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朱元璋的野心与抱负,从他仿写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就能看出来,‘遍身穿就黄金甲’足以彰显他想要称帝的志向。
作为一个帝王,朱元璋于历史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大众对他的评价,自古却褒贬评价不一。
有人觉得他是明君,仅次于’千古一帝’李世民,但也有人觉得他残忍无道,因为自己的一点疑心,便斩杀了忠心的开国功臣,毫无人性。
就好比他与陈友谅的恩怨纠葛,原本只是2位将领的权利之争,但朱元璋在将陈友谅杀死后,又抢占其妻子,从品德来说,仅这一点便已经让人难以认可。
虽然朱元璋也曾公开地表示过,自己抢占陈友谅的妻子达兰,不过是因为对方惹了自己,而自己只是出于反击,但这根本无法让所有人信服,尤其在之后,他还和达兰生了个儿子。
这究竟是反击,还是只是看中了人家的美貌,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而找到的借口,也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朱元璋要是早知道达兰之后会做的事,他当初肯定不会把这个女人抢回来,养在身边的,因为自己当初的这个行为,险些在多年后要了他的命,这可算是让朱元璋悔恨终生的错事了。
奋起直追,向陈友谅宣战
陈友谅是元朝末年的枭雄,虽是渔家出身,家境贫寒,但却从不看轻自己,且他自小便有野心与抱负。
等到加入了红巾军后,他为了上位,使尽了各种手段,一一解决了压制自己的老领导,并消灭了与自己对立的声音,成为了天完政权的唯一掌权人。
因为地位上升,权利越来越大,陈友谅的野心也愈发明显,之后更是建立了陈汉,成为了开国皇帝。
而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在实力上是无法与陈友谅抗衡的,甚至连张士诚都没有将其看在眼里。
不过,虽然起步晚,实力弱,但朱元璋却有统领之才,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奋起直追,凭实力走到了和陈友谅同一水平线的位置。
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以及张士诚是三股对立的势力,这3方早晚会有一战,而朱元璋想先下手为强。
但虽有野心,朱元璋也不是贸然冲动之人,他知道带兵打仗不能只靠一股子蛮力,所以在手下劝他先拿张士诚开刀时,朱元璋还是决定先先陈友谅宣战。
因为张士诚为人狡诈,如果他先攻打陈友谅,这个人肯定会旁观看热闹,最后再坐收渔翁之利。
但如果先攻打张士诚,以陈友谅的性格是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1打1与1打2相比,朱元璋还是分得清局势的,不得不说,在军事上,他是个十足的天才,朱元璋所考虑的,普通人根本想不到。
杀人夺妻,生下2子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这场仗,最初打了3月有余,陈军大败,死伤无数,损失惨重,而朱元璋则是顺利地拿下了安庆。
不过,陈友谅可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输一时不能输一世,在调整好军队后,他带兵给了朱元璋重重一击,又将安庆给夺了回来。
这2人你争我抢,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知有多少,最终朱元璋再也没有耐心继续与其周旋,于是便出兵60万,直接将陈友谅的退路给堵死了。
2人的最后一场仗,朱元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陈友谅不敌,且当天的天气也不利于己方,最终被朱元璋一箭射死,结束了自己充满遗憾的一生。
成功打败了眼中钉,朱元璋直攻陈汉的都城,而等其到了宫中,便将陈友谅的妻子达兰夺去做了妾。
事后朱元璋解释自己只是为了反击才会收纳达兰,但实际上他是怎样的想法,没有人知道。
这个名叫达兰的女人之后给朱元璋生了2个孩子,分别是七子齐王朱榑和八子潭王朱梓。
朱榑自小喜武,性情又极为凶暴,仗着自己是亲王,做了不少违背法规的事,不过对于这个儿子,朱元璋的心理多是恨铁不成钢的,但对朱梓,却是悔恨终生,因为他的这个儿子险些要了自己的命。
对于朱梓,史书上曾有这样的描述:‘梓英敏好学,善属文。尝召府中儒臣,设醴赋诗,亲品其高下,赉以金币。’
相比老七,这个老八更有才学,是文武双全的才子,但可惜的是,虽然起初朱元璋对其看好,可因为达兰灌输的复仇概念,致使朱梓产生了叛变的念头。
达兰携子计划复仇
其实达兰自从被朱元璋抢来做妾,心中便一直计划着复仇大计,等到儿子长大后,她便将过往的一切都告诉了朱梓,只因为朱梓是她与陈友谅的遗腹子。
朱梓在知道了事情后,随母亲一起制定复仇计划,但没想到计划还没实施,便被朱元璋给发现了。
朱元璋抢在朱梓前出兵,将其堵在了城门中,深知自己的实力目前是无法抵抗得住朱元璋的朱梓,只能选择用自尽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终他是回到宫中放了一把大火,连同妻子与仆人,全家都葬身于火海。
虽然没有受到伤害,不过对于养了多年的儿子,险些要杀了自己这件事,朱元璋悔恨不已,早知如此,当初他或许就不会抢占陈友谅的妻子。
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朱元璋是历史的胜者,他在当时若是想要隐藏一些事实的真相,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结语
‘太祖胸中涌自豪,长虹弯月运文韬;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
虽说对于朱元璋的评价,自古褒贬不一,但其实从一个君王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是成功的。
而以领军的才能来判断,朱元璋打了无数的胜仗,也确实是个军事天才。
成大事者不能受情绪左右,心狠果断才能没有杂念,也能走得更高更远,如果朱元璋不是个心狠之人,或许历史上也就不会有这么一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