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疆域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是指国民党执政的政府,简称“国民政府”,也是中华民国内继北洋政府后第二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全国分为35个省,另有外蒙古和西藏两个地方,国土面积约1116万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约5.4亿。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国民政府的国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由被孙中山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第一人的陆皓东设计。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由青、白、红、三色组成、单就色彩而言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以及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

青天白日国徽

国民政府的国徽为“青天白日国徽”,青天白日国徽是以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蓝本制作,国徽中的青色象征天上的青天广阔无边,白色代表中华民国全体,白日旁的十二条曙光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一天的十二个时辰。

民国政府的国歌为《三民主义歌》,三民主义歌原为广州黄埔军校校歌,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对该校师生的训词、歌词为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口气看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22年历史全过程,想要说清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还得从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讲起。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出生于今广东中山市的一个普通家庭,12岁时,因他的哥哥孙眉在檀香山经商致富,遂资助他在香港学医,后成为西医医师。

1895年,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清廷的狂潮,而孙中山在看到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后,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

当时,孙中山认为清朝重臣李鸿章不同于一般的官僚、而是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于是他北赴天津、渴望能见到李鸿章,来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但孙中山来到天津后并没有得到李鸿章的接见,反而在天津看到了清朝官员的腐败,使其思想发生了转变,于是,孙中山远赴夏威夷檀香山,并在哥哥孙眉及海外华侨的资助下取“振兴中华”之意,创立了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这是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从而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

到了1905年,孙中山的兴中会与黄兴的华兴会合并成立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此后,孙中山和黄兴率领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镇南关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起义虽然皆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却给予清廷沉重的打击,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911年,革命党人再次发动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在短短数月里,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先后有17个省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此时,清朝在位的是末代小皇帝溥仪,而朝政大权却被北洋军领袖袁世凯掌握,袁世凯是如何掌握清朝朝政大权和北洋军、以及北洋军的由来,可以看下上集北洋政府。

袁世凯

当掌握清朝大权的袁世凯面对武昌起义的危局时,他一面命令北洋军向革命党人发动攻势,一面为了换取利益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从而形成了南北议和的局面,然而,南北议和谈判数月一直没有达成,革命党人不能坐视新政权无人主持,于是,刚刚从清朝独立出来的十七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将国号由“大清”改为“中华民国”,以“南京”为临时首都,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自此,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但这就引起了袁世凯的不满、随即通电反对共和,表示要为清朝奋力战斗,孙中山无意与袁世凯决裂,他在就职临时大总统后与袁世凯密约,若袁世凯能使清帝溥仪退位,就让他担任大总统。

清帝退位

于是,袁世凯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于同年2月12日以逼迫清帝溥仪退位的方式,换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自此,享国296年传12帝的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清朝。

2月13日,孙中山依约辞去临时大总统,并让位于袁世凯,孙中山辞职后于同年8月将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建立,中华民国正式进入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时代,因此,此后至1928年间的中华民国被称为“北洋政府”。

这里要讲一下,很多人分不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这三个的区别,其实非常简单、中华民国是国号、简称民国,在他之前国家的名字叫清朝、在他之后建立了新中国。

在中华民国内,不同派系组建的政府,我们称之为北洋政府或国民政府,比如说北洋政府就是由北洋军阀这一派组建的政府,由于它的首都在北京,所以又被称为北京政府、或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就是国民党这一派组建的政府,由于它的首都在南京,所以又被称为南京国民政府,由此,中华民国可以分为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统治时期。

首先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当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就任大总统后,为建立独裁统治、并为帝制做准备,不但镇压以孙中山为首的各党派势力,还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认为是袁世凯所为,遂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此战,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

袁世凯复辟

1915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为取得日本对复辟的支持、遂与其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同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将国号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并准备在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但此举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反对。

蔡锷

1916年1月,蔡锷在云南组成护国军首义讨伐袁世凯,随即得到了孙中山等全国各省人民的响应,护国战争由此爆发,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未正式登基的皇帝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同年6月6日,袁世凯忧愤成疾而死,护国战争胜利结束。

北洋军阀

袁世凯死后,他的部下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内部由此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这三大派系先后控制着中央政府。此外,除了北洋政府控制着中央,在地方上、晋系军阀阎锡山占据山西、滇系军阀唐继尧占据云南、桂系军阀陆荣廷占据广西等等,这些人表面上仍接受北洋政府的支配,但实际上各自为政、甚至有时还互相交战,中国由此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我们先来讲在北方控制着中央的北洋政府,当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和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以及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争夺北洋政府的统治权爆发了直皖战争,此役,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联手击败了“皖系军阀”段祺瑞,战后,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洋政府。

直奉战争

但两系军阀因对胜利果实分赃不均,又在随后爆发了争夺北洋政府统治权的第一次直奉战争,此战,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以10万兵力,击败张作霖的12万奉军,从而完全控制了北洋政府。

两年后,张作霖经过扩军备战、实力大增,遂卷土重来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此战,张作霖以15万奉军击败曹锟和吴佩孚的20万直军,从而控制了北洋政府,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目光来到南方,就在北洋三大派系在北方为争夺北洋政府的统治权打的热火朝天、无暇南顾之际,南方各地方军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

其次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当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联合粤系军阀陈炯明驱逐了窃据广东的桂系军阀后,在广州被选举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但没多久,陈炯明因政见与孙中山不合,遂发动“六一六兵变”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孙中山被迫逃出总统府,乘坐永丰舰从广州来到上海,期间,蒋介石在616兵变发生后、急忙从上海来到广州永丰舰上,并在永丰舰上侍护了孙中山40余日,从而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从此,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孙中山乘坐永丰舰来到上海后,经过反思决定抛弃过去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的做法,遂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建议,按照俄共的模式改组国民党,并逐渐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不久,孙中山又在滇桂军队的帮助下,将粤系军阀陈炯明逐出广东后,回到广州建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孙中山创立黄埔军校

孙中山回到广州后,召开了国民党一大,大会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此后,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以蒋介石为军校校长,还在广州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其所属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经过数年的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势力不断壮大,为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

1925年,就在北伐的前夕,孙中山先生病逝、享年59岁,在汪精卫起草的遗嘱中、“孙中山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掌握行政权,蒋介石出任广州军事委员会委员、掌握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从而形成了“汪主政、蒋主军”的局面。

北伐军

次年,国共两党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开启北伐,由掌握国民党军事力量的蒋介石出任国军总司令。当时,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的三派力量,

一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战败逃到南方又占据河南、湖南、湖北的直系军阀吴佩孚,约有兵力20万人。

二是占据东北各省和华北等地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约有兵力30多万。

三是从直系军阀分化出来自成一派占领苏、皖、浙、闽、赣5省的孙传芳、有兵力20万人左右,而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只有10万人左右。

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已失尽人心,内部又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为北伐军提供了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机会。

北伐形势图

此役,北伐军先打吴佩孚、再攻孙传芳、最后击张作霖、各个击破、不到一年,北伐军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张作霖的军队、旋即控制了全国半壁江山。

然而,就在国共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汪精卫和蒋介石为争夺国民政府的统治权发生内讧,使北伐被迫中断,从而给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喘息之机。

三足鼎立

先是国民党领袖汪精卫,他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将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并成立武汉国民政府,由自己担任主席,而掌握着国民党军事力量的蒋介石深感武汉国民政府已脱离自己的控制,遂于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因此史称“宁汉对峙”。这时的中国出现了以蒋介石控制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政府和“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的北洋政府三足鼎立的局面。

宁汉合流

最后,在原西北军阀加入国民党后担任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的斡旋下,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在一致反共的基础上达成妥协合流,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从此,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民党唯一的政权。

就在宁汉合流期间,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一致反共,二人遂公开背叛孙中山国共合作的政策,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屠杀,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军在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的领导下,于8月1日发起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南昌起义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多次武装起义,最终在赣闽粤三省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其军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8年2月,汪精卫和蒋介石宁汉合流后,蒋介石倚仗着自己手里的军事力量,在将汪精卫等政敌排挤下野后,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成为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领袖。

4月,蒋介石在解决完内部问题后,联合原西北军阀冯玉祥、晋系军阀阎锡山、桂系军阀李宗仁,对奉系军阀张作霖发动第二期北伐,此战,蒋介石的国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大败奉军,直逼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

同年6月,张作霖见大势已去,宣布退出北京回东北,但在返回东北途中,因之前张作霖未能满足日本提出在东北享有的种种特权,日军便在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驶至沈阳皇姑屯时,用预埋的炸药将其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同年12月29日,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成为奉系军阀首领,开始统治东北,张学良统治东北后顺应历史潮流,他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宣布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将原先代表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更换为代表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史称“东北易帜”,张学良也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他的奉系军队被改编为东北军。

东北易帜标志着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同时也宣告了统治中华民国16年的北洋政府退出历史舞台,由国民党创建的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统治中华民国,蒋介石也成为中华民国最高统帅。

东北易帜后的民国形势图

1929年,东北易帜后,原来的北洋旧军阀退出历史舞台,反观国民党内部又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晋系阎锡山、桂系李宗仁、西北系冯玉祥的四大新军阀势力,而蒋介石为了确立个人独裁统治,遂以“裁军建设”为由、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三人皆不服从、由此引发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以及蒋冯阎李的中原大战,蒋介石最终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以及张学良东北军的支持下,一一战胜了各派军阀,从而在形式上统一中国。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援助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后方空虚之际、进攻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在蒋介石的指示下,主管东北的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整个东北迅速沦陷,“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这也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932年1月,日本为了转移九一八事变国际社会的反对视线,以及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的富庶区域,蓄意发动“一二八淞沪”抗战,最后迫使国民政府签署《淞沪停战协议》,协议规定、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布防、从而使上海门户大开,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条件。

末代皇帝溥仪

同年3月9日,日本侵占东北后,为了欺骗国际舆论,减轻中国人民的逆反情绪,遂扶持被军阀冯玉祥赶出北京的末代皇帝溥仪,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蒋介石

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又先后发动了热河战役、长城抗战、华北事变、绥远抗战,不但侵占了热河省全境、还迫使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停战协定》、《何梅协定》《察哈尔协定》、把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日本,然而,面对这种情况,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先后5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并在第五次围剿后,迫使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转战两年共经过14个省、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最终于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并在次年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以延安为首府。

长征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陕西省主席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来陕督战的蒋介石逼其抗日。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事后,张学良为表示负责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到达南京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将张学良扣留,从此,张学良开始了50多年的幽禁生涯。

12月26日,蒋介石被放回南京后、开始全面加速抗战准备,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还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来武装中央军。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挑起“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至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转变政策,实行全民族统一抗战。

蒋介石发表最后关头演说

7月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他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同时,蒋介石宣布对日作战,此后、蒋介石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在广大爱国将士的奋勇抵抗下,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并在武汉会战后,中国军队经过浴血奋战,歼灭日军15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从而使日军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期间,在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因受到日军威胁被迫迁都重庆。

八路军

8月22日,经过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中央红军改编为国军第八路军、在江西、福建等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军新四军,随后,八路军主力在朱德和彭德怀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不久,蒋介石默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此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与正面战场”互相配合抗击日军,在八年的全面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新四军总共歼灭日伪军125万余人,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汪精卫投敌

1940年,原国民政府主席及国民党领袖汪精卫,因屡遭蒋介石的打压,遂在日本的诱降下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成立汪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

美国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次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9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进行十年后,正式向日本宣战,不久,除了与日本保持中立的苏联外,英法等国也对日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同时美国加入二战后,不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还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向中国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

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而中国也进入了与美英苏共同领衔签字的四大国之列。

1月3日,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为了更有效地协调作战、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指挥各国军队在中国、泰国、越南和缅北境内对日作战。

中国远征军

同年3月,蒋介石应英国政府要求,抽调精锐组成“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在援英作战中,先后投入30余万兵力、在历时3年多的时间里,共歼灭日军6万余人,为东南亚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中国军队成为了亚太地区盟军的重要战略支柱。

开罗宣言

1943年12月1日,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反法西斯同盟将作战重心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

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

8月6日和9日,为迫使日本尽快投降,美军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约有20多万人死亡,从而加速了日本投降。

8月8日,苏联红军约150万人出兵中国东北,发动八月风暴对日本正式宣战,此战,苏军以伤亡3.2万人的代价共歼灭日军67万人,从而促进了日本的投降。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立即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与反法西斯同盟一起对日本进行最后的决战,抗日战争由此进入大反攻阶段和,

日本宣布投降

8月15日,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同一天,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9日9时,在南京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了日本投降书,这标志着历时14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9月3日则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受降仪式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共进行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双十协定

10月10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在重庆进行谈判,经过四十三天复杂而艰苦的谈判,国共双方最终达成《双十协定》,然而,就在和平谈判进行的同时,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却积极进行着内战的准备,他利用美国飞机和军舰将54万国民党军运送到内战前线。

外蒙

1946年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从此,中国失去了对外蒙的主权。

同年5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

6月,蒋介石在完成内战准备后,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长达近4年的解放战争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也自此结束。

国军

解放战争爆发后,国军总兵力约430万人,其装备大致为1/4美械、1/2日械、1/4国造装备。

共产党军队则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总数约127万人,其武器装备主要来自抗日战争时缴获的日军武器,同时,解放战争共经历了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战略决战三个阶段。

1947年7月,经过1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逐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解放军遂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人民解放军

到了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且武器装备日益改善、作战经验更加丰富,已经具有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阵地战,于是,中共中央从全国战局出发,决定由战略反攻阶段转为战略决战阶段,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使蒋介石赖以生存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并相继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全境、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

三大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下达全国进军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发起渡江战役,并于23日解放南京,这标志着统治中华民国22年由国民党组建的国民政府灭亡。接着,解放军攻占上海、 杭州、 南昌、武汉等大城市,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三万余人,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6月,渡江战役后,各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部署,分别向中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进军。此后,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了两广、福建、西南及西北等地区,而绥远、新疆、湖南、云南等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见势纷纷通电起义,最后,蒋介石见大势已去带领余部逃往台湾岛,其在大陆的独裁统治宣告覆亡。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自此,历时38年的中华民国,包含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宣告灭亡,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纪元,我是爱历史的胡小新,喜欢的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