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代虽然混乱不堪,但也是名臣名将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名将首推郭子仪,而名臣则以颜真卿威望最高。很多人对颜真卿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他享誉历史的颜体书法的层面,却不知道书法只是他的爱好而已,作为中唐威望最高的朝廷重臣才是他的本职工作。颜真卿虽然没有正式拜相,但他作为四朝老臣,辅助皇帝治理国家,受到了朝野百官的广泛推崇,其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在中唐时期数十位宰相之上。然而这样的一位忠于国家的名臣却没能像郭子仪一样善始善终,反而死于李希烈的叛军之手,让后人感到唏嘘不已。

关于颜真卿之死,在历史上引起很多学者的讨论,留下了不少历史资料。不论是对于排挤颜真卿的奸相卢杞的批判,还是对于颜真卿被害日期的争论,都说明了他在历史上受到的关注度。可是在阅读历史时可以发现,关于颜真卿之死的所有问题中,到底是谁害死他的才是最为重要的核心问题。从直接凶手来看,毫无疑问是起兵背叛唐朝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了排挤颜真卿,向唐德宗李适建议让颜真卿去抚慰李希烈的奸相卢杞也是负有重大罪责的。但是从史书对这段即使的记载看,这两位似乎都不是颜真卿之死的罪魁祸首。

颜真卿之死发生在唐德宗李适执政时的四镇之乱中,是当时最为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四镇之乱爆发后,李适派马燧、李晟、李希烈、朱滔等将领出兵围剿叛军,一度将四镇中的三镇打得岌岌可危,只剩魏博节度使田悦在苦苦支撑。由于李适在削藩安置时处置不当,导致朱滔、王武俊等藩镇突然倒戈,李希烈又与叛军中的淄青节度使李纳结盟,使得战场局势急剧恶化,唐军顿时陷入敌众我寡的危机之中。尤其李希烈的背叛,不仅让叛军力量大增,而且让唐军腹背受敌,整个中原都处于叛军的兵锋之下,就连东都洛阳都有被攻占的危险。

面对战局的糜烂,李适一面调遣各地的藩镇军到中原围追堵截,一面向朝廷大臣问计。当时的宰相卢杞因为与颜真卿不睦,便向李适推荐让颜真卿前往李希烈的叛军中,对其进行安抚,希望他归顺朝廷。李适同意了这个建议,下诏让颜真卿出使李希烈军中。当时汴宋节度使李勉和河南尹郑叔则都劝颜真卿不要前去,认为此去必然被李希烈所害。但朝廷依旧发出了诏令,颜真卿不能违抗,只能前往李希烈的军中。在李希烈的军中,颜真卿经受住了威逼利诱等各种考验,拒绝出任李希烈的宰相,最终被李希烈派人杀害。

颜真卿被害后全国震惊,引起了朝野沸腾,也留下了很多让后人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历史资料上看,主流方面的意见将颜真卿之死归咎于奸相卢杞的借刀杀人。他们认为颜真卿因为刚直得罪了卢杞,所以卢杞才向李适提出建议,借用李希烈之手杀死颜真卿。但这里面有个疑点,那便是为什么李适会同意卢杞的建议。颜真卿已经七十六岁了,是朝廷唯一的四朝老臣,也是郭子仪死后朝廷威望最高的大臣。派七十老翁去叛军中,不仅仅是九死一生,而且是不人道的。李适不顾李勉、郑叔则等朝廷重臣的反对,依然让颜真卿出使,让人难以理解。

从史书上看,颜真卿和卢杞的矛盾由来已久,卢杞也早对颜真卿恨之入骨。颜真卿为人刚直,对于朝廷的不良施政措施都会表达反对意见,所以受到不少掌权者的怨恨。实际上在唐德宗李适登基后,与颜真卿有矛盾的宰相不只卢杞一人,包括卢杞的前任杨炎也对颜真卿颇有怨言。但要说借李希烈之手杀死颜真卿,这实际上并不是卢杞一个人能控制的。颜真卿虽然不是宰相,但挂着太子太师的头衔,又是四朝老臣,政治地位不在卢杞之下。从安史之乱开始,受过颜真卿恩惠的朝廷大臣遍布天下,对付颜真卿可以说是在与天下文臣为敌。

以卢杞自私自利,又阴险狡诈的性格,让他为了颜真卿这个行将就木之人而得罪天下人,怎么想都不是划算的买卖。况且他已经是位极人臣,就算弄死颜真卿,对他也没有任何好处。他既不会得到更大的官职,也不会兼任更多的权力。在没有任何好处,却有大害处的情况下,卢杞却用借刀杀人的办法对付颜真卿,显然不像是他这种聪明绝顶的人能做出的决定。而且从史料上看,颜真卿与卢杞渊源颇深。安史之乱中卢杞的父亲宰相卢奕被害,头颅送到平原郡时,是颜真卿帮着收敛安葬的。这一点卢杞也是承认的,见颜真卿向来主动下拜。

因此从各种角度来看,卢杞暗害颜真卿都是非常不值的,相当于把正值巅峰时期的自己与行将就木的颜真卿同归于尽。这样做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而且还得落下忘恩负义的罪名,得罪天下文臣。这种不理智的决策,根本不像卢杞这种人物做出的绝顶,实在是显得太过于幼稚荒诞了。

从叛军李希烈方面来看,实际上颜真卿被杀也是非常偶然的事情。李希烈作为叛军首领,与朱滔、王武俊等人结盟背叛唐朝,但他在与颜真卿的交涉中明显的给人一种色厉内荏的感觉。他虽然各种侮辱颜真卿,各种对其威逼利诱,但实际上对颜真卿的需求非常强烈,这对他的未来生死至关重要。

当时李希烈看起来形势大好,占据了半个中原,李勉的地盘已经岌岌可危,但对于整个唐朝而言这只是局部的优势。当时的唐军虽然腹背受敌,兵力也处于弱势,但靠着马燧、李晟、李抱真等名将的支撑,使得叛军南北两路无法汇合。而李适又调集了各地的军队围剿叛军,尤其是来自于原郭子仪手下河中集团的李怀光、浑瑊等名将纷纷前来,这让李希烈的优势更像是昙花一现。因此李希烈对颜真卿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希望颜真卿帮他向朝廷写信脱罪。其实这种情况在当时的藩镇混战中很常见,朝廷在很多时候也是借坡下驴。

如果按照正常流程,颜真卿写信给朝廷,李希烈表示认罪收兵,甚至出兵攻打其他背叛的藩镇,这个事情就有了转圜的余地。实际上在唐代宗李豫时期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叛乱,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如果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那颜真卿就是平定叛乱的首要功臣,也就不会被李希烈杀害。但由于颜真卿刚直不阿,不愿意给李希烈说情,李希烈只能将其扣下。后来李希烈战争形势处于不利之时,他还一度打算将颜真卿放回长安以求自保,却被手下李元平阻止。可见当时李希烈对颜真卿并无必杀之意,只是想利用颜真卿的威望为自己脱罪。

后来李希烈想要称帝,先是希望颜真卿帮他准备称帝的礼仪,后来又打算封颜真卿为宰相,这都被颜真卿所拒绝了。从这些角度看,颜真卿对李希烈来说是很有利用价值的,颜真卿的威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要素。李希烈不论是向朝廷脱罪,还是称帝吸纳更多的藩镇拥立,都需要颜真卿这样有威望的大臣的支持。否则李希烈在中原的局部优势终将被唐朝的整体优势所抹平,最终被消灭在藩镇混战之中。所以颜真卿之死对李希烈来说不但没什么好处,反而断了自己一条生路,使其与天下人之间成为不死不休的关系。

既然颜真卿的死对卢杞和李希烈都没有好处,那谁才是最希望颜真卿死亡的那个人呢?综合各方面的史料信息分析,最希望颜真卿被杀,而且一手推动借刀杀人这个阴谋的,很有可能是唐德宗李适本人。史料中又很多细节耐人寻味,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背后都有着李适的影子。比如颜真卿曾与卢杞有过一段对话,说到了卢杞的父亲卢奕的廉洁奉公,这让卢杞主动朝着颜真卿下拜,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这段对话实际上是颜真卿在借着卢奕的事情来敲打卢杞,这种事情在颜真卿为官经历中是很常见的。

卢杞虽然对于颜真卿的敲打很不满,但礼节上还是当颜真卿为长辈。他甚至主动提出委任颜真卿为藩镇节度使,让颜真卿自己挑地方。这个细节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卢杞并不敢置颜真卿于死地,二是卢杞的行为是背后有人指使的。颜真卿敲打卢杞,卢杞居然要委任他为藩镇,这完全是不合情理的。藩镇节度使虽然不如朝廷大臣尊贵,但实权却是远超朝廷大臣的。节度使统管藩镇的军政大权,可比颜真卿的空头太子太师的权力大多了。以颜真卿的为威望出任节度使,搞不好就是第二个郭子仪,这种事是卢杞能够决定的?

卢杞虽然是宰相,但却没有兵权,他有什么能力委任节度使?而且当时李适的削藩战争刚刚开始,没有李适的同意,藩镇军中能轻易多颜真卿这么一个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委任颜真卿的想法是从李适那里来的,卢杞只是代替李适试探颜真卿而已。颜真卿既然有可能出任节度使,那必然离开朝廷,对卢杞的威胁就小了,卢杞又何必枉做小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希望将颜真卿排挤出朝廷的人并非卢杞,而是李适本人。但颜真卿并没有接卢杞的话,也不愿出任藩镇节度使,最终这个事情不了了之。

同样的道理,将颜真卿送到李希烈军中劝降,很可能也是李适的主意,借着卢杞的口中说出来而已。在李勉等人密奏劝说,指出颜真卿一去必将受害的情况下,李适依旧下令让颜真卿出使,也说明这是他一意孤行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就不实简单的排挤了,而是明确有着借刀杀人的倾向。让颜真卿去当节度使,虽然辛劳危险,但毕竟手中有权有人,打仗的事情总会有一线生机。况且颜真卿是从安史之乱的战争中走出来的,虽然不以军事出名,但也不是没打过仗,这对他的来说问题并不大。只是因为他年纪太大了,可能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可出使李希烈不同,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任何失误都有极大的可能被杀。实际上这种事情颜真卿以前也接到过,比如仆固怀恩反叛时,李豫就让颜真卿去劝降。颜真卿直接回绝了这个要求,建议让郭子仪去劝降。结果是郭子仪一到,仆固怀恩的军队便自动瓦解了。对于朝廷而言,当时去李希烈处劝降的最佳人选并非颜真卿,而是李希烈的叔叔李忠臣。李忠臣本事淮西节度使,被李希烈兵变夺权,才跑到朝廷依附的。如果让李忠臣去招揽淮西旧部,根本不用他去找李希烈,就能瓦解李希烈军队中的大部分将领。

如果颜真卿想要自保,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让李忠臣去劝降,但他并没有这么做。甚至对于别的大臣劝他不要去淮西,颜真卿都没有听从,只说朝廷诏令不可违背。这说明颜真卿是有拒绝的余地的,但他并没有拒绝,也隐隐的透出了他知道这背后有着李适的影子。李适想要借刀杀他,就算颜真卿这次躲开了,他也会有下次。既然皇帝如此执迷不悟,颜真卿也只能以生命来表达自己的诉求。颜真卿是威望最高的大臣,也是唯一的四朝老臣。他死于叛军之手,自然会激起朝野的同仇敌忾,这对于平定叛乱是很好好处的。

实际上对于七十六岁的颜真卿来说,生死什么的早已看淡了。他在朝廷中刚直不阿,不断批评杨炎、卢杞等人的政策,只是为了唐朝能够复兴。对于他而言,只要能够复兴唐朝,舍去生命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唐德宗李适而言,颜真卿却是他执政的绊脚石。杨炎和卢杞的政策受到非议,实际上都是源于李适的执政方略。颜真卿批评杨炎和卢杞,就是在打李适的脸。关键是颜真卿威望太高,使得朝野百官跟着抵制,这让李适感到非常难受。古书上常说功高震主,而颜真卿处于的却是望高震主的状态。他威望太高,李适拿他没有办法。

因为颜真卿对朝政的批评,使得两任宰相在当时的舆论中都处于劣势,以至于李适自己都被人归于昏君的行列。后来名相李泌回归朝廷,与李适谈到天下舆论就说,天下人都把卢杞认为是奸臣,将李适归于桓灵二帝之流。由此可见,当时李适和卢杞等人的风评之差,在天下人眼里是什么样的形象。而颜真卿作为朝廷中威望最高的大臣,有着引领朝廷舆论的风向标作用。处于这样的舆论漩涡中,李适能够容忍颜真卿对他的批评么?李适把天下大局搞得一团糟,受到天下人的非议,他需要摆脱这样的局面,杀鸡吓猴便是很可能的选项。

他将颜真卿打发去安抚李希烈,这就跟颜真卿挖下大坑。如果颜真卿向李希烈妥协了,那么颜真卿就没有资格再批评他所坚持的朝廷路线。如果颜真卿不向李希烈妥协,那最终只有死路一条。颜真卿死了,朝野批评他和卢杞的声音就小了,这也达到了李适摆脱舆论漩涡的目的。

可以说李适才是颜真卿之死的罪魁祸首,也是他构建了借刀杀人的计划。李适把小人之心和权谋之术用到了极点,各种卑劣的手段不断的释放出来,拉低了唐朝皇帝的道德下限。但是他这种做法却对于天下大局毫无帮助,反而只能越搞越糟。最后引发泾源兵变,使长安失陷,是典型的害人又害己的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