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群山环抱、崇山峻岭之间的紫鹊界,属于雪峰山脉中部的奉家山体系。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仅仅是其林木参天、奇峰俊秀、飞瀑鸣于前、祥云绕于顶,更是风光旖旎之外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文化。
紫鹊界梯田初垦于秦,盛于宋。如今,因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举世瞩目。于海拔500米到1200米之间,30到50度坡度以内,目测垂直高度最高约400米,共500余级沿山势优美曲线开垦的8万多亩梯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春季翻耕灌溉时,山坡上的田畴灌满山泉水,有人说像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各种形状的明镜一般层次分明地闪闪发亮。而我看见的更像是一条条横铺于山坡上反复漂洗的白练在徐徐起舞。一会儿浑水白,一会儿米白,一会儿奶白,一会儿映着山顶的青黛,泛着青光白。特别像我小时候看到的奶奶纺纱自制的土棉布,一匹一匹地摊在溪边砂石上,不断地泼水、翻晒、缩水、漂白、飘飞,最后变得纯白而可爱极了。真想像小时候在土布上翻滚一样飘荡流连于这高山田园之间。
夏季禾苗已经茁壮成长,正含苞抽穗,绿油油的一大片连绵起伏的群山梯田,让人目不暇接。这个时候,正是山区的雨季,常常是云雾缭绕,山峦叠翠,若隐若现的峭峰、修竹、农舍和藏匿于云海之中田垄上的狗吠鸡鸣。若被陶公所遇,必将忘归东篱。而雨后初霁,更是云蒸霞蔚,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何处人间仙境可比?岂不叫人欣欣然而陶醉?醉醉然而放歌?歌曰:
青山满目排云上,红日高悬曜楚天。紫鹊招邀骚客醉,吟诗泼墨颂梯田。
歌而哭,哭曰:人生得此美境,夫复何求?!然而,秦人早居于此。
秋季正是硕果累累,处处黛绿衬金波。站在山巅远眺,一个又一个的山坡,一层又一层的稻田,中间夹着田垄上的青草,起起伏伏、层层叠叠、绵绵延延。就像佛祖把一件件金灿灿的袈裟披在了山腰。山民们在没膝的泥沙田里挥镰收割,仍然用原始的扮桶脱粒,把脱粒后的稻草捆扎得整整齐齐,虽然很辛苦,但他们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而收割后的稻田里,还跳跃着山泉水滋养的银闪闪肥美稻花鱼。游人又岂不知民之乐?岂不知鱼之乐焉?
冬季,动物们大多在冬眠,人类,也开始了休养生息。但是,人间美景紫鹊界,却不知疲倦地要把她的最原始、最纯粹的美奉献给善良的山民。雾凇的娇艳、冰凌的酷、冰瀑的庄严、飞泉的潇洒……无一不尽情地展现着紫鹊界的幽静和自然的和谐。这时,重重叠叠的梯田像铺上了厚厚的鸭绒被一样,山坡银装素裹,一片纯洁。随处都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披着长长的婚纱在等待着她的白马王子抱上婚床。山民们是不忍践踏这玉琢粉饰之世界的,唯有山鸡、野兔、野猪等留下一串串足迹,点缀着这方童话般多娇的天地。
云海、日出、炊烟、晨雾、繁星、皓月、山歌、美女,四季风景如诗如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紫鹊界,景秀笔拙,岂可尽叙。
那么,如此规模宏大的高山稻田工程,是怎么开垦的?又何以灌溉?
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力量!
关于紫鹊界,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她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境内西南角。因为这里是湘中丘陵地貌到湘西南大山地貌的过渡区域,山路逐渐险峻,山外来客止步于此不敢往前,连麻雀也难以飞越。传说中便名之为止客界或止雀界。不知何时,文人骚客见如此楚天奇观,取紫气东来、喜鹊高翔之意,更名“紫鹊界”而沿用至今。
新化旧属楚国最南之边远地区,时为南蛮之地,自秦汉直至隋唐,并未设郡县。和如今的安化县一带,是古梅山文化的核心地区。其原住民主要是瑶族和苗族,以渔猎为生。又于山下涧边开垦土地,围地造田,兼种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果蔬,形成了梯田的雏形,孕育着紫鹊界梯田独特的农耕文明。瑶、苗先民,便是这些山岭巧夺天工的最初“雕刻师”。秦战楚国之时,传说秦献公之嫡传次子,秦孝公之弟季昌围战峒蛮,见此仙境,不忍血染;又厌倦了连年征战,生民涂炭;同时,因恶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与朝廷生隙。便遣散士兵,只留亲随,避战乱隐居于此,改嬴姓为“奉”更名为吉,以纪念自己来自于秦。于是,北方先进的农耕文化和大山中瑶、苗渔猎文化开始共生,进一步开垦了紫鹊界梯田。这便是紫鹊界一带近四万男丁的大家族奉氏内部的传说。而据奉氏族谱记载,他们尊宋代朝瑞公为始迁祖。宋以前,民间是没有族谱的。
到了北宋,中原既定,天下太平。朝廷便派兵征战“南蛮梅山古国”,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建新化县,意为新归化朝廷之县。战争让原住民瑶、苗先祖败走于湘南、湘西和广西、贵州大山之中。朝廷又以免徭役赋税为政策,广泛动员汉人进山,大规模开垦高山梯田。南方丘陵、平原的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进一步交融揉合,形成了以紫鹊界为中心,规模浩大,总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距今二千多年的梯田稻作文化。并随着瑶、苗民族的迁徙,逐步传播到了湘南、湘西、广西龙胜等适宜梯田开垦的地区。有意思的是广西龙胜也生活着一支奉氏家族。新化奉氏族谱记载,广西龙胜奉氏是他们的一个分支。
梯田很窄,随山势延伸而长且弯曲,大多只能插十几行禾苗,也不适应哪怕是小型的农业机具。二千多年来,山民们仍然使用犁耙锄头和小体型的黄牛耕作。浸种、催芽、插秧、用原始的小号木桶扮禾(脱粒),传承了几千年来的农业稻作文化。同时,保存着最原始的未经改良、基因转变的作物品种。如:茎可咀嚼的甜高粱、野山椒、沙参、剥活(一种山外基本绝迹、外形象芋头苗一样的蔬菜)等等。也保存了农民艰苦劳作、艰难奉献,以确保民族繁衍和社会发展的农业文明。因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而初垦于秦朝,盛极于宋朝,这么大面积、大坡度的高山梯田,竟然没有一口山塘、水库,全靠天然灌溉系统而旱涝保收,更可称为天下奇观。也被国际灌排委员会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那么,在高山之腰如此大规模的种植水稻,水从何来?
啊!农民,只有农民的智慧才是创造农业文明的真正力量!
西北黄土高原的大山上基本没有多少植被,一是降雨量少,更主要是黄土蓄水能力差,对深层地下水又无沁入能力。而南方的高山和丘陵,都林木参天,植被遮天蔽日。一是南方降雨量丰沛,更主要是南方多为石头山,岩隙利于地下泉水向上浸涌,又对降水具有蓄水功能。因此,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
紫鹊界周围绵延的大山又非常的特别。山体为厚重板结的花岗岩,相对于页岩,虽然阻断了深层地下水向上的浸润,也阻止了地表水向地下的渗透。而山体表层,覆盖着1至4米的泥沙土壤,这种沙壤具有很强的蓄水功能,形成了天然的“巨大的土壤水库”。而且,紫鹊界背靠高高的雪峰山脉,面向湘中平缓的丘陵,是南来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相遇较多的地带,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600mm以上,比二十多公里之外的地区多200多毫米。所以当地有“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的农谚。这又更进一步地吸引了汉人进山开垦,至明朝,基本形成了如今所见浩大的梯田工程。
农民的智慧表现在开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气候、地质、地貌,演绎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故事。他们并不将梯田向山顶推进,而是仅达山腰,最多也只到三分之二处,止于至善。这样,梯田以上的山顶,植被茂密,根系发达,特别是高大的杉树,根深直达山体岩石。于是进一步截留了浸入沙壤中的降水,延长了沙壤的蓄水保水时间。而且,开垦的梯田都是向阳的山坡山凹,而山的阴面,更多更郁郁葱葱的植被,涵养了更丰富的水资源。农民便把林带以下冒出来的多处泉眼用水沟相连,继而在梯田边缘修成水渠,山民再把楠竹竹节打通,一头接入水渠,一头接入梯田,构成纯天然自流灌溉系统。潺潺流水,四季不绝,久旱不涸,洪涝无忧,堪称人类最伟大的水田工程。
试想,假如当时的农民,把梯田开垦推向山顶,会如何呢?如今,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往往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强抢子孙饭碗。难道说,今人愚而古人智乎?人性中贪婪和理智的平衡才能碰撞出智慧之光。
山区气温和山泉水水温,比丘陵、平原都低,致使稻田禾苗生长相对缓慢,出穗、灌浆、成熟时间长,所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微量元素更充裕,稻米自然就更香、口味更好、营养更丰富。
如此胜景、良田,早在二千多年前,已被几千里之外的秦人发现,爱而居焉。今虽太平盛世,又能于何处觅此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