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讲到甲骨文逐渐消失,但文字在青铜器上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由于青铜器制造成本高,使用者的身份都很尊贵。如果把青铜器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明显是很不现实的。
文字的应用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脉络:最初是与神灵和先祖沟通的工具(代表神权),到西周演化为诸侯与君王的沟通工具(代表王权)。
图片
仪礼简,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文字的应用在春秋时代开始扩散。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竞争的需要,诸侯国将文字开始用于各国内部中央对地方进行管理,这也就是文书行政和法令颁布的开端。
另外,“士”阶层的出现,对文字使用需求更高。诸子百家的形成就是汉字广泛传播的象征。
而且从考古上看,到战国末期,平民已经广泛使用文字了。
图片
简牍 云梦睡虎地秦简 黑夫家信
比如云梦睡虎地出土的黑夫家书,是秦国普通士兵黑夫和京兄弟二人给大哥的一封家书,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家书。由此看那时文字已经相当普及了。
所以,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载体来担负文字普及的重任。这个载体要符合大量使用的要求:便于运输、耐磨、方便携带、造价低廉、取材广泛等等。
图片

王杖简,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内容为赏赐70岁以上老人王杖的有关诏书律令,载录汉代尊老、养老的政策和实施情况。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经过长期探索,古人找到了汉字在当时条件下能够最广泛使用的载体——竹子和木头。
被削成狭长的竹片或者木片,被称为’简’,比较宽厚的则被称为“牍”。
一般情况下,简多半是用竹子制作的,而牍多半是用木头制作的。
简牍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载体形式,造纸术发明之前一直在使用。

图片

乌程汉简

但竹简和木牍,分别有着不同的书写用途。我们今天先说说木牍。
用比较宽的木版写的叫“版牍”,一块版牍上面写的字比较多。用于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牍的大小也无严格规定,有时将面积稍小的牍称为“札”,而面积更小的牍则称为“笺”,也称信札、信笺。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
这些源于简牍的词汇至今仍在被我们使用。版牍最长的约三尺,多用于书写国家法律文书、条令,故有“三尺律令”之说。

图片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1975年湖北睡虎地出土秦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51枚竹简,置于墓主人“喜”的腹部前。因开篇有“为吏之道”四字而得名。纵观简文,其内容主要叙述的是秦代为官从政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湖北省博物馆收藏

觉得不错,转发给朋友或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