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融合研究之二

烽火台

平等之于价值观的意义,就在于解除专制社会套在人类身上的枷锁,彻底解放人性、释放个性,建立开放和谐的现代社会,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改善人的社会处境,实现人类精神的自由奔放。

图片

近代以来,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社会,确立了以民主、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社会转型仍在进行之中。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虽然与时俱进地制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方针,把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等当代价值观的教育和施实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真正落实到14亿人的头脑中,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事实证明,与转变人的思想观念相比,挣钱和改善生活还真算不上难事。以中国人之聪明,四十年就几乎赶上了西方人的四百年,但身体比灵魂走得快,身体舒服了,精神却掉队了。

当代中国转型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社会观念和治理模式的建立,而治理模式的建立又是以思想观念的确立为前提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转变观念的任务也到了紧锣密鼓的时候。近代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是与生俱来、很难改变的,而欧洲人好象有平等的基因似的。实际上,对比中西社会的历史,两大板块的思想和社会发展是交错进行的状态,大致的脉络是一致的。欧洲早期社会有城邦民主制,算是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传统,至中世纪,也演变为等级制度,后来经过文艺复兴的突破,提倡天赋人权思想,加上不间断的社会革命和发展工商业,平等观念才又显现。

图片

中国的早期社会从思想文化到社会治理,也具有很大的民主平等成分,只是随着秦朝的建立,着力推行以郡县制为核心的专制制度,才逐步强化了社会的等级思想,至明清两朝而达到极致,牢牢地捆缚了社会和人群。当今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主动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平等思想,让国人能认清自身文化中蕴含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成分,以便有效对接中西文化,为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汇提供已有的思想资源。

一、上古神话中的平等思想

人类虽不知道来处,也不知道去处,但已知的经历大致是相同的。目前人类最突出的两大文明:欧洲文明和中华文明,也具有大致相同的发展脉络。《荷马史诗》和《圣经》记载的欧洲神话,和《二十四史》记载的中国神话,内容和精神几乎是相同的,说明人类文明在起源的时候,由于人的生活环境大致相同,虽相互隔离,其内涵和特性都是大致相同的。

图片

原始部落生活的平等性,已经得到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充分证明,这里不再赘述。单从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达的思想来看,中国古人具有完全的平等观念,同时具备改造自然、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等多种优良精神。

上古神话中传达平等观念最突出的要数《后羿射日》。话说天上有九个太阳,给人间带来光明和热量。开始时每天出来一个,轮流值班,后来大家想每天都出来照耀大地,结果天上就出现了九个太阳,由于光线太强,把大地都烤干了,人们无奈,只好推举后羿把多余的太阳射下来。后羿弯弓搭箭,连续射下八个太阳,只留一个照耀大地,从此以后,天上就只有一个太阳了。

神话这个东西不能用现代科技去验证,因为搞不好会弄假成真。真假之事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重点是故事中传达的想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的三种思想观念:一是轮值观念,二是共治观念,三是独裁观念。从神话故事本身的内容来看,既然是太阳照耀大地的天字一号大事,人们总要给他们的工作方式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从工作效果看,当然是轮值最好,每天出来一个,又有新鲜感,精气神又足,万一哪个生病了,也不影响工作。九个都出来一起管事,就容易过热和生乱,最后人们熬不住热度,把其中的八个搞死了,这对双方都不好。据说天帝为此发怒,严厉惩罚了后羿:死了八个儿子谁不心疼呀!剩下的一个太阳孤零零地悬在天上,没人说话、不得休息不说,还有能量耗尽、没人接续的危险,到时候大地一片黑暗,75亿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知道咋办呀!

图片

这个神话反映的其实是中国古人对现实社会的记录和思考。从原始部落到禅让制,管理模式必然是从轮值过渡到了独裁,中间经过了部落与部落之间和部落内部强人之间的争夺,史书记载的黄帝与炎帝、共工与蚩尤等部落之间的战斗传说,传达的就是这方面的信息。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完成了九个太阳到一个太阳的演变过程。中国社会的这一路径,与欧洲社会如出一辙。

从上古神话传达的情绪看,书写者还是热切地怀念九个太阳轮值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显然是社会治理的公平性、合理性体现得最好的时代。曾经有一段时期,中国人极度怀念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并有掌权者呼吁要推行彼时的社会管理制度,就是现代人推崇古人理念的一种表现。

图片

《后羿射日》反映出的三种社会治理观念,哪个最为合理,是不言自明的,不需要长篇大论地去说教。同时记录的《女娲补天》,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抗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反映的是为了理想和目标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夸父逐日》,反映的是中国古人的探索精神,鉴于对自然界的好奇,为了一探究竟,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二、周易中宣扬的平等思想

《周易》是百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智慧所在。诞生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是从周易中汲取智慧的。有人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和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与周易的内容联系起来,看起来也蛮相吻合的。天下的知识本来就有相通之处,大致意思一样,也没有什么神奇之处;真正神奇的是计算机不但能计算数字,还能打字、制图、联网、做电影、玩游戏,这些就不是我们的古人能够做到的了。

图片

《周易》的基本思想立足于阴阳二极,主要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将世间的事物理解成阴阳和合变动的状态。当然,以今日的知识观之,这只是理解世间万物的一种思维模式,类似于马克思的矛盾论。阴阳二极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渗透和转化。《周易》的太极图准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周文王演八卦为八八六十四卦,应用的是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原理,古人为了创造知识,也真花了不小的功夫。根据六十四卦的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情况,文王依次对各爻赋予了卦辞。实际上,这些卦辞,应用的是赋比兴等手法,根据各自出现的位置给予相应的说法,讲的是人们生活中的体验和道理,没有多少神秘之处,只是由于语言过于简古,不好理解罢了。经过历代学者的注释和解读,所表达的内容已经很清楚了。目前各地成立的周易研究会,多半不从正面研究其内容,而是故意夸大其神秘性,越研究越离奇,五里云雾,迷惑大众,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至于社会上用《周易》去算卦,周易的文字和图形模式的确也能承担起这一职能,愿意算的就去算一算,聊作参考,也不打紧,但如果对推测结果执迷不悟,那可是要坏大事的。

图片

《周易》中所表达的阴阳和合思想,既符合人间事理,也符合整体宇宙观。它把事物分为阴阳二极,用阴爻和阳爻做标识,也并没有表达二者的先后和上下次序。也就是说,在《周易》中,阴和阳是平等的。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是有全阳和全阴组成,代表事物的两极,是六十四卦的门户。从《周易》的原文来解,乾坤并列,是平等的。后世有人解读为主次思想,最早是商代的《归藏》,反而把坤卦排在第一,表达的是商代人们对土地的重视;后来撰写的《易传》(据冯友兰先生推测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解读《周易》的《系辞·上》里面,始解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把乾卦排到了前面(见《周易精解》,王玉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目的是突出天和君主的权威,建立等级社会。但从源头上讲,《周易》是没有上下尊卑这些意思的。

解读《周易》六十四卦蕴含的思想,所传达的就是阴阳交合互动的事理,根本没有等级观念在里面。中心卦象的乾卦,讲的是事物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而坤卦讲的是始生、安定和柔顺的内容,与坤卦相辅相成。乾为阳、天、父、刚,坤为阴、地、母、柔,《周易》认为是二元平等的(见《周易精解》,王玉德著),没有高低、贵贱、上下、先后、大小之分,只是后来的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需要,曲解了经义。

图片

最能体现《周易》平等思想的,是乾卦中的七个爻辞。先简单解说一下:

(一)初九:潜龙勿用。解读:想拥有不平凡的人生,但还处在修炼阶段,不宜出山。

(二)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解读:修炼初成,可以下山暂露锋芒了;如果见到大人物,以自己的身手,足以得到赏识和重用。

(三)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解读:不能因为下山了就荒废功课,要深知功夫不进则退的道理,日夜精进;必须具有忧患意识,这样才不会有所差错。

(四)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解读: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就把握好时机,一展身手吧;放心,不会有啥问题的。

图片

(五)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解读:你的光芒被更大的人物发现了,并召见了你;你得到了信任与重用,这是你光芒最耀眼的时刻,就象飞龙在天翻云覆雨一样。

(六)上九:亢龙有悔。解读:你的发展已经到了顶端,应该要开始重点思考各种禁忌了:什么功高盖主、权大欺主、才大压主等等,都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才是生存之道。

乾卦是反映事物一直上升和成长的卦象,事情发展到六爻,已经提醒人们要考虑回头了,所谓物极必反,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他卦象都是六爻即止,唯独乾卦另外增加了一爻,叫“用九”,卦辞曰:见群龙无首,吉!《周易》的平等思想就从这里体现出来了。

图片

该卦辞的意思各学者的解释虽有语言上的细微差异,但主要的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顶端,经过反思和回头后,出现的应该是“群龙无首”的景象,实际上就是人人平等相处的意思。正如《道德经》第十四章所解“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其蕴含的意思就是民主和平等。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天子虽然代表天下维系一统,但名义大于实权,除了一些诸侯纷争的大事件,其他事情天子是不管不问的。分散的权力模式蕴含了更多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成分,不论是封建领主还是自由民,大家都保持了一份上古流传下来的血性和精神,这才有后来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壮志,否则,拿到明清两朝说事,除了皇帝嚣张一些,一应官员和百姓绝然不敢说出这样的话来!

图片

三、儒释道三家的平等思想

这里的儒,只能讲《论语》,不能讲程朱理学之类的东西。《论语》里是满满的平等思想,从来没有“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无论什么人,都应该受到一样的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的观点,没有平等思想,哪能说出这些话来?!

孔子与宰我论述为去世的父母“服丧三年”的事情,宰我说三年时间太长了,有一年就够了。孔子首先尊重宰我的选择,说只要你自己心里觉得舒服,一年也行。然后,他向人们说明了自己提议守孝三年的理由,就是父母生下儿女,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守制三年已经是最基本的了。这里面也体现了儿女和父母之间的对等关系,没有平等思维,不会象这样想问题(见《论语·阳货十七》)。

图片

孔子讲究周礼,处理与父母、长辈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强调要讲究礼仪,但这些礼仪是有规范的,不能随心所欲。《论语·八佾第三》:“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意思是,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说明孔子倡导的长幼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礼”是有具体规范要求的。“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诚来事奉君主。这些观念,属于社会组织和工作机构应有的秩序要求,放在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中也不过时,只要不极端强化,分寸还是把握得很好的。

图片

道家思想不刻意倡导等级观念,讲究道法自然。在涉及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中,道家强调阴阳转化、反者道之动,强调人要为而不争、柔弱处下、上善若水。意思是,不论人还是物,主动方的力量要懂得阴阳调和、谦虚守拙,不刻意突出自身的力量,做到“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洋洋5000言,最后归结为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人在世上行走,应该多去劳动创造,不要紧盯着现有的那点东西争来争去。多好的金玉良言呀!现在,我们的家庭内部、单位内部,有多少人具备这样的思想?又有多少人做到了这一点?只见到兄弟姐妹为了分割父母的几间草房打的头破血流,有的家庭为了分配拆迁款杀害亲人;单位内部为了一点小利益互相攻击,搞黑状、打黑枪,哪有一点同事情谊可言?老子的循循善诱,大家还是听一下吧!

图片

《道德经》传达的观念不仅没有等级,还平等的有点过分了。以水为标,柔弱处下,这是奉劝人们见了别人主动放低自己的姿态,对自己而言,有点自虐的意味,反而显得有些“不平等”了。个中含义,希望大家能够细心体会。

至于佛家,本身是以平等立论的,更用不着深挖细究。佛家倡导“众生平等”,这是人人皆知的。所谓“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佛家连一只蚂蚁、一个飞蛾都能关照得到,何况人哉!这些观念,都源于佛家的生命一体、生命轮回之说。

图片

佛家的平等观是非常彻底的,不但包括人类,还包括动植物在内;乃至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呵护有加。佛家物我一体的世界观和生命观,一直被后世学者所推崇。近代学者严复、章太炎等,晚年皆极力推崇佛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佛学倡导众生平等,而平等观的普及,正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号工程”,章太炎对此有专门的论述。

实际上,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华文化之主流,其原创版本并没有刻意提倡等级观念。作为学问,面向大众,反而突出的是平等和民权思想,只是由于专制统治的反复强化,才走到今日这样的地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从原版典籍中汲取营养,正本清源,去伪存真,发掘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资源,为中国社会的加速转型添砖加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