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独立自主"四个字,成了中法高层会晤的高频词汇。
5月5日,中方最高领导人抵达法国,展开国事访问,却没想到这次看似"走过场"的外交之旅,竟折射出如此多的战略考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法两国虽然远隔万里,意识形态迥异,但在 "独立自主"的旗帜下,60年里始终惺惺相惜。
当年戴高乐将军力排众议,率先承认新中国,开启了中法关系的新纪元。如今,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双重夹击下,国际形势风云诡谲,一些人的心思也变得七上八下。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中法隔空喊话:"独立自主",这四个字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大国自信,不信邪
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波三折。乌克兰战事迟迟未决,国际秩序岌岌可危,各国的战略博弈此起彼伏,让人眼花缭乱。
在这种大背景下,法国能在众多西方大国中,独树一帜,高调欢迎中国领导人,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可嘉的表现。
一个联想不免浮现:2003年,德法俄三国在伊拉克问题上联手对抗美国,一时间舆论哗然。很多人将其解读成是对抗美国一超独大的反击。
20年过去了,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姿态依旧。这种 "不信邪"的大国风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作风,不正是其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在法国看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站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对各国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才是大国应有的格局和气度。
文明互鉴,其利断金
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独善其身,闭关锁国。恰恰相反,中法之间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为世界注入了一股暖流。
这次访法期间,中方领导人不仅和法国总统进行了亲切会晤,还和普通民众进行了广泛接触,其中就包括参观马克龙的家乡、品尝地方美食等文化交流活动。
双方在经贸、科技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特别是宣布启动第四轮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开展22个合作项目,其中11个直接惠及青少年。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在谈到彼此文明时,都流露出由衷的钦佩之情。在马克龙眼里,中国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着眼长远发展"的东方古国。而习近平也盛赞法国是一个"伟大的、充满创造力的国家"。
文明没有高下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尊重差异,理解多元,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这是中法关系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中法虽然隔着遥远的距离,却心照不宣地践行着这样的理念。正如法国学者所言:"中国文明从不把自己的价值强加于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回望60年前,中法建交充满了戏剧性。当时,美苏争霸如日中天,"三个世界"的理论甫一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是什么力量,让这对 "不太可能走到一起"的伙伴携手同行?归根结底,是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孜孜以求,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中,中法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大国胸襟,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此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当口,人类社会何去何从,中法责无旁贷。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过时逻辑。
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伙伴精神,拓展务实合作,管控分歧矛盾,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结语:
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引用了中法两国先贤的话:
中国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则说:"最宝贵的是,在人群中,依然听从自己心灵的呼唤。"
60载风雨兼程,中法携手前行,不仅因为利益的交汇,文化的融通,更因为坚守独立自主的价值追求,不随波逐流的进取精神。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问,中法携手同行,必将继续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