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属于南亚语系的民族包括佤族、德昂族、布朗族,以及京族,前三者属于接近卡西-克木语族的佤-德昂语支,相关民族均居住在云南南部;京族居住在广西。除了这四个认定的少数民族,国内还有少数未识别民族,使用的语言也属于南亚语系。
▲中国属于南亚语系的民族或族群,绝大多数居住在云南西南部地区,少数居住在广西。
-
京族
中国的京族来自越南主体民族,16世纪从越南迁来(海防涂山和广宁一带),京语即越南语,但普遍能够说汉语以及所在地区的方言。京族大多数居住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巫头村)、万尾(万尾村、万西村、万东村)、山心(山心村、贵明村)三个海岛,俗称“京族三岛”。京族目前约3.3万人,多以边贸、旅游、水产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是具有浓厚海洋和贸易特色的少数民族。三岛之外,还有数千京族人居住在东兴市各乡镇和钦州市。2023年,三岛上的京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比全广西平均水平高5500元左右,京族也是中国整体上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京族三岛位于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市江平镇,共有6个行政村,目前岛上的居住人口约2万多人,三座岛屿通过围海造田和筑堤引水,已与大陆相连。
-
佤族
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历史上被称为“百濮”,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其中佤族、德昂族目前是跨国境民族,除了在中国,亦居住在缅甸北部。中国的佤族人口约43万,缅甸佤族人口估计在60万以上。中国有两个纯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云南省普洱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云南省临沧市),三个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合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云南省普洱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云南省临沧市)。
缅甸佤族多居住在佤邦,该地区名义上属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目前佤邦人口约55万,70%为佤族,剩下的包括汉族、掸族、拉祜族等。佤邦控制区目前分为两个部分,北佤靠近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受到中国影响强烈,南佤靠近泰国,受到该国影响较大。
佤族的主要宗教包括传统自然崇拜、基督教、上座部佛教,大部分佤族受到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影响。山下靠近傣族聚居区的佤族,接受了上座部佛教,但历史也较短,只有一百多年。20世纪后,美国浸信会将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今天约2万佤族人信仰基督教,分布在沧源县和相邻的缅甸佤邦一带。
中缅的佤族聚居区,范围大致在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过去曾被称为阿佤山,这片山区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但平均海拔达到1300米,气候宜人,既无严冬,又无酷夏,只有“干季”和“雨季”之分,呈现明显的亚热带的气候特征。
▲沧源佤族自治县,隶属于临沧市,位于阿佤山的腹地,全县85%的人口为佤族,当地拥有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等景点。
▲西盟佤族自治县,隶属于普洱市,全县75%的人口为佤族。
▲沧源县的翁丁老寨,作为佤族村寨而闻名,当地也是佤族传统文化保留最浓厚的地区。目前翁丁村已经建立新寨,老寨主要用来保留传统文化和开展旅游,目前该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许多人住在新寨,平时在老寨工作。
-
德昂族
德昂族,旧称崩龙族,1985年改为现名,在中国约2.2万人。德昂族的传统聚居地包括三台山德昂族乡(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缅甸的德昂族人口在60万以上,聚居地区位于掸邦北部,当地设立有德昂自治区,覆盖了部分德昂族地区,该自治区目前由崩龙邦解放阵线及其领导的德昂民族解放军控制。
德昂族聚居区靠近傣族(傣那人,德宏傣族,也即缅甸的掸族),受到傣族影响较大,主要信奉上座部佛教。德昂族民间热衷武术,梅花拳即来自德昂族传统武术。
▲三台山德昂族乡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旧称潞西市)的中部,是全国最大的德昂族聚居区,集中了全国1/5的德昂族。
-
布朗族
布朗族,绝大多数居住在中国境内,包括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市和保山市,相关的聚居区有: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临沧市)、摆榔彝族布朗族乡(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茂兰彝族布朗族镇(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忙怀彝族布朗族乡(云南省临沧市云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
布朗族目前总人口约12.7万,相比于德昂族,布朗族居住地更靠近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傣仂人,与老挝、泰东北人接近),受到影响较大,普遍能够说傣语(傣仂语),信仰上座部佛教,村里建有佛寺。但传统的自然崇拜仍然在布朗族信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佛寺等建筑风格能够看出傣族的影响,但仍然保留自身鲜明的特点。
布朗族以种茶闻名,布朗山、景迈山等地是云南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其中景迈山已于202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茶林和茶文化成为这片山区的核心价值,布朗族是景迈山的重要民族,他们和山上的傣族共同培育了景迈山的千年古茶林。
▲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区,当地60%以上的人口为布朗族。
▲布朗族是我国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茶叶在布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茶叶不仅是一种饮料,也可做菜。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山区中许多村寨以茶闻名。
▲位于普洱市下辖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202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山上有布朗族和傣族两个民族,传统上傣族多居住在平坝地区,此处的高山傣族村寨较为少见。景迈山以古茶林和茶文化著称,共有14个村落,海拔在1200米以上,气候舒适,当地拥有占地面积2.8万亩的景迈山万亩古茶园,开辟和种植历史超过千年。
▲景迈山的主要村寨,其中翁基、芒景等村均为布朗族村寨。
▲景迈山的布朗族村寨:翁基,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傣族接近,屋顶上的装饰有所差异。
▲布朗族多信奉上座部佛教,寨中建有佛寺,建筑和布局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
国内具有争议的南亚语系族群
除了以上四个民族,中国还有俫人使用的语言也属于南亚语系,总人口约4000,居住在广西、云南、贵州交界处,是分布最靠北的南亚语系语言之一。俫人目前划为仡佬族(仡佬语属壮侗语族),但俫人使用的俫语或巴琉语属于南亚语系卡西-克木语族无疑,与佤-德昂语支有所差异,与布赓人、莽人的语言组成了莽语支,后两个族群多居住在云南红河、文山两州,目前分别归入彝族和布朗族。
此外,国内说南亚语系语言的还有克木人、昆格人、曼咪人,均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语言方面都属于卡西-克木语族,克木语属于克木语支,昆格人、曼咪人属于佤-德昂语支,目前均归入布朗族。但由于居住地远离传统布朗族地区,他们的生活习俗等方面受到平坝地区傣族等其他民族影响,与一般的布朗族人有差异,语言也难以互通,因此部分人士并不认同布朗族的身份。
▲使用俫语的村寨位于广西百色市下辖的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交界处的几个乡镇。
-
其他:当代港澳台的越南人、越南语社区
目前在台湾的越南籍人士约30万,包括配偶、学生、劳工等,相互之间用越南语交流。
香港的越南语社群并非单纯来自越南京族,其背后涉及20世纪70年代船民等复杂的历史问题。2000年7月,随着最后一个难民营关闭,1400名滞留香港的越南人领取香港身份证。来自越南的难民和船民内部组成非常复杂,涉及到华人、京族、天主教徒、佛教徒、南越支持者等多种身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来自越南的移民及其后代逐渐使用广东话、普通话,越南语在日常生活中已很少使用。伴随融入社会,一批越南背景出身的人士,也成为了香港各行各业的精英。
关于20世纪后期究竟有多少越南人取得香港居留权,目前尚无精确统计,更不用说其中具体的民族、宗教、政治立场等情况。至少数万人,且成分复杂的越南难民融入香港的过程漫长波折,这一群体的就业、治安、国家认同等,一直是那段历史遗留的敏感话题。
除了越南难民,目前,在香港工作的越南籍人士也无确切统计,不同口径下,数百到5000不等。受到签证政策的影响,相比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在港越南籍人士较少。
澳门有大约7000越南籍人士在当地工作,高峰时达到2万人,仅次于菲律宾籍,多从事一般劳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