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朱子的弟子问他:“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朱子会回答:“格物就是研究事物,致知就是扩充知识。致知在格物,就是首先要在具体事物上研究它的道理,然后才能扩充人的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
根据朱子的理解,“格物”就是通过研究事物来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致知就是扩充知识。由于事物之理主要包括了客观规律与道德规范两大类,所以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探究有关事物本质、规律与道德原则、规范的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充人心中的知识,最终实现德性的提升与完满。
在朱子看来,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物是无限的,关于事物之理的知识也是无限的。因此,万物皆可格,上到无极、太极,下到一草、一木、一昆虫,无不包括在内。
不过,既然世界上的事物无穷无尽,岂非格物致知的工夫也无穷无尽?若是这样,人又怎么可能成为圣贤呢?
对此朱子认为,格物的目的在于认识宇宙的普遍之理,也就是天理。人不可能只格一物便把握天理,但也无需格遍万物。具体事物之理虽有差别,但都来自于普遍的天理。人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不断积累,便能从个别中发现一般,再运用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类推方法,就有可能在认识的某一阶段“豁然贯通”,实现从特殊到普遍的飞跃,从而达到对天理的完整认识。
由此可见,朱子所说的格物致知既包含了道德上的修养工夫,也要求人们去获取各种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朱子认为,圣人不仅需要完善的道德境界,也需要充足的学问知识,如此才能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承担平治天下的重要使命。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