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以前走过的路,我们不忘初心,披荆斩棘,穿越多少激流险滩,经受多少挫折与磨难,不骄不馁,奋勇向前,成就了今天的强大与辉煌;展望未来征程,我们牢记使命,信心百倍,胸怀光荣与梦想,朝着伟大复兴之路再出发!
1942年3月19日,刘少奇带着随行的100多名干部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启程,在八路军——五师教导五旅十三团的护卫下,踏上返回延安的征途。4月初,刘少奇一行从山东海陵越过陇海铁路,到达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师部驻地山东临沭朱樊村,与山东根据地领导人朱瑞、陈光、罗荣桓会面,并深入干部、群众做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山东根据地的工作。部分随行人员先期赴延安。
罗荣桓照片
朱瑞照片
7月下旬,刘少奇一行18人,离开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师部西进,渡过沭河、沂河,经临沂、黄县、滕县、峄县到达枣庄西南小北庄。之后,刘少奇在鲁南铁道游击队的护送下,顺利来到微山湖西根据地。8月中旬,刘少奇离开湖西,经鲁西南,于9月上旬进入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心区——濮(县)范(县)观(城)地区。刘少奇—行到达观城红庙村冀鲁豫军区驻地时,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张霖之、杨得志、晁哲甫等早在村头迎候。
杨得志照片
刘少奇不顾旅途劳顿,刚一安顿好住处,就开始听区党委汇报工作。
冀鲁豫边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就曾经组织革命武装,开展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在这里动员、组织人民起来抗日,建立起多支抗日武装。1938年夏,八路军主力挺进冀鲁豫地区,在当地抗日武装的配合下,英勇抗日,很快就创建了包括豫北、直南和鲁西南地区在内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春,抗日武装发展到2万余人,成立了冀鲁豫区党委、军区,下辖4个地委、军分区和专署,建立了20多个县的抗日政权。自1941年起,日军不断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使边区形势一度变得严峻起来。
刘少奇根据沿途了解的情况和区党委的汇报,就革命战略和策略、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群众工作、政权工作、党内斗争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刘少奇说,你们没有被敌人打垮、挤走,保持了华中与华北根据地的联系。群众还给你们饭吃,没有被饿死,这是很大的成绩。接着,他严肃指出,对敌斗争,要有战略眼光,不要轻易搞大兵团作战。对伪军要以政治瓦解和争取为主。他批评边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工作做得不够。
刘少奇批评冀鲁豫区党委不发动群众,不搞减租减息,就是机会主义,就是忘本。他指出:今后对敌斗争形势将更加复杂,要准备应付更困难的局面。必须从实际出发,迅速把群众发动起来,给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如果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总有一天你们会被敌人打垮挤走的。在群众工作中要依靠贫农、雇农、佃农,这是基本群众。在豫北沙区、鲁西北地区等灾情严重的地区,一定要关心群众疾苦,一定要搞好救灾。
为贯彻刘少奇关于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克服边区困难,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指示,冀鲁豫边区党委及所属各地委、县委立即行动起来,抽调大批干部组成政民工作队,深入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反贪污、查黑地、改造区、村政权、建立基本武装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通过这场斗争,打击了地主恶霸在农村的嚣张气焰,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建立健全了各级抗日政权和民众抗日团体,树立起了基本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边区群众的生产和抗日积极性空前高涨,边区工、农、青、妇组织发展到12万人以上,民兵武装发展到1.2万余人。从1943年春开始,边区根据地不断恢复、扩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进入再上升阶段。
在对冀鲁豫边区的工作进行指导之后,刘少奇于9月中旬离开红庙村,上路西行。军区派部队将其护送到设在内黄县井店的军区沙区办事处。
这个办事处建立了一条通往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线。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示办事处主任王乐亭负责护送刘少奇安全通过敌占区,一直送到太行根据地为止。在办事处,王乐亭向刘少奇汇报了安阳敌伪军及地下交通线沿线的情况,决定先送刘少奇过敌军封锁线,然后再护送随行人员过。刘少奇表示同意,他告诉王乐亭,这次过敌占区的公开身份是济南的大学教授,前往太行根据地参观考察,希望对伪军保持警惕。

护送方案确定后,刘少奇又与王乐亭和五分区政委王凤梧详细研究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其应变对策。刘少奇说:“过封锁线时,万一我们被伪军扣住,怎么办呢?第一,要派人与他们谈判,讲明道理。卫河东西两岸都是乡亲,都是中国人。河西需要河东的粮食、油料、枣子,河东需要河西的棉花、布匹。商人来往不断,不能断绝交通。断绝交通对他们不利。要对他们晓以大义,让他们放人。第二、花些小钱,疏通关系。这些伪军多是土匪出身,绑架拉票,就是为了勒索钱财。给他们一些钱,钱熟人熟,便可以省却许多麻烦。第三,如果以上两个办法都行不通,就立即通知军区,调一、二个团,突袭他们,抓他们的家属,然后交换人质。这三条办法,可保安全无虞。”王凤梧、王乐亭都赞成刘少奇的办法,佩服他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
1942年9月中旬的一天早上,刘少奇在王乐亭的护送下,骑着骡子,离开办事处,西渡卫河,进入敌占区。他们第一站来到了与办事处有秘密关系的故城伪军据点。王乐亭对该据点的伪军队长秦某说要到西边看个朋友,秦某即派人用马车把刘少奇、王乐亭送到辛村伪军据点。辛村据点伪军队长韩某也与我沙区办事处建立有联系,刘少奇当夜住在辛村。第二天,韩某派人套上马拉轿车,车上还坐着伪军士兵护卫,一直把刘少奇、王乐亭送到崔家桥伪军据点。崔家桥伪军据点头目王某设宴招待他们,王乐亭介绍刘少奇是济南的大学教授,要到太行去参观。王某安排他们在据点住了一夜,次日上午派轿车送刘少奇、王乐亭过平汉铁路,向西走了5公里多,抵达一个秘密交通站。
当天夜里,通过封锁线,来到林县苇底村太行五分区敌工站。该敌工站站长李艺林与王乐亭早就相识。李艺林问王乐亭:“随行的是何人?”王答道:“是济南的大学教授,来参观的。”李艺林即热情款待。
吃过午饭,刘少奇问:“这里有电话吗?”
李艺林说:“有。”
刘少奇又问:“通哪里?”
李艺林说:“直通师部。”
刘少奇让把电话接通。电话接通后,刘少奇拿过话筒说:“叫小平、伯承同志讲话。”
刘伯承照片
刘伯承一听是刘少奇的声音,忙问:“你在哪里?”
刘少奇说:“在李艺林的办事处。”
刘伯承说:“那里离封锁沟很近,敌人常来’扫荡’,不安全。你赶快向任村方向走。我马上派人去接你。”
李艺林在旁边很是惊奇,又问王乐亭:“他到底是谁?”
王乐亭说:“是刘师长的老朋友。”
说罢,刘少奇、王乐亭就骑上毛驴,离开敌工站向北走。不一会儿,刘伯承派来的骑兵班,即迎面飞驰而来,把他们接到了林县任村的八路军办事处。随后,沙区办事处又通过地下交通线把刘少奇的随行人员也护送到了太行山。
在任村稍事休息,刘少奇继续西行,来到山西辽县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在这里,刘少奇向毛泽东报告行止。
9月21日,毛泽东来电:“安抵一二九师无限欣慰,望休息短期后来延,并对华北工作加以考察。关于最近时局情况,我有电至总部,可索阅。来延路上安全保障,请商刘、邓作周密布置。”
刘少奇对北方局、太岳、晋西北等地工作进行考察指导后,于12月中旬西渡黄河,经陕北米脂、绥德、清涧、延川,于12月30日抵达延安。
刘少奇这次由华中返回延安,历时近10个月,行程1500公里,穿越了敌人103道封锁线,可谓历尽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