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49年12月,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
历史上中国气象局的地位可不低,曾坐拥北京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成都气象学院三大直属高校,这三大院校可是当时有志于从事气象事业的天下学子的不二之选。
时移世易,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历次改革调整,中国气象局的这三所直属高校,也今时非同往日,陆续经历了消亡、吞并、更名、升大等一系列变化,去“气象”化尤为明显。
如今三所高校,只有两所尚在,且都将校名中“气象”二字摒弃了,着实让人五味杂陈,令历届校友倍感失落。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一一细数下这三所高校的前世今生和当下发展状况。
❶
严格意义上说,北京气象学院是中国第一所气象行业的专门学校,也是新中国气象教育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其意义不可谓不是开天辟地,其首发优势特别明显。
自1955年建校以来,一大批气象专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从这里奔赴祖国各地,1960年改建为北京气象专科学校,1984年正式升格为了北京气象学院,成为中国气象局的掌上明珠。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建校之始到1991年,北京气象学院共培养了包括中专生、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在内的各类人才达8000多人,发表论文、专著等近400篇(部),获国家自然科学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达8项。真可谓是成果累累、成就卓越。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99年,北京气象学院戛然而止,停止办学,成建制地并入了南京气象学院,转瞬之间就隐入了历史的尘埃,连同它的名字一道,成为了那个时代大家共同的记忆。
北京气象学院毕竟是一所中央直属的专业含金量极高、行业首位度极高、京城影响力不小的首都院校。一下子,毫无声息地被南京气象学院整体吞并,这在北京高教史上,乃至中国高教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一所北京的高校被南京的高校吞并,一所京城的高校被一所地方的院校兼并,究其原因,着实无法考证。但它确实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也创就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孤例。
而这也注定成为了北京气象学院历史上的一大问号,同时也成为南京气象学院历史上的一大传奇。
合并之后,北京气象学院转设为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2011年又更名为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成为了气象部门的高等教育培训机构、国家级气象管理干部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气象部门大型文献资料中心,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北京分部。
关于南京气象学院,“原古”小编在前文《南京气象学院,永不磨灭的大学“番号”》中已经系统介绍。本文着重补充一些未写到的内容。
稍微知道其历史的,都知道它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外加竺可桢、涂长望等中国气象学开山鼻祖的力挺,其在国内声望可排第一。
它号称“气象黄埔”,是国家气象局直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唯一一所成为全国首批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等完整高教体系的高等院校,也是唯一一所全面继承历史衣钵、再创气象辉煌的高校。
2017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双一流”高校名单,它的气象学已是国家重点学科,大气科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9个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更是闯进了ESI全球排名前1‰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京气象学院的大气科学荣获最高评级A+,排名全国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科学技术史、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获评B级。
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根据非官方统计,南京气象学院的大气科学再次获评A+,再次排名全国第一。
特别是1999年,它吞并北京气象学院之后,其整体实力猛增,开始着手学校升格更名大学的工作,当时摆在南京气象学院面前的有三个选项:
一是要大气,更名中国气象大学;二是赶时髦,更名南京科技大学;三是独一份,更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据说当初南京气象学院选择了更名中国气象大学的选项,并且还得到了中国气象局的全力支持,凭借该校在气象行业的老大地位,这个名字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那时,冠以中国二字的大学更名申请,教育部已不再批复。此路不通,只好作罢。
若更名科技大学,则气象学院的特色无法保住,放至全国,科技大学呈批量爆发之势,势必会泯然众人。更名信息工程大学,至少是全国独一份的,辨识度也很高,最终学校选择了更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自此,南京气象学院在成立41年后,抛弃了“气象”二字,全面拥抱信息时代。
严格来讲,成都气象学院是行业中最早甩掉“气象”名称、最先更名“信息工程”的高校。
2000年左右,它就更名为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直到2015年升格为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就大学而言,要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足足晚了11年了。
成都气象学院在三所行业高校中,军事院校背景最为明显。1951年成立之初就是为军队培训西南地区气象技术干部,属于典型的军队编制。1953年才脱离军队体系,1954年更名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78年升格为成都气象学院。
不过它在2000年更名之后,发展显然就不在像以前那样纯粹了,特别是2001年吞并了四川统计学校后,它相当于成了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等多方共建的高校,有点偏向多样发展了。
相对于南京气象学院来讲,成都气象学院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就显得很舒缓,目前除了是“双非”高校外,也就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但它的地球科学、工程学和环境/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学科,而且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它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统计学评级为C。
客观来讲,它的王牌专业是大气科学,这是该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此外信息学科、经管学科也是它的重点学科。
关于其博士点授予情况,2024年显然是取得了重大突破。
今年7月31日,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荣列获2/3及以上同意票的申请单位,也就是说它大概率成功晋级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而且根据公示结果,它将获得“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博士零突破。真是可喜可贺的大事!
抛弃行业命名,迎合时代潮流,这不仅是气象类大学的一致行为,更是很多其他行业高校的一直选项。
此前,“原古”在《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15所高校,坚持不“改名换姓”的还剩几所?》一文中也有专门的介绍过。这是行业发展的悲哀吗?显然不是,这是对发展路径的一种选择罢了。
虽然很多人念旧,很多人有诸般不舍,很多人会觉得是在割裂传统、无视历史。但从大势来说,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大量高校图存图强、做大做优的必然选择。
衷心祝愿北京气象学院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发展下去,再图时机,东山再起。
衷心祝愿南京气象学院能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新时期高扬“气象黄埔”的行业大旗,再接再厉,继续做气象行业的高等教育的“定海神针”。
衷心祝愿成都气象学院能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新阶段,在申博成功的新起点,在西部发展的新时期,继续发扬优势,做强主业,做大基本盘,唱响“气象”冲锋号,在大西南为气象行业再立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