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的铁器生产有着显著的特点。在军事领域,虽然期铁兵器已经崭露头角,但直到战国中晚期青铜兵器仍是主流;战国晚期中山国铁器应用最多的是铁工具,尤其是农具,基本取代了其他材质的农具而占主导地位;在生活用具方面,出现了大型铁制品和精工铁器;中山国大量的铁制船体构件也为其他国家所罕见。铁器在生产和生活的很多领域已经替代或正在逐渐替代铜器。
铁器首先运用于军事装备
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人类发现或发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手段,往往首先应用于军事方面,然后才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推广。中山国的铁器亦是如此。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山国铁器均为战国中晚期,战国早期资料尚未发现,但根据文献记载可知知一二。《吕氏春秋·贵卒》云:“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日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可知中山有以铁杖为兵而迎敌者。这句话常用作证明中山国铁器发达之史料。那么,这段记载所反的“赵氏攻中山”事是什么时间发生的呢?查《吕氏春秋》一书,“赵氏”这一称呼除此处外还出现有四次,分别如下:
《吕氏春秋·论威》:“豫让必死于襄子,而赵氏皆恐。”
《吕氏春秋·长攻》:“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故赵氏至今有刺笄之证与“反斗”之号。”
《吕氏春秋·慎大》:“赵襄子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日:’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日:’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日:’赵氏其昌乎’!”
这几处“越赵氏”都是指战国初期赵襄子之时的赵国。
《贵卒》篇所述“赵氏攻中山”之事,《国语·晋语》中亦有记载:“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可见确为战国早期赵襄子时事。战国早期的中山国屡屡遭到晋国威胁,所以重视军事装备的精良化是很正常的,同时在与近邻晋国的交往中便于学习到其先进的铁器制造技术,因此中山国能拥有如此精良的铁兵器,在铁兵器数量较少的战国早期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木皮铁杖
杖身为八棱型,铁心外包以木皮,木皮外密缠丝线并涂上绛红色的漆。杖两端装有饰以错金银云纹的铜帽和铜鐏,制作工艺十分考究。
战国后期,铁制工具占主流
到了战国中晚期,各国注重农业生产,制造铁器的技术也有了进步提高,这使得铁器有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雷从云撰文统计了六个地点出土铁器中生产工具的比例以及农业工具在生产工具中所占的比例,说明铁器出现之后,最重要的使用方面是在农业生产上。从所举例子看均为战国中晚期的遗址和墓葬,准确地说,应该是反映出战国中晚期铁器最主要的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中山国铁器各器类中,无论是出土数量、出土地点还是器形种类,农业生产工具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山国出土的5322件铁器,其中工具有362件,占出土铁器数目的69%。墓葬中出土铁工具总共50件,除去一大部分盗墓工具外,墓葬填土中被弃修墓工具17件,占34%。石家庄市市庄村遗址出土铁器完整和残部共有47件,器形完整者有、削等。另外还有带子母口的连接在一块的方铁条、铁片等。这些铁器多数为生产工具。可见,战国中晚期中山国和其他各国一样,铁器制造的重点放在了农业生产工具上。
铁钁
铁锸
战国早期中山国铁器生产数量不多,以铁兵器见长,到了战国中晚期则以生产铁工具,尤其是农具为主。这一方面是由铁器的制造工艺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山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独具特色的大型铁器和精工铁器
在生活用具方中山国大型铁器和精工铁器的铸造很有特色。灵寿城二号遗址出土的大铁釜系用八块范组合浇铸而成。釜身及肩部有凸弦纹,弦纹起到加固作用。此件大铁釜通高34.7厘米、肩宽37.2厘米、口外径24厘米、器壁厚0.5厘米,是目前战国时期出土的铁釜中最大的一件。
铁釜
铁制生活用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出土于中山王墓东、西库的两件长方形火盆。这两件铁盆形制相同,是取暖和烧烤肉食的用具。火盆敞口、折沿、直壁、平底,底部两侧各有两个蹄形足,外壁两侧各有两个兽面铺首衔环,衔环环为铜制。整个器物不仅体型大,而且工艺精美,器身周正,边角规整,表面平光,堪称中山国寿铁工艺水平的代表之作。
高18厘米、长89厘米、宽45厘米,重66.5公斤。
类似的大型铁制取暖用具在汉代中山地区也屡有发现,但在器形大小上都略逊于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两件大火盆,充分说明了战国时期中山国制造大型铁器的技术已经十分精湛。在灵寿城六号遗址一号铸铁炉门外的作业坑东南部堆积了大量的铁渣、烧土块、残坩埚块和陶范残块,其中一件坩埚残块长45厘米、中部径20厘米。这样大型的坩埚范,证明中山国的确已经掌握铸造大型铁器的技术条件。
铸造工艺精湛,成就精美艺术品
中山国铁器的铸造工艺也毫不逊色,不仅能够造大型铁器和铜铁合铸器,而且把铸铁技术和精美的金银错技术进行完美结合,制作了一批很有特色的铁质艺术品。中山王墓西库出土的中山王厝鼎,通高51.5厘米,重60公斤,铜体铁足,是我国目前发现战国时期的一件较大的铜铁合铸器。铁与铜熔点不同,两者合铸为一体有一定技术难度。这件铁足铜鼎,铁足部分应该是白口铸铁。因为接近共晶成分的白口铸铁,熔化温度和青铜相近,分子间扩散作用较易进行,可以达到较好的熔接状态。战国中山国的工匠很好地掌握了这种技术。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残铁器虽然已经无法分辨出器形,但周身满饰精细的错金银花纹,繁华富丽略见一斑。这些多属于中山王族的奢侈消费品。
铁足大铜鼎
车船构件,独领风骚
中山国铁器中最具特色的是其车船构件的大量出现。中山国葬船坑出土船只是中山王厝生前御用的豪华游艇。船体之华丽自不待言,连接船板用的铁箍也是前所未见。在葬船坑出土了铁制船板箍共有71件,由宽1.6~1.8厘米、厚0.15厘米的长铁片绕制而成。这些铁箍的作用是使船板拼接牢固,于不同的部位,其形状也不同。有学者对铁箍质量和船板拼接方式进行了细致研究,认为铁片虽未经金相分析,但肉眼观察几乎与现代锻打的熟铁无异。船板的联拼方法是先在相邻的两船板上,于距板边40~50毫米处各凿一20余毫米见方的穿孔,以铁片经穿孔绕扎三道或四道,相邻的两船板即为之联拼;然后将穿孔之间隙以木片填塞,再注以铅液封固。与战国其他各国相比,中山国车船构件的铁器化起步较早。
船底铁箍
舷边铁箍
编辑整理:何会娟
参考书籍:《鲜虞中山国史》
《中山国经济研究》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
《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