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我没想到众人对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
志愿军出兵朝鲜,是从三个地方过江入朝的
2019年的春节,我特意去了这三个过江点
丹东(安东)、长甸河口、集安(辑安)
这次集安之行,没有找到正确的志愿军过江点。这是一个遗憾,本篇也不是集安之行的全部记录,只记录了和寻找志愿军过江点有关的行程。
集安
去往集安的路上,依然要先走319省道,到了吉林境内接着走331国道。中途路过一个个村落,有一些有节日气氛,但是大多数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看来现在的年味全国都不浓了。
毕竟,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了,没有太多对节日的期盼了。
我印象中,路过一个低矮大桥的地方,就是辽宁和吉林的省界了。过了省界就快到集安了。
集安这个城市,毗邻朝鲜和辽宁省,是历史上高句丽的都城,所以高句丽古墓非常多。
到集安时已经是晚上21点左右了,很快进了集安市城区,一进城就傻了,全城的灯火通明,火树银花。
在城市中心街道,全是如此绚丽多彩的景象,彰显出节日气氛。
我很快导航找到了一家快捷酒店,地理位置还很好,集安市中心的大街上,小店很少,快捷酒店附近的饭馆也很少。
订好房放下行李,就开车出去吃饭,出门吃饭时已经晚上21点半左右了。沿着干净整洁的大街导航寻找,最后找到了一家西北拉面馆,吃了碗类似于鸡蛋拉条子的面,但是上来却和印象中的拉条子不同,不过将就了,完事就回酒店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在楼下旁边的一个pizza店里吃了自助早餐。
这里是酒店借用隔壁的地方联营的,所以,在酒店买了自助餐劵,就我一个人吃,还不错,吃饱喝足就出了门,车玻璃已经被小雪花糊满了薄薄的一层,好在雨刷一刷就下来了。
上路导航直到江边,江边不远,很快就到了,松花江就在眼前了,这张照片是后补照的,因为我到的时候景色照得不好。
这是鸭绿江石碑背面的文字,大家可以自己看介绍。
终于又看到鸭绿江了,上面三张图分别是站在上面往左右中照的三张相。这里的江水和吉林市很像,有一层浓雾缭绕。
这也就是雾凇的来源,这个雾气遇到零下20度的天气结在树枝上就是雾凇,但是这里很显然没有雾凇。
对面朝鲜的山峦,一样的荒凉冷清,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志愿军过江后的朝鲜呢?
出兵朝鲜的潜在利益还体现于一点,任何战争中的中下级士兵或士官,未来很可能会成为这个国家的高级将领,掌控着未来战争和国家的命运。
有一个英国皇家第29旅格罗斯特团的一名上尉连长法勒.霍克利在雪马里之战中被志愿军俘虏,后来被中方释放。
但是此君随后回国一路高升,最高时任北约盟军总司令。他曾经说过:我打了一辈子仗,见过德国兵、苏联兵、美国兵和中国兵,我最欣赏的还是中国兵,我真心地赞美他们!
精神受到了严重打击的这些军人,他们日后作为高级将领的时候,会对对华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大都不会选择继续和中国对抗(甚至有国外军人说谁与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是脑子有毛病了)。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位香港籍中国参战士兵的回忆录里有清晰的描述,越南老百姓最初刚看到中国军队的眼神都是不屑和鄙夷的,后来就变成了顺服状了。
交手后真正让他们领教了中国的厉害,自从松毛岭战役后,越南真的是服了。民族的对抗一定要有人的亲身才能产生深刻的认识!
这个鸭绿江边的景区是一个休闲娱乐区,这里因为春节人并不多。
我下到了下面的木头平台上近距离观看江水,江面上有不少从上游飘下的冰块,说明江水温度不低。
我不知道是否这里的江水有封冻期,也不知道当年志愿军过江是否必须要有桥才能过去(我是指后期过江的,10月份过江的早期部队肯定需要桥梁,因为当时江面还不可能封冻。)。
之前我并不知道集安的过江点在哪里,但是我觉得一定能找到,一定会有标志物。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集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城市,志愿军过江点并不是那么好找到的。
我决定自己先找找过江点,就开车向西南方向(就是石碑的向右侧道路一直走)沿着江边的路溜达。
车开了一段,到头是一个桥洞,旁边有一个介绍的牌子,停下车到处溜达。
原来桥洞的这个位置是“国内城”西门旧址。城门早就没有了,我理解这个桥是城门外的桥。国内城是高句丽的都城。
桥洞里有一些壁画,画的都是高句丽风格的古代涉猎图,两边都有。
桥的两边有一些收费冰场,这个封冻的河道其实是鸭绿江的支流,真正的鸭绿江主流在前方的半截地点拐弯了,这是从江水弯曲部延伸过来的一段支流,因为水流郁结所以可以封冻。
我沿江向远方看了看,基本上没有过江到朝鲜一侧的桥梁。
往回走,半路上看到这里是国内城西南角楼遗址。
其实,高句丽的古城早就没有了,这里只留下一些遗址,后面的旅游会逐渐看到,基本上有型的古代都城都荡然无存了。
我又开车回到了最初的那个石碑处,问了一个当地老人(特意问的老人,因为怕年轻人不知道),那个老人很明白似的马上指着远方说,那个大拐弯的地方就是当年志愿军过江处。
我先走着到了老人指的地方,看到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也没有桥,我想是不是志愿军当年架桥过去的呢?
我看到这里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此处一百米范围内不让照相。又看到远方沿江还有很远,我看见有不少私家车从这里开过去向远方驶去,决定自己也开车往前一直走看看到底有什么。这里的江中也有几只鸭子在徜徉。
随后我又返回到停车的地方,开车绕了一圈来到这里,发现这条路其实是禁行的,但是因为看见有车走,我也就违章开了过去。
走了一段,看到江边和之前差不多,都没有桥,照一张相,对面就是朝鲜了,朝鲜境内也有一条沿江公路很明显,这是之前的江对岸很少见到的。
又开了大约几公里的样子,看见对岸的朝鲜有一个工厂。我不知道是什么工厂,联想到之前不让照相的牌子,难道对面是军事工厂么?
后来我才知道,对面是朝鲜和中国的边境中最大的城市,朝鲜第六大城市——满铺!
继续走感觉望不到头的都是鸭绿江沿江公路,遂作罢不想往前继续了,见到一个路口就拐了下来,又走了一段看见一个环岛,这里有一个雕塑。
搜索导航发现离这里不远就是集安有名的“好太王碑”,决定结束过江点的游览去往好太王碑。
当时,我以为志愿军的过江点就是那个老人说的拐弯处(其实他指的就是有鸭子的那个地方)。但是后来回家后上网搜索,才发现我找的过江点完全错了。
真正的志愿军集安过江点在离集安市68公里的上游的一处铁路桥上,志愿军主要部队都是从那里过的江。
但是网络上也有说工兵架设了桥梁的说法,也就是说一部分兵力从铁路桥过的江,一部分是从架设的桥过的江,还有一部分甚至淌水过的江。
但是架桥和淌水过江处是不是也在铁路桥附近呢?不得而知,有时候寻找一手资料需要时间和精力。
这次失败让我付出了点代价,但也让我吸取了一个教训,那就是如果到了当地拿不准,还是需要多种渠道多打听多上网搜索,因为我回来才搜到答案为时已晚。
以下为了弥补遗憾,我特意引用网络上另一个旅友的图片来补充一下这个遗憾:
志愿军过江处,是我之前走的那条路继续向上游行驶最少50公里的样子,有一个铁路桥,对面是朝鲜的第六大城市——满铺。
满铺临江有一个朝鲜的水泥厂,我不知道我刚才照的是不是也是一个水泥厂,总之,满铺还算是一个工业为主的城市。
集安鸭绿江大桥建成于1939年,也是日本人建的,旁边依然有一个炮楼,不过这个炮楼据说不小,一共四层,甚至还能进去参观。
1950年10月11日,志愿军从集安鸭绿江铁路大桥最先秘密入朝,1950年10月25日7时抗美援朝第一枪打响。
军事是最能体现一个团体智慧和实力的试金石,因为军事是生死相搏,就像孙子兵法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个政党在军事上有智慧,经济和治国是一样的,就像聪明人干什么都会干好一样。
最后,列出从集安(辑安)入朝的志愿军部队番号,来弥补没有找到过江点的遗憾吧(数据来自网络):
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辑安(集安)过江入朝部队序列
1950年10月16日18时,第42军先头侦查部队,由侦查处长孙照普带率领,从鸭绿江铁路桥过江入朝。
16日深夜,第42军第124师第370团,由副师长兼参谋长肖剑飞率领,过江入朝。
10月19日晚,第42军(军长 吴瑞林、政治委员 周彪)
第124师(师长 苏克之、政治委员季铁中)为先头梯队,军前指挥所为第二梯队;
第126师(师长 黄经耀、政治委员车学藻)为第三梯队,第125师(师长 王道权、政治委员谭文邦)为第四梯队,依次从铁路桥过江入朝。
同时,从水下桥过江入朝的部队是:
军属炮兵团为第一梯队;炮兵第8师(师长 王珩、政治委员 李振邦)为第二梯队;
军后勤车辆为第三体队;第124师、第126师、第125师的车辆与本师部队同时分别从水下桥通过后,再各尾随其本部队。
10月22日黄昏,第38军(军长 梁兴初、政治委员 刘西元)第113师,由师长江潮、政治委员于敬山率领,过江入朝。
随后,第112师由师长杨大易、政治委员李际泰率领,过江入朝。
10月24日晚,第38军第114师由师长翟仲禹、政治委员李伟率领过江入朝,其中,第340团是志愿军中唯一的涉过没胸的江水过江入朝的部队。
10月26日晚,第50军(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第148师、由师长白肇学、政治委员 陈一震率领,过江入朝。
1951年4月中旬回国,在安东、凤城休整。7月4日从安东再次过江入朝。
11月6日,铁道兵第1师由师长刘克、政治委员郭延林率领过江入朝。
11月7日,第20军(军长 兼政治委员 张翼翔)下辖
第58师(师长 黄朝天、政治委员 朱启祥)
第59师(师长 戴克林、政治委员 何振声)
第60师(师长 彭飞、政治委员 杨家保)
第89师(师长 余光茂、政治委员 王直),过江入朝。
11月19日,第26军(军长 张仁初、政治委员 李耀文)下辖
第76师(师长 陈忠梅、副政治委员 孙芳圃)
第77师(师长 沈萍、政治委员 魏伯亭)
第78师(师长 齐聚安、政治委员 张健)
第88师(师长 吴大林、政治委员 龚杰),过江入朝。
1951年2月15日,铁道兵第3师,由师长龙桂林、政治委员徐斌率领,过江入朝。
1953年1月22日,第1军(军长 黄新廷、政治委员 梁仁芥)下辖
第1师(师长 罗坤山、政治委员 刘佩荣)
第2师(师长 游好扬、政治委员 栗光祥)
第7师(师长 吴子杰、政治委员 戴金川),过江入朝。
(苏增昌 整理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