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上古城金秋卫仓菊花展

扈学秋

聊城东昌古城的东关大街卫仓里面正在举办金秋卫仓菊花展。

在北方的秋天,没有丹桂飘香的细腻,却有着菊花飘香的坚韧与高洁。菊花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北国秋天的韵味,让每一个北方人都能在这片金黄的花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喜悦。

金秋卫仓菊花展,你去了吗?先了解下卫仓。

卫仓的来历

聊城,古时候叫东昌府,是明清时的北方军事重镇。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平山卫建指挥使司;宣德五年(1430年),增置东昌卫,扩运粮旗军,养牧军马达到50000匹。史学家言,一府城内设两卫,有史以来实属罕见。
卫仓,顾名思义,是卫的仓库。其实这里原来不是仓库,而是卫的指挥使司。卫是明代的军事组织,分京卫、外卫、护卫、仪卫等,设在东昌府的卫属外卫。平山卫除守卫和耕种外,永乐十三年(1415年),增加调卫所官兵轮换赴京、赴边关听命的任务,称京边两班操军;宣德六年(1431年),为解决运粮缓慢,改民运为官运,又给卫所增加漕运和仓储的任务,称运粮旗军。

清代卫所虽名称“沿明制”,但实际上卫所已发生质的蜕变。顺治三年(1646年)改卫军为屯丁,继而把屯田典给屯丁、屯丁税契变为私产。也就是由“既能守卫又能保证供给和兵源”的军事组织,变为种地交丁粮的农民。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撤平山卫并入东昌卫。据明清府志城域图标示,东昌卫地址先在南门里路西考院街东首路北,后移城隍庙街,平山卫并入后,也没有迁入平山卫官署的记载,继而撤卫、裁卫官。
卫仓,即平山卫并入东昌卫后改做了短时间东昌卫的仓库。乾隆版府志载,明及清初“郡(府)有广盈仓……并为转轮及屯卫兵食而设”;同时引用旧府志载,“广盈仓在府治东南……岁收州县存留米麦支给平山、东昌两卫官军俸粮”。另有说法,清朝卫所制退出军事任务后,存物更有限,也很难想象衰退的东昌卫会拆掉平山卫官署再建仓库,应该是旧有仓库损坏、把平山卫官署代做了一时的仓库。因此设了318年的平山卫官署名字就消失了,而后来改用的东昌卫仓库——“卫仓”名字传了下来。

如今,聊城古城区楼东大街路北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卫仓,它始建于明代,承载着明清时期东昌府驻军平山卫的重要军事功能。作为专门存放军粮和兵器的仓库,卫仓分为粮仓和兵器库两部分,见证了那个时代军事防御的严密与周详。
卫仓的原址位于仓街中段,历经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如今我们所见的卫仓是2013年精心重建的成果。重建后的卫仓工程占地6.6亩,规模宏大,其中地上建筑面积达181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也近1300平方米,充分展现了古代军事建筑的雄伟与庄重。
步入卫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木结构的黄色栅门,配以栩栩如生的兵卒塑像,显得气势磅礴,令人肃然起敬。大门右侧的石碑上,镌刻着重修卫仓的历史,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

走进院子,送粮老汉、打铁匠、卧牛的铜像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军卫的战斗、仓储、运输、农耕等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最中央的“斗”字方方正正地立在院子里,它不仅是粮仓的象征,更是古代农耕文明的缩影。
在卫仓的东南角,钟楼巍然屹立,作为卫仓站岗放哨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无数日夜的坚守与守望。楼上的那口重达666斤6两6钱的钟,寓意着重修卫仓后的五谷丰登和国泰民安。每当钟声响起,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古老而辉煌的历史。
东西两排厢房,分别是武器库和粮仓。武器库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代兵器,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军事科技的发达与精湛。而粮仓内则堆满了金黄的粮食,象征着古代军队的粮草充足,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恢复并重建“卫仓”,不仅深刻地弘扬了聊城历史上丰富多彩的军事文化,还将其最辉煌的历史阶段以实体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座作为明清时期军事重镇重要遗迹的卫仓,如同一部凝固的历史长卷,对于深入研究聊城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以及军事战略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卫仓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实物见证,更是聊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的重建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军事设施的严密与精细,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聊城人民在历史变迁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

卫仓也成为了聊城市民和广大游客了解聊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聊城古代军事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到明清时期军事防御的严谨与周密。通过参观卫仓,游客们不仅能够加深对聊城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在心灵深处激发起对这座古老城市的敬仰与热爱。
卫仓的重建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它让聊城的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也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菊花的文化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秋风轻抚的季节里,菊花,这自然界的精灵,悄然绽放于世,以她独有的风姿,诉说着一段段关于坚韧与高洁的诗意篇章。
她,不畏寒霜,不惧寂寥,于万物凋零之时,独自盛开,仿佛是秋日里最温柔的反抗,对岁月无情的一次优雅回击。菊花,以她那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诠释了何为“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傲骨,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她的色彩,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从淡雅的白到热烈的红,从沉稳的紫到明媚的黄,每一抹色彩都像是诗人笔下的情愫,含蓄而又热烈,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秋日的阳光下,菊花的花瓣仿佛被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辉,闪烁着智慧与希望的光芒。

走进菊展,仿佛步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每一朵菊花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她们或含苞待放,羞涩而含蓄;或怒放盛开,张扬而不失风度。菊花之间,相互映衬,彼此成就,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

菊花,这自然界的瑰丽瑰宝,不仅是大自然赋予的绝美风景,更是文人墨客心中那份不灭的寄托与情愫。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以菊为挚友,以菊为明镜,借菊之姿、菊之韵,抒发内心的情感与追求,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篇佳作。

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笔下流淌着对田园生活的无尽向往与热爱。在《饮酒》一诗中,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简单的两句,却勾勒出一幅宁静淡泊、物我两忘的田园画卷。在这里,菊花不仅是田园风景的一部分,更是诗人内心高洁品质的写照。他通过采菊的动作,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亲近,而“悠然见南山”则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菊花,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早已超越了花卉本身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符号。她以那淡雅的色彩、清新的香气、坚韧的品格,深深打动了文人们的心。他们借菊抒怀,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菊花的陪伴下,文人们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他们或漫步于菊丛之中,感受着那份淡然与宁静;或静坐于书房之内,品茗赏菊,领略着那份超脱与自在。菊花,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支柱,引领着他们走向更加高远的人生境界。

如今,再次凝视这秋日里的菊花时,或许能从中读出更多的深意与韵味。她不仅是大自然的宠儿、文人墨客的寄托,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带着这份来自菊花的启示与力量,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我们的智慧与勇气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菊花,这秋日里的诗,不仅美化了我们的世界,更丰富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带着这份来自自然的启示,继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诗词中菊花的不朽篇章

在诗词的长河中,菊花如同一抹淡雅而坚韧的墨痕,静静地铺展在历史的画卷上,以其独有的韵味和品格,成为了文人墨客心中永恒的寄托与象征。
每当秋风起时,菊花便以一种不张扬却难以忽视的姿态,悄然绽放于篱边、园角,甚至是那荒凉的野径旁。它们或紫或黄,或白或红,以那细腻而丰富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秋日图景。在陶渊明的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不仅是田园生活的点缀,更是诗人内心淡泊与宁静的写照。那轻轻的一采,仿佛是对自然之美的温柔触碰,而远处的南山,则成了心灵归宿的象征,让人在繁忙与喧嚣之外,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
元稹的《菊花》中,“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则描绘了一幅秋菊环绕屋舍的温馨画面。诗人以秋菊为伴,感受着岁月的流转与自然的馈赠,那份对菊花的偏爱,并非出于世俗的偏见,而是因为在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这份独特与珍贵,让菊花在诗人的心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则以菊花为喻,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诗中菊花盛开如黄金甲,香气冲天,不仅是对菊花外在美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力量的象征。那满城的黄金甲,仿佛预示着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让人在震撼中感受到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郑思肖的《画菊》则以画菊为题,赞颂了菊花的独立品格和高洁气质。菊花不与百花争艳,独自盛开在疏篱旁,那份孤独与坚韧,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一种超脱与自在。宁可在枝头抱香而死,也不愿被北风吹落,这份对生命的坚守与执着,让人在敬佩中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升华。
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则以重阳席上的白菊为题材,描绘了满园菊花盛开如金黄的景象中,那一丛雪白似霜的白菊,与今日的歌舞酒席相映成趣。这份独特与雅致,不仅让人在视觉上得到享受,更在心灵上得到一种慰藉与启迪。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美好,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生活中的每一处精彩。
李商隐的《菊花》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菊花的色彩和香气,以及其在陶渊明和罗含等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那暗暗淡淡的紫色,融融冶冶的黄色,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调色盘,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菊花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则是对其独特韵味和品格的最好证明。
诗词中的菊花,不仅以其美丽和韵味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更以其独特的品格和精神力量,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在聊城东昌古城的东关大街卫仓内,金秋卫仓菊花展正绚烂绽放,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菊花,以其坚韧与高洁的品格,不仅装点了这个秋天,更深深触动了每一个驻足观赏的心灵。
卫仓,这座承载着明清时期东昌府军事文化的建筑,如今在菊花的映衬下,更显得庄重而神秘。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承载了聊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菊花,则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品格,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桥梁,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底蕴。
诗词中的菊花,更是文人墨客心中永恒的寄托与象征。它们或描绘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淡泊,或抒发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或赞颂着菊花的独立品格和高洁气质。这些诗词不仅是对菊花之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如今,当我们再次凝视这金秋卫仓菊花展时,或许能从中读出更多的深意与韵味。菊花不仅是大自然的宠儿,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象征。让我们带着这份来自菊花的启示与力量,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我们的智慧与勇气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金秋时节,让我们一同走进聊城东昌古城的东关大街卫仓,感受那份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品味那份坚韧与高洁的诗意篇章。让菊花的美丽与韵味,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竹影花香 莫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