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民丰锅厂有两个门,除了位于枣市街的大门,我走的更多的是劳动路上的大门,现在是华泰家园小区的大门了。前面说过,枣市街上的大门位于江边,运输方便,门口有个巨大的皮带传送机,不停地往厂里运焦炭,长年灰蒙蒙的,从这里进厂就象冒着生命危险一样。

劳动路上的大门,正对着是三香大队。现在三香大队应该没有了吧,但是用三香这个名字的地方倒是挺多,有三香路、三香广场、三香桥、三香新村、三香公园、三香花园……。因为苏州市政府就在三香路上,所以三香路的知名度挺高的。从名字是分析,我开始是觉得一定有三种花香味,苏州有名的三花——栀子花、白兰花、玳玳花,正好构成三花,三花的香味正好是三香。

查了资料才知道,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原来“三香”之名源于三乡庙,三乡庙系胥门外土地庙(旧址在今雅都大酒店北面),旧时香火极盛,庙旁有三乡村,因为“乡”与“香”同音,所以就成为三香了。看来哪朝哪代都喜欢用谐音梗啊。上世纪70年代末我家搬到红旗新村,这在当年多是平房的年代可是提前享受了楼房呀,虽然这楼房面积小得可怜,还没有独立卫生间。从劳动路到三香路这一大片,旧时应该都是农田,1964年跨三香河造石板桥(现三香桥前身),沟通东西段,1980年开辟城西新城区,建成东西主干道。1982年路向西拓至三香桥,正式定名三香路;1983年至寺泾桥,1984年至彩香桥,1987年向西延伸至狮山桥。19931994年,三乡庙全被拆除,不过现在从地图上还是能找到三香(乡)庙桥。

三香路作为当时苏州城西新城,有很多当时第一,比如路东的开发大楼,是苏州第一座严格意义上的现代高楼,建于80年代,高度为58米,也曾是苏州人心中地标建筑一样的存在。

在市政府对面,隔着三香路,有三幢高层建筑,斗大的字是东吴丝织厂公寓(因为安全原因已经拆掉了),17层高,两部电梯,公寓,职工住房……这可是苏州老一代人眼中,苏州的“第一代豪宅”。那时候苏州的工资普遍都低。而豪宅的每平米成本价已经达到了650块,如果要买一套60多平的房子,起码也得近四万块钱。大楼竣工后不久,东吴丝织厂就一口气买走了136套房,分给了自己厂里的员工。我在前几年买了一套住过,其他还能接受,但下水道经常堵住受不了了,很快就出手卖掉了

1162号还有杨家桥天主堂,清代建筑,毁于庚申战乱(太平天国),后由该堂渔民集资兴建,因教友多为渔民,俗称“网船公所”。光绪十八年(1892)法籍神父窦总铎在教堂西购地12亩,再建大圣堂,是江南地方古老教堂之一。引述这一段也是为了说明,当时三香村这一带多渔民。

除了《吴门表隐》里记载“孝子顾凤山墓在胥门外三乡庙侧。”里提到了三乡庙,民国《吴县志》里也提到过“天后宫,一在阊十一都二十八图雁宕村”“水仙庙在阊门外西十一都二十一图雁宕村,一名三乡土地庙”。那么三香路南到劳动路这一大片是三香(乡)村,而三香路北到干将路是雁荡(宕)村,而雁荡村跨越了两个图(“图”是古代的区划单位,级别上跟今天的行政村相仿)。水仙庙还会在后面的文章里具体描述,那是我出生至小学三年级前的住所。

现在劳动路北三香新村这一带,在我小时候还是农田,我妈有个要好同事“好妹)就是三香大队的,她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所以挺喜欢我,我能记得的就是她接我在他们家住一晚,我却因为吃不惯井水烧的饭而耍脾气,上世纪70年代自来水还未普及,使用井水是很普遍的。

​原创:跳跳

跳跳cy公众号 24.10.12