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史之乱后,唐朝西北的河湟各州便被吐蕃军队趁机占领,于是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此后唐朝多次对西北用兵,都想收复这个经略西域的战略要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唐德宗李适年间,唐朝朝廷也多次讨论收复河湟的事务,但每次都无疾而终。在这些讨论中,最接近出兵的是宰相张延赏推荐宣武节度使刘玄佐主持西北战事,组织收复河湟的事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此之前积极请求出兵的刘玄佐却临场反悔,对张延赏的推荐表示拒绝,而且表现出愤愤不平的样子,让这次出兵河湟未能成行。

看到史书中的这段,不少历史爱好者感到非常不解,为什么一向主战的刘玄佐突然反悔了呢?要知道在张延赏推荐刘玄佐之前,他的前任宰相韩滉也推荐过刘玄佐。而刘玄佐则是积极配合,甚至面见唐德宗李适,请求率领唐军收复河湟。此时刘玄佐主战的态度非常坚决,受到了李适的赞扬。可韩滉去世,张延赏接替韩滉出任宰相后,刘玄佐却一反开始的主战态度,对出兵河湟表示反对。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刘玄佐竟然辜负张延赏的好意,愤愤不平的推辞了主持西北战事的统帅职务,跟其划清了界限。

刘玄佐这种对于收复河湟的战争前后不一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四镇之乱和奉天之难后的唐朝局势说起。唐代宗李豫时期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原安禄山和史思明麾下的军阀藩镇被招降,在河北幽燕形成了四个藩镇,被称为河北四镇。这些藩镇仗着自己军力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听宣不听调,而且为了抢地盘挑起各种战争。唐德宗李适即位初期,力图平定四个藩镇,决定不再纵容姑息他们。而四个藩镇内部因为权力争夺也产生内乱,于是朝廷和四镇,四镇的内部开始了战争,这就是四镇之乱。

四镇之乱的初期,朝廷的军队节节胜利,而四镇的军队则节节败退。但随着讨伐四镇的淮西给节度使李希烈突然倒戈反叛,四镇之乱的局势彻底糜烂。李希烈派人串联了河北藩镇朱滔、田悦、李纳等人自相称王,并且拥立李希烈为皇帝,使得唐朝整个北方陷入了战火之中。面对五镇称王的危局,唐德宗李适调集泾原军精锐出兵镇压。但泾原军经过长安时勾结原泾原主帅朱泚发动兵变,突然占据长安,迫使李适带着文武大臣出逃到奉天避难,史称“泾原兵变”。然后朱泚率领泾原叛军追杀李适,围困了奉天小城,史称“奉天之难”。

从四镇之乱到奉天之难,唐德宗李适执政的唐朝变得混乱不堪,社会凋敝,军阀藩镇割据一方,国家陷入了自安史之乱后最大的战乱之中。后来在名将李晟、浑瑊、马燧等人的救援下,泾原叛军被击败,朱泚也死于战乱之中。然后占据中原的五王之首李希烈兵败被杀,李适下诏怀柔河北四镇,四镇之乱也就逐渐平息。经过这次国家内乱之后,唐朝国力衰弱到极点,再也无力控制各方藩镇,于是出现了藩镇强而朝廷弱的窘境。面对这样的情况,李适任命老臣李泌为宰相,重新让唐朝开始走向了中兴的方向。

在李泌的安排下,擅长财政的韩滉出任宰相,在平乱中立下大功的李晟掌握军权,国家逐渐稳定下来,国力也开始恢复。但在这种情况下,唐德宗李适又耐不住寂寞,开始猜忌起李晟等功臣。当初为了平定四镇之乱和奉天之难,李适下放了很多朝廷大权给各级官员和将领。现在国家恢复和平后,他却又想将权力收回,这就与主持政务的李泌、韩滉等人发生了矛盾,也与各地的藩镇发生利益冲突。当初平定叛乱是李晟、浑瑊等人带着各地的藩镇军打下来的,朝廷的神策军早在泾原兵变一蹶不振,根本无力承担平乱的责任。

此时战事结束,李适要收回朝廷大权,自然给人了一种过河拆桥的感觉,所以朝廷内外非常不满。李适一意孤行,任命了自己的信服张延赏为宰相,并暗中支持张延赏削弱名将李晟的兵权。张延赏推荐刘玄佐主持西北战事,打算出兵夺回河湟战略要地,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在张延赏当宰相之前,朝廷的军权由李晟掌管,推荐刘玄佐的韩滉是在平乱中立下大功的,他们与藩镇军的关系极好。刘玄佐作为藩镇军的一员,自然是配合他们关于出兵河湟的安排。但张延赏当宰相后,朝廷的形势却大为改变。

一方面,因为韩滉病逝,刘玄佐在朝廷失去了后台,他对张延赏并不是十分的信任。另一方面,张延赏推荐刘玄佐主持西北战事并没有安好心,而是一种挑拨离间的计策。张延赏最早就在洛阳兽栏各地藩镇的军权,回到朝廷后又利用和李晟的矛盾削除李晟的兵权,这都引起了各地藩镇的不满。他推荐刘玄佐主持西北军政,目的是从李晟手中接回西北军权,将李晟的权力架空。李晟是中唐三杰之首,在军政两界声望卓著,受到各地藩镇军的推崇。李晟的下野本身就让藩镇军非常不满了,谁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接替李晟的军权?

刘玄佐是藩镇军出身,他本来并不是唐德宗李适的心腹,而是在平定四镇之乱中立下了歼灭李希烈所部主力的大功,这才被李适看重。他本是县里的捕盗吏,后因违法而冒死从军。唐代宗李豫年间,他已经是永平军牙将了。后来汴宋都虞候李灵曜占据汴州谋反,刘玄佐奉永平节度使李勉之命,率兵偷袭宋州得手,因功被授予宋州刺史。在四镇之乱中,刘玄佐被唐德宗李适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是宣武军建军的第一任节度使。然后他配合神策都知兵马使曲环、滑州刺史李澄及朔方大将唐朝臣击破平卢节度使李正己之子李纳,一战成名。

此后李希烈背叛唐朝与四镇勾结,并成为五王,然后泾原兵变爆发,朱泚率泾原叛军围攻唐德宗李适,唐朝陷入了灭国的危亡之中。此时在河北、山东等地平乱的李晟、马燧等名将不得不撤兵西进,以救援被困奉天的李适,这使得叛乱的李希烈等人气焰更加嚣张,打算出兵西进与占据长安的朱泚汇合。在此危急关头,刘玄佐配合镇海军节度使韩滉等藩镇将领挡住了李希烈西进和南下的道路,让四镇之乱没有蔓延到长江以南,保住了唐朝半壁江山。此后他又积极出兵攻打五王之首李希烈,为四镇之乱平定奠定了基础。

朱泚败亡后,唐军主力东进,刘玄佐集中兵力讨伐李希烈。他的部将刘昌多次击败李希烈叛军,夺取李希烈军队占据的城市,将叛军逼上了绝路。于是刘玄佐所部先后收复陈州、汴州、蔡州等地,成为歼灭李希烈叛军的最大功臣。四镇之乱结束后,刘玄佐因为战功彪炳而被唐德宗李适赐名,并且与陈许节度使曲环、鄂岳观察使卢玄卿一同入朝觐见,被加封为泾原四镇北庭等道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增实封食邑八百户。因为在平定四镇之乱中的功绩,刘玄佐很受李适的看重,成为战后李适最为器重的藩镇将领之一。

刘玄佐从永平节度使李勉麾下的牙将,再到创立宣武军的首任节度使,然后到兵马副元帅,他的履历上是非常纯正的藩镇军将领,没有在神策军任职过一天。他的所以利益和根源都在藩镇军中,这是他与其他将领最大的不同。在唐德宗李适赏赐的将领中,有很多都有在神策军履职的经历,比如陈许节度使曲环。而出任太尉的李晟干脆就是神策军大将,同时兼任着指挥藩镇军的军权。所以刘玄佐所有的考虑都是站在藩镇军的角度,考虑到是藩镇的利益。李适想用刘玄佐架空李晟,收回藩镇军指挥权,刘玄佐自然不会配合。

如果刘玄佐答应了张延赏的推荐,接替李晟主持西北战事,很可能会导致麾下藩镇将领造反,进而引入更大的动乱。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军队以骄横著称,一言不合就造反,就连各地节度使都管不住,所以大家都采取默认的态度。刘玄佐拒绝张延赏的推荐,并且表现出对于他削弱李晟军权的愤慨,就是表明自己与藩镇军共同进退的政治态度。他们这样强硬的态度让张延赏骑虎难下,后来改任李抱真也遭到拒绝。于是乎藩镇军集体反对张延赏的事件爆发,侍中马燧、太子少保韦伦、浙西观察使白志贞等人都上书反对,张延赏被群起而攻之。

经过了这次有关军队权力的风波后,唐德宗李适收回军政大权的计划搁浅,张延赏也因为政治压力过大郁郁而终。张延赏去世后,老宰相李泌恢复了过去的所有政策,唐朝朝廷和地方藩镇均衡的态势逐渐稳定下来。这样的局面看似稳定了国家大势,却也给后来唐朝灭亡埋下大患。

唐朝藩镇由此越来越强,最终走向了割据一方,瓜分国家的程度。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不论是李泌、还是刘玄佐,都认为必须先稳定藩镇的情绪。刚刚经历了四镇之乱和奉天之难的唐朝,经不起再一次战争的折磨。至于收复河湟的战略,在国力衰弱的时候就更没法实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