,具备极高的技巧和控制力,可谓达到“教科书”水准。

这幅《兰亭序》的问世,令书坛为之一震,后世不仅仅感慨它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为精湛、标准的技法折服,时常临摹此作,可以感受正统的魏晋风貌和“草法”,下笔沉着有力、灵活自如,之后学习狂草,也不离章法,实现“出规入矩”。

而今,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智永《草书兰亭序》,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